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口述历史的学习及其探索性实践

口述历史的学习及其探索性实践

小编:宋元力

2013年6月13~1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华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地方志系统口述史专题培训班,以使方志工作者初步了解、掌握口述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田野调查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一是口述史的兴起。这两者标志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当代地方志的编修是最适宜运用口述史方法的领域,口述史理论、方法及口述史料受到方志工作者的重视,已被引入地方志书的编修。

一、概念、价值和意义

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如何定义口述历史?以下几种定义颇具代表性: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有的学者认为口述历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另有学者将口述史定义为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记录技术,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经过比照和辨别,进行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方法。简单地说,所谓口述历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在录音设备发明以后,运用音传、进而运用像传手段记述历史的方法。

口述史料是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口述历史则是收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再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二者的不同是,口述史料是不需要加工的,而口述历史是必须经过整理者加工润色的。口述史料与文献资料的关系,在表达形式上,是新与旧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在效果上,是量的增加,质的深度与广度的延伸,流动的语言与稳定的文字的相互参照。口述史料是直接史料,对历史研究有重要帮助与贡献。

口述史具有其独特价值:一是为史学研究开拓新领域、扩大新视野;二是提升民间话语权,让普通民众参与进来;三是为宏观历史题材补充鲜活、翔实的个案,可以补史、证史,修正甚至改变对历史的认知。口述历史资料不仅延展了方志资料的信息范围,提供了事物发展的详细过程及不多见于官方记载的细节情景,展现了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场景,而且为二轮方志纂修征集真实可信的系列资料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并对网络版方志的纂修以及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口述资料入志,一是延展了资料信息的范围,开阔了方志工作者的视野,使志书更能体现社会大众的历史观念和思想;二是能提供事务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官方记载的细节情景;三是可以留下真实、具体、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多维历史背景;四是可为第二轮修志征集到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真实可信的系列资料;五是口述史料的系列整理为网络版方志的编篡提供了必备条件。

口述历史入志,是提高志书记述深度,增强志书资料性、可读性、独特性和使用率的有效形式之一。朱佳木认为,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以及地方志当代部分的编纂,恰恰是最适宜运用口述史方法的领域;同时,历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的当代部分,也是口述史最能大显身手的时段。当代史和地方志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口述历史工作,共同推动口述史学科的发展。

二、特性与由来

口述历史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新的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成果形式。口述历史具有大众性,富有平民色彩;具有真实性,富含历史细节;具有典型性,富有时代特色。与档案文献相比,口述历史更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现实,富有资料性、鲜活性。口述历史是亲历者的口述实录,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细腻、生动,可读性、资料性、独特性强。口述史具有自下而上反映历史的民间性特点,具有较强的个人性,能使社会记忆成为可能。实践证明,文献的第一手资料比例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口述资料具有自下而上的大众历史意识、独特的个人感受、社会记忆成为可能等特点,其内容来自亲历、亲见、亲闻,生动形象、鲜活感人、通俗易懂,更有趣味性、故事性,有利于体现地方志的资料性特征。

追溯世界口述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在语言出现以前,只能是物传,从遗物看历史。语言发明以后,增加了言传,从口耳相传中获得历史知识。文字发明以后,增加了文传,以文字记录历史。录音、录影设备发明以后,记载历史的工具又增加了音传、像传。也就是说,从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演进。自从世上第一套录音设备出现,由蜡盘滚筒逐步发展到磁盘、有线录音机、卡式录音带和卡式录影带,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工作就真正诞生了。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1948年,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从1960年至1966年,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历史的专门机构。196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口述历史机构口述历史协会(OHA),为口述历史学术上的交流和推进提供了平台。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历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口述历史有了一套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规则。此后,口述历史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历史杂志和口述历史专著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版。

中国有着悠久的口述史传统。中国既有珍贵的古代口述史料,也有仍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近现代口述史料,口述史料与文字史料、文物史料一样同为重要史料之一类。中国口述史起步与西方不同,其关注点主要为民众日常生活,因而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的史学界早在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觅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但由于多是政府行为,而且内容、范围、对象比较单一。所收集的资料十分有限,在方法上也比较简陋,以笔录或个人白写为主。少数有录音带的,品质与保存也都不尽理想。近几年,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进平台。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史学界和出版界十分关注口述历史,至今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口述史尚存在理论不足且严重滞后、研究缺乏深度、成果吸收利用有限、理论方法理解偏差、缺乏专业队伍、缺乏实践工作规范等问题,对地方志书编纂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口述史的研究还存在口述史的跨学科性、口述记忆的客观可靠性以及口述史操作中的法律与道德伦理问题。口述史普遍存在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等不足之处。针对如何克服口述史的不足,较一致的意见为,要以相关文献对口述实践进行补充、互证。有的指出,除了文献的补充互证外,还可以通过不同口述版本的互证,以及对口述受访者保持长期接触、多次采访等,从而获取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史料。

志书横排门类的体例与志书资料性不足这一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读起来也干巴巴的。口述历史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资料来源之一,也是弥补档案文献或其他文字资料不足,获得社会不同群体或人物活动情况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正在进行的二轮方志纂修来说更是重要。这是因为,一是主要依靠部门提供资料的模式不能适应或满足第二轮志书对资料的需求;二是各部门提供资料带有明显部门管理工作痕迹,不能全面反映改革开放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进程;三是志书浓墨重彩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需要;四是修志为用的需要;五是第二轮地方志书作为当代中国史等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一历史使命的需要。基于此,地方志编修就应转变观念,树立口述有据方志观,根据地方志书内容的需要,强抓口述资料的收集,确定大局工作意识,结合修志与地情研究,促使地方志走出宅门,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

四、口述历史成为志书的新形式

对于地方志和口述史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地方志的源头,地方志在各个发展时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口述史成果。口述史方法在地方志领域的运用可以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可以补救文献资料的偏差和讹误,可以完善地方志记述的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并科学反映事物。中国的香港、台湾在口述历史方面也都有所进展。口述历史作为志书新形式入志以及口述历史影像纪录片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官修志书的模式,引入了普遍民众参与历史创作的模式,志书的体例也因此为之变革。但这并不影响志书官修的主要性质,也不影响志书以志为主的体例特征。

1、口述历史是志书传统文献资料的补充。口述方法可以补史。从广义上说,志书仍然属于史书中的一种。正如古人所说: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口述历史入志,足以给志书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更加宽广的场地。

2、口述历史是志书资料的印证和鉴别。口述方法可以证史,可以修正甚至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从而使历史展现得更宽阔、更充分、更完整、更真实。对传统资料起到了辑佚、补遗、缀合作用,还可以校勘、考订、鉴别文献资料的真伪。

3、口述历史是历史细节的生动复活。细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深度。口述历史,就是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富含许多历史细节,是历史细节的回顾与描述。描述的当代之事,又富含现实性、鲜活性。声情并茂,再加上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则更凸现了口述历史的最主要特点:生动地再现历史。

4、注重口述历史作为志书内容的真实性。口述历史的大量运用,在提高志书的记述深度,增加志书的资料性、可读性、独特性、使用率的同时,也会增加志书的篇幅。但志书的篇幅,不应该专门的过分强调多少万字。只要好,不怕多,重在用。上海的首轮志书,包括《上海通志》、10部县志、12部区志、110部专志,合计1.6亿字、几十公斤重,最后输入到只有200克重的电子阅读器,携带非常便捷,搜索也非常方便。因此,志书的篇幅问题已经不是问题。制作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电子光盘、网络志书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5、注重口述历史作为志书新形式的灵活性。将口述历史的文字著述、音像、图照、实物等,全部数字化、网络化。这是提高志书资源使用率的最有效途径。可以参照社会调查的入志形式,或编入志书正文中,或附录在编、章、节之后,或附录在全志之后,或单独设编立卷。在第二轮修志中,社会调查的运用形式多样,口述历史的运用也应该紧跟而上。

五、探索性实践与应用

方志界对口述历史的运用仍处于提倡和探索阶段。天津科技史志办已将口述史探索性实践落实在2013年和2014年的志鉴工作中,对科学家的访谈工作引领了第二轮修志作了方向性的有益的探索。访谈工作是史志办的工作任务,也是一次高端论坛,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聆听科学家对自身及其团队成长经历的描述和他们的人生感悟访谈。访谈一般包括前期准备、访谈过程、访谈资料整理及发表三个阶段。

在前期大量准备工作中,首先确定访谈对象,2013~2014年针对获得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的科学家,开展了解访谈和口述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首先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获得对方信任,争取到约见和采访、摄录的机会,同时掌握有关科学家的背景资料;其次是学习并掌握访谈工作的基本技巧。设计、拟定访谈提纲。设计问题,明确访谈主题,较全面地了解其有关情况。然后要做好工作团队及器材设备的准备。

事先做大量的功课,才能有信心与被访者顺利沟通,实现工作目标。具体访谈中要注意掌握访谈技巧。一要保持谦和虚心的态度,尊重受访者,让受访者放松,不轻易打断其叙述;二要集中注意力,根据访谈提纲,抓住主要问题及重要信息,避免离题太远;三要避免尴尬局面的出现,因势利导,适当调节提问方式,发现未曾设计的、重要的新问题;四要做好录音、照相和记录工作。在采访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更细致的访谈技巧,如注意坐姿、谈话中适时点头、问话慢慢来、顺着受访者逻辑和思路问问题等。史志办自身的工作状态需要机动灵活、快速应变,也要熟悉摄像、录音、剪辑等多种技能。

访谈结果后对访谈资料的整理,首先要将录像进行剪辑和整理,再请受访者进行补充或修订,这个过程有时会反复多次,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影像文字进行必要考订才能最终制作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尽量保存大量信息,不轻易删除记录信息;将影像、录音、记录及文字资料等按照有关技术规范保存归档;经访谈者同意后公开出版。

天津科技史志办组织开展口述史工作,虽是初步探索,现已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口述史访谈者必须要遵守法律,必须具备史学工作者的基本道德操守,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尊重他人,尊重隐私,尊重民俗、民族及宗教传统,不虚夸,不毁谤。同时,口述资料入志,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确定好资料搜集的范围和被采访人;二是要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工作,创建口述资料发布平台,使有关资料能为地方志工作者及研究者所用;三是要做好口述资料的整理、鉴别和考辨工作;四是要做好口述资料文本与方志文本的对接及文字叙述的转换工作。将口述历史的文字著述、音像、图照、实物等,全部数字化、网络化,为广大民众服务,这是提高志书资源使用率的最有效途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谈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随笔(精选21篇) 学校策划书活动背景(汇总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