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北京市视角探索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北京市视角探索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小编:

一、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政府重大的民生课题

我国经济经过高增长的3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以及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按照60岁老人占比达到10%的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趋势越发严重。“未富先老”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必须要面对的严峻形势和重要课题。首都北京,早在1990年就步入人口老龄化队伍,比全国早了近9年时间,成为全国仅次于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城市。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呈现老龄化程度高、增长速度快,高龄化和空巢化等现象凸显的发展态势,对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加快完善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2)养老服务社会化需求凸显,迫切需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四位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子女构成的“421”结构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结构日趋微型化。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范围扩大,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住房条件改善和居住观念改变,年轻人的居住和工作地点与父母居住地距离增大,甚至有大量年轻人出国工作定居。由于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老年“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遭到削弱,更多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3)养老需求全方位转变,推动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和高品质发展。按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来衡量,北京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2013年北京人均GDP达1.5万美元),越来越多老年人养老需求由“经济供养为主”向“身心健康为主”转型,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养老制度的保障,促使养老服务需求向全方位转变,不仅追求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常规养老服务,还对养生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将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创新力度,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确立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保障制度,养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存在机构养老存在缺口大与空置率高并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未来应统筹考虑常住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激发市场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充当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同时要发挥社区、机构、家庭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强化标准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养老服务需求增加,还对养老服务质量有着更高的追求。未来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夯实养老服务业发展基础,需从专业队伍、信息手段和标准规范三个关键要素人手。一是打造专业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强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互联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综合应用。三是强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门槛,促进养老服务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

(4)优化设施布局,引导养老服务资源高效配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内高外低”,城区(东城、西城)养老服务需求巨大,但由于空间有限、建设成本高,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7张,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严重不足,而偏远区县则相对过剩,造成全市养老床位结构性短缺和资源闲置并存。因此,应该将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的养老机构发展协同起来,科学规划养老设施布局,促进养老资源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内合理高效配置。一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养老设施服务功能,整合现有的土地资源,按照规定的养老标准、配备基本的设施、服务,为城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文娱、医疗护理、健康康复等服务。二是强化在郊区甚至周边地区养老设施的合理布局,规范养老机构标准建设,在城郊区大力发展设施好、服务水平高的养老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例如,配备班车,定期往返市区与养老机构,同时,为了缓解中心城区养老资源的供需矛盾,给予较高的补贴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郊区养老。另外,站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战略的视角,推进北京与周边地区共同养老和异地养老,在定点医保、养老机构建设、服务标准、制度监管、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谋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养老资源,化解北京市土地资源紧缺与养老需求巨大的矛盾。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格力与小米之争看互联网思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