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小编: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转变观念,夯实队伍建设,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做好舆情工作,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学生工作;对策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支撑系统下出现的新兴媒体形态,如网络、触摸媒体、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等。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户外广告等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是把双刃剑,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到新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给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丰富高校学生工作内容,拓展育人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便捷性拓展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平台与内容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较之传统的传播技术和交流途径都有根本性的跨域,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便捷、交互性强、形式多元和覆盖面广等优势,打破了以往学生工作时间上的同步性、人员上的个体性和集中性的局限,改变了学生在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的传统方式,延伸了原有的教育空间。高校学生工作者借助新媒体积极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文明、健康的思想意识,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平台与实践内容。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增强了高校学生工作平等性和信任度

新媒体在高校普遍使用,每个学生无论性别、年龄、专业都可以在线平等地交流,充分表达思想和展示自我,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与老师交流,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顾虑,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交流的双方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态上都达到某种平等和互信,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个体真实的内心世界,便于高校学生工作者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三)新媒体的多样性丰富了高校学生工作的载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QQ、微博、MSN、微信以其快捷、灵活的特性,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载体,并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开展工作不可缺少的方式,高校学生工作者即使是出差在外,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实现在线办公、移动办公、及时办公。

(四)新媒体的自由性增强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选择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在新媒体提供海量的信息环境中,可以自由选择浏览信息,在主动搜索和浏览新的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新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增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

信息传播在时间上、空间的无障碍性给高校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是非难辨、泥沙俱下的信息不仅无法理性地做出正确判断,而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一求证。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产生极大的不确定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的问题。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增添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不可控性

尼葛洛庞帝所认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各种新媒体形成一个自由度高、互动性强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现实社会中的法律、道德、习俗、制度等统统失去了对个人的约束力,个人在这个空间里面的行为几乎是不受任何限制,‘自己是自己的国王’”[1]。新媒体环境与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和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使大学生存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种生存空间。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虚拟世界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尚未成功却异常渴望成功的大学生,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可以使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失败,部分学生沉湎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逃避现实、厌倦生活、丧失自我等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增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

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信息传播既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也没有开始和终结,层级也实现了线级到立体式的跨越,所有人面向所有人得以实现。个体在借助新媒体自主浏览、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面对其他个体和团体所传播的海量信息的轰炸。信息传播的泛化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对的是分散、海量的信息,更不要说是分析和引导了。

三、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以新理念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特点,不断创新学生工作途径、拓展学生工作阵地

与传统学生工作相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人们生活的新变化,在坚持传统学生工作有效方式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这一新的载体,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不断拓展学生工作的空间,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学习阵地、生活娱乐阵地作为工作的新突破点,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科学和富有实效的工作机制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以满足高校学生工作不同形式、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条件下开展的需要[2]。

(二)夯实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人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只能更好地主动去适应这一新环境。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善于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更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特性,熟练地使用新媒体,及时地解决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出现的问题。新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升级与转型,一是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技巧,培养快速的信息感应能力、分析能力。二是提高专业化素养和工作水平,用人格养成人格,用品德塑造品德,用能力培养能力。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理性用网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信息时代,大量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是非难辨,有些信息是虚假的、媚俗的、甚至是反动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这些信息难以有效地监管,这对是非辨别力不高的大学生影响很大。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积极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应增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理性用网。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学习正确运用新媒体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明确上网目的,不漫无目的地浏览信息,遵守道德规范,远离新媒体不良环境。最后,高校学生应尝试参加形式多样化的新媒体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灵活使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新媒体使用技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对媒体信息独立思考、理解和批判性选择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好舆情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扎实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引导机制,随时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与有关管理部门协同引导网络舆情走向,促进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做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重在实践,贵在创新。以创新促落实,以创新出举措,以创新求突破。要牢牢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抓住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的特点,引导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如适时建立校园网络发言人机制,由学校学生处、团委、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联合成立校园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做好校园舆情调研工作,摸清学生思想动态,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和社会上的最新动向做出回应,减少学生的猜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3]。

实践证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将传统学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工作深入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中,优化学生工作内容,丰富学生工作手段,建立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学生工作与时代的适应性,切实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积极主动地控制信息传播过程中负面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害,用文明健康的信息净化新媒体环境,创建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建构起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把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建立和完善院际、校际合作交流机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水平,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网上与网下互动、师生互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总之,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解决新问题,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者应以跨界思维为理性向度,创造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的载体,并且生成“载体合力”,这不仅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的新平台,也是增强高校学生工作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3.

[2]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9(11).

[3]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4]汪馨兰.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9(11).

[5]袁世斌.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2(9).

热点推荐

上一篇:集体主义内涵的研究述评及展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部队油料安全问题发言材料 部队安全心得体会(实用5篇)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报告(优秀16篇) 2023年民政局办公室履职总结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