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闽越人口总数问题的研究

闽越人口总数问题的研究

小编:

闽越是西汉南方地区占有今福建的地方政权。近年来,随着百越民族文化研究的繁荣,闽越研究也获得较大成果,其中关于闽越人口总数这一课题的研究当首推葛剑雄先生(以下简称葛剑雄)。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提出闽越国人口约为十余万,上限不超过二十万人。该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史学界尤其是福建史学界所认可,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引用该论点。厦门大学吴小平先生在《从考古看闽越人的农耕经济形态》更是依据葛剑雄的推理方法进一步提出闽越国军队有四万人,目前该论点也得到了福建史学界的认可。

然而仔细推敲《西汉人口地理》的推论过程及推论过程所引用的相关材料,本人觉得葛剑雄的立论值得斟酌。

质疑一:在方法不严谨的情况下,立论的数据只有一个。葛剑雄的方法是通过《史记・吴王濞传》中的一句“东越(按,应为东瓯)兵可万余人”作为立论的根本,再而认为东瓯不可能倾巢而出,假定其出兵一半,即东瓯男性青壮年有二万多,人口为七,八万,上限不超过十万。再根据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差点使其投降,推论出闽越人口约为十余万,上限不超过二十万。同时葛剑雄承认“对于东瓯和闽越的人口数量,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可资查考,只能从一鳞半爪的间接材料中作大略的推断。”言下之意是该方法并不严谨。如此一来,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多的引用相关的可靠数字,综合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其中葛剑雄忽略了《东越列传》的一句“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结合上下文,该句应属可靠,不像刘安所说“臣闻越甲卒不下数十万”属夸大之词,也不像赵佗所说“东有闽越,其众数千人”属贬低之语。若按照上面的推导方法,闽越人口不超过十万人,与上一数据的推论差距较大。

质疑二:检验数据的弹性较大。其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中东瓯王广武侯望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处庐江郡。葛剑雄推论如果“如果瓯越降人全部被安置在庐江郡,纪传中就不必书为‘江淮间’。”所以四万是主体,其他散落在江淮各地,再加上仍旧留在东瓯原地的,东瓯人口总数在七,八万至十万之间是比较合理。但是,该方法面临的问题是,数据的弹性较大。即假设散落在江淮各地的加上停留在原地的,不超过一万人,则总人口在五万人左右。当然,也正如葛剑雄所提到的,正因为数据缺乏,运用这样的争议句作为检验本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认为就该句的可靠性而言,最合理的定位是给我们提供东瓯人口的范围,即约五万到十万。

质疑三:立论的根本“东瓯兵可万余人”脱离文章来单独理解。上面说的葛剑雄认为东瓯不可能倾巢而出,假定出兵一半,从而推出东瓯男性青年为两万多。单独从这一句上看,这个推论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将它放在全文去理解,则该推论并不接近事实。“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忘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对于“东瓯兵可万余人”的理解相当重要。首先是丹徒的地理位置,查《汉书?地理志》丹徒属于会稽郡,再从“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以故皆得不诛,归国。”中的“归国”可看,丹徒不属于东瓯的势力范围,其次是吴王走丹徒的目的是保东越及丹徒的地理位置,说明丹徒就在东瓯附近。最后是吴王和东瓯的关系,在吴王发动叛乱的时候,曾“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可知二者是联盟关系。据上所言推测,假如东瓯王是带领军队跟随吴王去攻打长安,那么留兵一半乃情理之中,但是此去的目的是去接败逃的吴王,地点离自己辖区不远,而且结合当时作为盟主的吴王战败的情形,完全有必要带上大部分军队以防不测。所以我推测东瓯青壮年应为一万五千人左右,再据《汉书・地理志》东南曰扬州…民二男五女。总人口大概为五,六万人。再根据葛剑雄的方法,闽越的人口应该在十万人左右,军队约为三万人。

另外,再来明确“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中的“八千人”应当如何定位。这“八千人”也不可能是闽越国一半的军队,因为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唇亡齿寒,余善知道武帝下一步就是消灭很可能是他。从史籍看闽越与汉朝的主战场应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另一方面,余善此行的目的不是参战,而是观战,从“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持两端。”可知。综上两条,余善不可能在大战之际把一半的军队带离主战场,但是为了以防不测(如楼船将军杨仆曾提议在灭南越之后,“引兵击东越”)又不得不领相当数量的军队以观汉军动静。最后,我们再结合实际情况做一假设,如果说闽越军队约三万人,出兵约三分之一属于情理之中。而如果闽越军队有四万人,在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兵击吕嘉的情况下,才动用五分之一的军队,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故而本人认为闽越人口总数约为三万人,而非葛剑雄所说的四万人。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古罗马杀婴传统考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