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实践探索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实践探索

小编: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兴趣的实践探索

由于德育课教学的内容理论性、政策性强,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教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就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德育课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就谈谈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中得到的些许体会。

1 利用明显的兴趣点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学生所处的城市,市郊有几间大型水泥厂,他们亲身体验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因而特别关注环境问题。为了使他们对此内容学得更加主动、生动,教师设计了几幅漫画。第一幅“新来的客人”(即只有人才会投保,动物为什 么要投保),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二幅“脆弱的地球”说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威胁生态平衡;第三幅“地球的呼唤”说明要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漫画,顿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情绪也容易激活。因此,对学生爱学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兴趣点,使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在课堂上积极地活跃起来。所谓利用兴趣点,就是让某种情绪、兴致得到发挥和发展,充分发挥教材本身具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情趣。

2 挖掘隐蔽的兴趣点

兴趣点显露的,我们要利用;兴趣点隐蔽的,我们要挖掘。对那些看来并无什么兴趣的内容,就要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努力挖掘,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打开其兴趣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那些富于探索性的、新奇的、不寻常的问题不显露,但对于学生却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这样的兴趣点。

如在学习“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一课时,为给学生创设探讨的情境,拨动其兴趣之弦,教师提出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问题,并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进行辩论,学生顿时情神振奋,兴致勃勃。通过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个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激发不强的兴趣点

3.1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需求心理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之一,而其中人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对学生来说,获得成功感受属于这种层次的需求。因此,要注意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机会,以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心理。

3.2 增强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

第一、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时效性。实际问题离某一教学内容越近,两者的结合度就越高。如在讲“为什么要遵守职业道德”时,引导学生把课本理论与刚发生在黑龙江省的抗洪救灾以及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联系起来,选用的事件越新,学生越感兴趣。

第二、重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近距性。也就是说要尽量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例如:职业道德要求“要做到诚信、公道”的问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如何规范生产者、销售者的经济活动等问题,都是比较感兴趣。因此,对此类实际问题,教师应注意联系现实,尽量侧重,着力解决。

第三、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现实性。学生最渴望老师帮助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投其所好”。如讲“就业形势与择业”时,联系现实中广大大中专毕业生如何面对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和求职难的形势,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期望,争取先就业、后择业的事例。这些现实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了解并解决了现实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学生爱听、肯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 设法引发兴趣点

第一、要用材料来说明道理。材料丰富,道理就活。比如讲“珍惜和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问题前,先讲一段消息:最近发生了多起网络造谣、侵权和敲诈的事件,给集体和他人造成了名誉损害和财产损失,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相关法律给予制裁。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什么道理。在讲道理时要充分分析材料,并让学生讨论,同时指出同学中存在的运用网络的不良行为。这样学生就比较有兴趣,理解也比较透彻些。

第二、说理要形象化。政治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形象化的讲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比如讲“维护各民族团结”时,老师就说“把我们的国家比着人的躯体,各民族就是躯体上的器官,哪个器官产生了毛病,都会对躯体造成影响或伤害,严重的还会把躯体拖垮。”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力地说明了要讲的道理,学生接受起来就顺当得多。

第三、形式要多样化。这里说的形式主要是指教学形式和教法。多样化的方法容易引起新鲜有趣的感觉。形式的选用则要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服务。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形式下,辅之以适当的课外活动,对于引发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

有好处的。如结合课程组织了以“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交流会;组织了题为“访问事业有成的本校毕业生,体验职业理想的作用”的社会调查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学得生动、学得有趣。

5 努力迁移兴趣点

所谓迁移兴趣点,就是把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把兴趣由彼物迁移到此物上。迁移包括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所谓纵向迁移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并将它同旧知识比较,区别新旧知识意义的异同、结构的顺序,从而纳入知识结构中的学习。政治理论课往往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环环紧扣,逐步展开,因而更要注意知识迁移的运用。如讲“认清违法的危害,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这一内容时,学生已学习过什么是违法行为的知识。老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看影视的心理,组织观看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例的影视片,再将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本上来,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对学得的知识与技能的重组和扩大,利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善于把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产生新设想、新发现。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热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时,正逢英德市大力开发两大工业园区,老师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珠三角产业大转移联系到国家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等事件,从理论到现实,从课内到课外的结合上进行知识迁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信度、力度、效度”。

培养和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它们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因材、因人施教,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德育课教学充满生机,更具活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德育教育在品德课中的有效渗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立案诉讼协议书范文(18篇) 科技创新讲座主持词(精选21篇) 优选道德讲堂心得体会500字左右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500字(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