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工信部「车企退出机制」恐是马后炮

工信部「车企退出机制」恐是马后炮

小编:

过去投资几千万、几亿元就能干一个汽车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市场上所剩不多的“壳资源”,已经很难找到买主,基本上不值钱了。

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提出“连续两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生产企业,已经破产或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注销其《公告》”。媒体解读为“将打破汽车生产资质的‘终身制’”,并为之叫好。汽车业内谈论了近30的“壳资源”问题,终于有了落实在纸上的解决办法。不过在我看来,《通知》似乎是个“马后炮”,现实的意义并不大。

中国汽车业一向以企业多著称。1985年全国号称有127家汽车厂,而汽车总产量仅二三十万辆。虽经多年反对“散乱差”,局面并无多大改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壳资源”可以转手买卖。1988年中央政府明确了所谓轿车“三大三小”后,就常常听说“今后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轿车生产企业却由“三大三小”增加到如今的二十多家,这些企业是怎么生出来的?恐怕大多与“壳资源”有关。

“审批制”开始主要针对轿车项目,所以天津大发、柳州五菱、长安微车、昌河、哈飞等一大批微型车都能自行冒出来,最多时曾达到20多家。没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微型车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了优胜劣汰,最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自主开发能力最强,且是自主品牌一统天下,不仅外资品牌进不来,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最健康的产业。

与微型车相反,轿车业最受政府关爱,合资机会全都给了它,反而惯养出了“软骨病”。不搞研发投入,把合资仅仅当成赚钱手段。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向国家要项目。拿不到项目,就花钱收购一个濒临破产的汽车企业,进行改造,冠冕堂皇地进入汽车领域,下一步还可以找一家跨国公司合资。

本来不能进行正常生产的汽车企业,就应当自动失去生产资质,但是因为市场上有对“壳资源”的需求,这些企业就不愿意放弃“没有用处”的生产许可证,亦即“目录”了,于是“退出机制”成了问题,就有“壳资源”交易。

这种有价转让生产许可证的行为,不仅不合理,而且违法,这是政府部门理应懂得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他们放纵,甚至有意撮合一些企业转让买卖,使得本是分文不值,可以自动取得的“生产许可证”,竟然成了价值连城的“壳资源”, 变成市场中用金钱交换的“商品”!更为严重的是,“审批制”严重阻碍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汽车管理部门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严禁本土企业进入,只让跨国公司造车,待本土企业准入时,跨国公司已经“养大”了,自主企业失去了最好发展机遇。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相当一批企业规模做到很大,年产销100万辆的已经有4个,同时支持汽车发展的资源几乎到了极限,激烈的市场竞争构成了很高的进入门槛,加之发改委已颁布的新建企业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超过20亿元投资、建立研发基地等,过去投资几千万、几亿元就能干一个汽车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市场上所剩不多的“壳资源”,已经很难找到买主,基本上不值钱了。有没有工信部的“退出机制”,这种待价而沽的企业早晚得退出去,他们握在手里的“壳资源”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热点推荐

上一篇:解析长途卧铺客车之祸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原油站安全工作总结报告(5篇) 2023年大运会安保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