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小编: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的长期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诞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同样面临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

(一) 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 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关于网络意识形态,主要的观点分为两类,一是把网络意识形态看作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延伸。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扩展和对信息网络社会的重建,反应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的思想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的 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

结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既不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简单投影与植入,也不是单指在网络虚拟空间形成的意识形态,而是在网络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与传统意识形态有机联系的新型意识形态。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机不离手、随时在场的移动信息时代,网络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系统耦合,型塑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网民的行为选择,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

(二)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稳定的能力与状态,是国家安全的精神防线,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灵魂

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安全、政治信仰安全和宗教信仰安全,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任务。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直接参与到意识形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挑战,导致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了诸多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不断保持和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解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其实质就是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权

 从国家执政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能够对各种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具有对外来意识形态侵袭的免疫力,特别是使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牢牢掌握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从社会基础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特定的民族国家范围内,主要阶级和大多数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网络空间气氛活跃且有序。从性质和功能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即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领域正常发挥社会引领与整合功能,在思想领域保持引导力、凝聚力和控制力。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别于传统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全局性、多维性、隐蔽性、长期性等显着特征。

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全局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全局性是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而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传统的国家之间的军事较量损失的或是领土或是领海,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崩溃是从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击垮一个国家、消解社会认同、瓦解社会凝聚力[8]。网络空间一旦发生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思想动荡一定会从虚拟空间波及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等都会陷入混乱,严重的社会动乱或社会革命很可能就要到来。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多维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维性是指威胁源的多维性和治理主体的多维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源的多维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潮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潜伏于各种网络思潮中的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渗透和影响; 二是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各种非主流的网络文化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是网络舆论的冲击和影响,各种网络舆论形成对党和政府的质疑批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体的多维性由网络的特性决定,网络的多元平等参与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不能完全由国家和政府实行强制手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多维性表现为: 国家和政府是主导,必须牢固树立网络公信力; 社会是重要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公众是广泛参与者,应当理性参与、传播正能量。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隐蔽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隐蔽性是指无论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危机的成因还是危机的表现状态,都内隐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而不像传统军事安全那样,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敌对状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起因于人们的思想、心理、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变化。敌对的双方所采取的手段,最终都落脚于影响对方人民的精神世界; 而引起精神发生变化的成因,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9]。

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长期性。与传统安全不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都是一个长期累积、逐渐变化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网络意识形态反映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渐变累积的过程,只有经过一个长期的量的不断累积过程之后,才会发生质变,实现飞跃。相比较而言,军事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会快速引发广大人民的关注,同时国家有能力迅速动员、整合社会力量解除这种危机。因此,无论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发展,还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治理,都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日趋激烈,舆论战、信息战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形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内容上体现为网络文化、网络舆论、网络思潮三种典型形态。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越发频繁,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的耦合性更加强烈。多样网络文化的迅猛传播、多种社会思潮的不断渗透、鱼龙混杂网络舆论的广泛存在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 网络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活动方式,是网络意识形态中以日常生活为基本要素的表现形态。网络文化在变革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同时,深刻影响人们对主流意识的认知,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创造权和传播权的冲击。

(二)西方文化霸权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

西方国家往往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殖民扩张。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性、隐蔽性等特点,在对外输出各类信息的过程中,将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文化产品中,浸润、弥漫在我国的网络空间。西方国家在网络文化上借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问题攻击、歪曲和抹黑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和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排挤效应,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权。

  (三)共创众创的网络文化生产冲击主流意识。

形态的创造权。在网络中,每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进行共创众创,形成趣缘文化、星座文化、秒拍直播文化等。这些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另辟蹊径,生动鲜活 接地气,不可避免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严肃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语言形式提出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被网络文化 卑微的愉悦所消解[10],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文化的观念认同大大弱化。

网络文化的碎片化传播争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基于手机的移动网络突破了传统报刊报道的时空限制,已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在今天,碎片化传播强调传播主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每个人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开展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摄取和传播。这种网络文化的碎片化传播,毫无疑问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构成威胁。

   (四) 网络舆论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权。

所谓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社会公共事务发表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特殊舆论形式。当前,基于社会突发事件、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社会公共问题等产生的网络舆论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内涵,多数舆论争辩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上升为意识形态论争,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管理权。

( 五)网络舆论中谣言泛滥,掩盖事实真相。

公众是进行意见交换的 精神集合体,网络空间成为 草根表达民意的 草野,网民得以自由交换观点。由于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都可以进行信息选择,所以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们先入为主、先声夺人,针对重大议题和重大事件抢占议程先机,歪曲事实真相,博得网民的眼球,而网民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不做甄别地就跟随错误的网络舆论,导致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网络舆论非理性质疑批判,瓦解社会凝聚力。公众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部分凸显为偏激和非理性的情感倾泻,甚至是谩骂与攻击性的留言。在群体化的网络空间,理性 出场、理智 退场,个人生活际遇与非理性社会情绪共振,使网络变成倾泻 仇官 仇富负面情绪的垃圾箱。面临社会改革与转型过程中的挫折,面对政府的决策与行动,网民的感性掩盖理性,大声抨击代替了冷静思辨,使主流意识形态陷入 塔西佗陷阱。意识形态具有的社会整合、价值导向等功能被这些非理性质疑批判所消解。

网络舆论有意煽动群众,侵占网络舆论阵地。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的复杂背景下,部分国外媒体和网络 大 V瞄准中国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的迅速传播,发表极端言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对公众舆论进行诱导和炒作,左右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产生蝴蝶效应,可能孕育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威胁社会稳定,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权。

网络思潮消融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社会思潮 是在社会变革时期 ( 在社会心理演化的基础上) ,由一定思想理论引领,反映社会变革发展道路诉求,影响面很广的思想观念或倾向

网络思潮,即网络化的社会思潮或社会思潮的网络化,是社会思潮在网络中的传播。网络思潮是网络意识形态中更具结构化、理论化特点的内容形态。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粉墨登场、相互交织,挑战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

各种思潮交织碰撞,加剧思想领域的复杂化。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左冲右突,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有专门的理论或思想,但同时也有和其他思潮交织的地方,即找准一个点共同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学术研究歪曲党史、国史、军史,以各种形态质疑否定党和政府在发展历史阶段下取得的成绩、塑造的英雄和历史事件; 民粹主义煽动非理性爱国情绪和极端民族主义,形成底层社会的排外动员和外交政策攻击; 新自由主义对当前我国强有力的领导模式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思想瓦解。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使思想领域更加复杂。

网络思潮质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消解主流价值认同。网络思潮中具有较大市场的主要有马克思主义 过时论失败论以及意识形态虚假论 淡化论 趋同论等。这些思潮的本质都是抵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已失去其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迫使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边缘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引领和整合功能被弱化。

(六)网络思潮攻击国家政治制度,觊觎国家。

政权。新自由主义、宪政思想等思潮利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贫富悬殊、少数官员贪腐、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肆宣扬 人权高于主权,干涉我国内政,打着民主的旗号质疑民主集中制的合法性,或隐晦或公开地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制,攻击党的领导,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相背离的 议会制 多党制等政治方案。

  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措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动摇着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该从网络意识形态的典型形态入手,积极培育,价值引导,相互作用,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厚植网络文化,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集中网民智慧,将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与 共创众创相结合,鼓励网民主动参与、积极创造,创新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表达,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二是挖掘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重构宣传话语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宣传话语体系,打造经营好一批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生动鲜活、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中国好故事,传中国好声音,扎根于日常,影响于经常,根植到灵魂。三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正向引导国外文化走进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看待中西方社会的差异性; 使主流意识形态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掌握,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引导力和战斗力。

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一是重视榜样的力量,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在重大节点事件发挥 领头羊作用,注重议题争夺、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风向,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二是切实加强网民的素养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质,以道德感召力促成文明上网、文明网络参与、文明网络表达,培育理性平和的网络社会心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三是积极引导广大网民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形成多元、多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舆论治理格局,把管理与治理有机耦合,形成网络舆论空间的 公共善。四是固本清源,建立健全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整治网络环境,以法律约束划下网络舆论空间的红线,确立网络舆论空间的底线意识和法律观念,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空间。

引领网络思潮,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着眼于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完善,体现时代特征,以理论自信牢牢抓住网络领导权,以理论创新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潮的理论引领力; 切实加强对网络思潮的辨识、分析,增强网民的甄别能力,让网民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包装术,卸下民粹主义思潮的爱国主义 假面具,扯下普世价值替代核心价值观的 遮羞布,形成网络空间的价值共识。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提升其网络素养,使网络评论员在网络空间主动发声,善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和善于通过 键对键与错误思潮 面对面交锋和回应,以直面回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领导地位。

综上所述,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特征,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积极主动并自觉地通过厚植网络文化、引导网络舆论、引领网络思潮等措施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互联网参与者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不仅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稳定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 张雷声.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 4) : 37-43.。

[3] 姚元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 [J]. 江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4 ( 5) : 20-23.。

[4] 张宽裕,丁振国. 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 2) : 37-38.。

[5] 蒲清平,朱丽萍,王婕. 志愿服务对志愿者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6] 田改伟. 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J]. 政治学研究,2005 ( 1) : 28-29.。

[7] 赵惜群,黄蓉.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建构 [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8] 蒲清平,赵楠,王婕. 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 [J].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9] 汤家玉.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及其特点 [J]. 经济研究导刊,2013 ( 20) : 245-246.。

[10] 蒲清平,张伟莉,赵楠. 微文化: 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 [J]. 中国青年研究,2016 ( 1) : 64-69。.[11] 林泰,蒋耘中. 社会思潮概念辨析 [J]. 思想教育研究,2016 ( 5) : 44-4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医德医风归档建设的作用与问题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专业厨房改造申请书厨房改造申请书(案例12篇) 2023年社区民生个人总结(案例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