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探析

小编:

[摘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客观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一种软权力,既不能硬性强加,也不能自然而生。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根本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由此体现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内在逻辑生成方式。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遵循利益逻辑保证人民有更多获得感,需要遵循认知逻辑促进人民有更深理论认同感,需要遵循表达逻辑体现出更强责任感。 更多获得感、更深认同感、更强责任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更多获得感生成更多认同感,更深认同感产生更强责任感,更强责任感又夯实了更多获得感和更深认同感,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逻辑理路。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改道、制度不变质的客观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一种引领人们想什么和怎么想的软权力,既不会自然产生,也不能硬性强加。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既要充分利用制度的或技术的手段做好宣传引导,也要重视话语的表达方式,但根本上还要遵循人的意识或理念生成规律,进言之,只有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生成规律,才能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应从三个逻辑上依次着力。

一、 更多获得感: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利益逻辑。

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 只有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获得,着眼于现实的物的满足和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而为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利益基础。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获得。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旧哲学的理论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的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现实的人 也就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具体说是人民群众中的每个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要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增强,必须考虑客观的确切事实,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育引导人们在不断增强获得感的同时,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的基本要求。将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结合起来, 首先就要抓住人民群众的真需求。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变得更加多元多样,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势必会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的程度,进而制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增强。为此,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要让人民群众有总体获得感。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利益的追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持续将蛋糕做大做好,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增强每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获得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 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普通个体或者弱势群体获得感的增强,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只有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都能平等地享有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得到更广泛更彻底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群众基础。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着眼于现实的物的满足。

现实的物的满足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要条件。 现实的物是指真实存在、能够为人民群众所共享的各种资源。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有充足的财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之间是由物质联系的, 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它的历史和人们的历史一样长久。可见,人的需要的发展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会永无止境。 而物质利益的满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保证,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生成的决定力量。因为,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这个阶级在实践中制造的社会现实。 只有致力于现实的物的满足,才能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物质基础。

致力于现实的物的满足,在实践中,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群众利益的保障。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因此,稳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是夯实我国综合实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财富的增长客观上也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认同度。 二是追求质量和效益型发展。 以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追求,是新时代解决我国面临的新的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正迈向富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人民渴望有高质量的产品、更健康的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教育等。 为此,针对新时代新矛盾,只有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现实的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 三是要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 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的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安全阀。贯彻和落实公平正义的理念,使广大人民都能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增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 现实问题是指现实发生且绕不开的问题,既包括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包括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的问题。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初心,就要直面问题,敢于碰硬,以钉钉子的精神,锐意进取,扎扎实实,这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生成的保障。进言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不断筑牢的过程。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然会大量涌现,比如,如何解决利益固化与共享共富的问题、如何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不变的问题、 如何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时保持战略定力的问题等。诸多问题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严峻挑战,但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在严峻挑战面前也孕育着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 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就要从态度上重视群众、关心群众。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群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抓好大问题,不忽视小问题,才能帮助群众获得更大的成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善于解决问题。要善于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解决现实问题,这既是对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科学与否的试金石。 只有让群众受益,群众才能满意,进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现实基础。

二、更深认同感: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知逻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

如果说更多获得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外化,那么更深认同感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化。 要有更深认同感,需要遵循实践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认知逻辑。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做到实践认同。

意识形态根源于实践,实践认同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首要基础。 实践认同,是指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成就的认可和称赞,包括民生福祉改善、社会治理方式、民主法治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 实践认同建立在获得感的基础上,是实现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逻辑起点。 实践认同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利益实现的认同,它是个人层面的实践认同。 个人利益的实现意味着个人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个人会以自身的实践认知对党执政和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认知、判断;但这时的认知、判断仍处于一般意识形式阶段,是个体出于自身利益和认知作出的判断,尚不全面科学,需要进行引导和深化。二是对发展成就的认同。对发展成就的认同意味着实践认同从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这时个人会对社会实践成就产生积极的价值判断,但这时的价值判断已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或共性,这为众人形成共同的愿望和取向(或者说是共同的利益取向)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成员逐渐形成认识自觉,在精神上开始凝聚起来。 三是对发展道路的认同。 发展道路的认同意味着实践认同进入国家层面,开始从国家层面认识国家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并将实践成就归因于当前发展道路的正确。 基于维护现实利益的需要,社会大多数成员逐渐形成国家认同感。 这时的意识形态已经具有上层建筑的色彩,这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实践认同, 一是要进行共享的实践。 共享的实践是获得真实利益的实践,将社会实践与社会成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保证社会成员在实践中共享实践成果,这是增强实践认同的基本要求。 通过共建共享,既能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将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统一起来,这有助于形成思想共识和建立共同话语。 二是要进行创新的实践。 创新的实践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实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实践能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要。这客观上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和话语自信。 三是进行高质量的实践。 高质量的实践是创造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是指通过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量的提升的实践转化为质的提高的实践。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实践,也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需要。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要做到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是指对某一理论成果的认可和赞同。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视角思考,这里的理论认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 理论认同建立在实践认同的基础上,是对实践过程的归纳和概括,意味着人们经过逻辑抽象形成了对实践发展的理性认知,开始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推动实践发展的理论动因。 换言之,在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同时,要及时引导人民思考获得感产生的因由,引导人民认识到获得感的产生。 这一引导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开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就将人民对获得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是实现理论认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环节。

从认知逻辑上看,要实现理论认同,一是要结合实践归纳总结。理论根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经验分析,探究思考推动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因,这是实践认同向理论认同迈进的关键一步。二是要加强理论的宣传引导。经由个人自发探究所形成的实践经验仍是浅层面且不系统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同理,要推动人民群众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及时的系统化的理论宣传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是保证认同理论科学化的需要。 三是要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要永无止境,只有坚持理论创新不断认识规律,才能以更加彻底的理论成果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 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的侵袭。 这是夯实理论认同根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客观要求。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要实现价值认同。

任何理论都以一定的价值为指向,意识形态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可以说,经由理论认同并实现价值认同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要求。价值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在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判断,是比较、批判、审视和明辨,以及自主选择、自觉接受、真诚遵守的结果。 从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视角, 价值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的认同和理论价值的认同。实践价值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巨大价值。理论价值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在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无论是实践价值认同还是理论价值认同,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进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这种实践和为什么要坚持这种理论的问题。价值认同的实现,意味着人们达成了利益上的自觉、思想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凝聚。只有实现价值认同,才能众志成城追求共同价值目标,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要实现价值认同,一是要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是价值认同的最基本要求,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 思想上的统一,意味着不同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调达成了一定的价值共识,具有了共同的信念,并为拥有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取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要目标一致。 目标一致是思想统一的结果,是指不同成员之间拥有了共同的愿景和价值取向,这为协调各方利益、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奠定了目标基础。只有目标一致,才易于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进而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三是要行动协调。 行动协调是指各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思想统一和目标一致的必然结果。行动协调意味着人们之间已经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会始终以全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意味着人们已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话语,实现了意识形态自觉。

三、更强责任感: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逻辑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作为话语表达者,只有拥有更强的责任感,主动提升自身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明晰谁来表达、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才能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生力。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增强权威力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是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弱的主导性因素。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增强权威力解决的是谁来表达的问题。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就要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话语被接受性, 而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话语被接受性又集中体现在其权威力上。 换句话说,话语主体权威力直接决定话语的被接受性。 恩格斯指出: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 权威表现为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自觉自愿的服从关系,从哲学的高度看,对权威的价值认同就是对于客观规律的认同,就是对于所认识与掌握的真理的认同。  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权威力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直接相关。 打铁必须自身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权威力的增强,离不开主体责任感和人格魅力的加强。责任感重在内强素质,人格魅力重在外塑形象,二者合力构建出话语主体的权威力。为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责任感要着力提升。 责任感是指个人和群体对其所承担的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自律,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备素质。 话语主体的话语生产能力和传播水平将直接决定话语的被接受性。 进言之,是否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否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以及是否主动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既是衡量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责任感的主要标准,也是生成主体权威力的必要条件。 只有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永葆理论的生机活力,并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的权威力。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人格魅力要着力塑造。能否赢得并保持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权,还要看坚持和传播这种意识形态的政党及其成员是否身体力行地践行之。 比如,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多元社会思潮盛行的中国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真心信赖,首先不在于工农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在于从共产党员身上看到了可能的美好前景,所以工农群众接受了共产党人及其信仰。只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时刻保持和增进党的权威力。因此,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人格魅力也是生成主体权威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可或缺的内生力。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体现引领力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引领力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决定性因素。 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体现引领力解决的是表达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引领力,是指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体现先进性和前瞻性,具有引导个人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正向作用。 诚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是科学和革命的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必须借助话语才能得以表达,即一种意识形态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和术语来叙述自己的。

如果话语主体不能因事因时因势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常用的基本术语, 那么他的话语就无法全面精确地表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也会被掩蔽,话语权也就无法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体现出引领力, 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在三结合上下功夫,一是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结合事。 事即事情、事物,基本等同于问题。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结合现实事情、事物或问题,解答人们思想的困惑、现实的境遇、发展的困境等,尤其要直面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用鲜活的话语、透彻的说理解答现实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二是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结合时。 时即时代、时机。 时代在不停的变化,时机稍纵即逝,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因时而进,结合时代特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 用富有针对性和彻底性的话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感召力。三是形态话语内容要结合势。势即形势、趋势,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要结合个人及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话语内容, 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要富有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要富有亲和力解决的是如何表达的问题。 它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方式要富有亲和力,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富有情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感染力、吸引力和人文力量。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从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是克服当前意识形态宣教过程中存在的有理不会说说了没人听或听了传不开等话语困境的迫切要求。 只有运用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表达,用带着热度的话语与群众对话,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信任,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富有亲和力,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亲和力。 话语表达方式的亲和力根本依赖于理论本身的亲和力。 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可以说,寓深刻于朴实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所在。 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优秀思想观念和美德,都饱含亲和力。为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体现出亲和力,就要求话语主体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结合时代形势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更加契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话语表达,才能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增强亲和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只有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在话语表达过程中展现出亲和力。 为此,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同时,坚持群众观点和贯彻群众路线,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掌握话语表达的艺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学术话语、政策话语转化为大众易理解、接地气的大众话语,用生动的文字、鲜活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意识和素养,这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11-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陈先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詹小美.中国梦价值认同的当代建构[J].青海社会科学,2014(4).

[12]恩格斯.论权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3]隋学礼.马克思恩格斯论权威本质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1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发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会教案设计 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10篇) 2023年十二岁生日宴会开场白(优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