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德育现状分析与西方德育理论借鉴

我国德育现状分析与西方德育理论借鉴

小编:

摘要:目前我国处在社会变革之中,我国的道德建设显现出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挥精神文明的积极作用、借鉴西方的德育理论成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发展模式,对培养良好个性和发展更适合现实需要的道德教育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西方德育;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个性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的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其和谐个性,而且,这些特征都由某种重要的主导因素决定……这个决定性的主导因素就是道德。同时,他还强调:道德是使人全面发展的根本。

一、我国的社会思潮中潜伏道德危机成因分析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社会道德水准却迅速降低。“道德滑坡”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词汇,其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根本原因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及经济结构形式。从而对固有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及原则产生极大冲击;同时,个体经济比重加大就必然导致其独立生活能力提高,人们自主选择及驾驭生活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并且对约束其生活的道德规范就产生抵触心理。

第二,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多重影响。自八十年代引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想及哲学观点以来,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典型的“金钱至上”、“解放自由”等观念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思想进入广大青少年头脑,瓦解并摧毁了他们十几年来所树立的奉献观念及共产主义道德观念。

第三,内部原因是我国目前的德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方法总是以“灌输”教育为主,学校德育缺乏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国际意识、创业意识和协作精神等内容,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不足。德育工作没能从“应试教育”、“应急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此外,我们要完善我国自身的道德教育,转变德育方式,丰富德育内容。同时,从我们的分析可见,我国出现的多种现象都相似于西方国家二战后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失衡现象。因此,积极借鉴西方的德育经验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西方国家在类似背景下产生的三个重要德育原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各国战火的洗礼,西方诸国家开始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提高生产力,人民物质生活高度富裕的同时,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出现了道德沦丧、精神空虚、迷失理想、无价值观等问题,尤其对于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个人主义盛行,纷纷出现各种不良现象。西方德育就是针对这一时期在价值观多元背景下提出的种种道德教育理论。

(一)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理论

价值澄清模式的特点是在心理上吸收人本主义思想,在哲学上接受存在主义伦理学观点,在教育上吸纳杜威经验论的哲学思想。其根本前提是反对仅重知识灌输及说教规训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依据社会需要重新设立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原则。价值澄清理论强调道德不应依靠教育获得,而是通过个体的自主选择、内省及行为澄清来获得。教师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即成的道德标准与规范,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与评价能力,不断提高其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逐渐形成适于个体成长的价值观体系。

(二)彼得・麦克菲尔的道德体谅模式理论

道德体谅模式的特点是在吸纳人本主义思想的同时,又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影响。它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个体需要,进一步确立了新的学校德育原则。此模式提倡德育的根本职责是帮助人们满足爱与被爱及友好相处的内在需求。学校更应帮助广大学生解决社会关系与个性之间的问题,而不是过多的强调知识积累与灌输。道德是受感染的,而不是一味的传授,在引导学生养成关系、体谅他人的人际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互谅互让、相互帮助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在言传身教上的身体力行的表率示范作用。

(三)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

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特点是注重四个领域的德育影响:学生获取社会及历史知识的学术原则领域、学生获得民主系统全貌的政治法律结构、学生了解社会的另一视角一战争、犯罪、贫困等社会问题及学生获得理想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弗雷德・纽曼的理论假设学生学习所得的技能与知识将进一步迁移至民主生活过程。它包含公民的一影响公共事务能力、人际间一影响他人的能力以及自然界一作用物体的能力。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弗雷德・纽曼更关注公民行动能力。要重点提高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课程,也要参加社会活动。

三、西方先进的德育理论应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改革我国德育现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发展模式,培养良好个性和发展更适合现实需要的道德教育应做好一下几点:

(一)革新传统德育灌输法,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与行为力

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灌输即不是传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道德教学的方法。我国传统的道德灌输方式仅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情感、意识及行为的培养,甚至无视道德分析、判断与讨论的过程。从而使我们所教授的学生成为行动上的矮子。同时,还引发众多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及对抗心理。因而,德育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社会现实及思想实际,重在培养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能力。

(二)丰富德育内容,使学校德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

我国德育模式大体上是知性论模式,此种方式的缺陷是不但缺少实践活动,还缺少学生的实际体验,因而,导致“言而不行”、“行而不果”。要杜绝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构建“活动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体验是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以自己的内在需要去关注与选择德育模式,达到一种情感认同的自主行为。在这种情感体验中,个体的知情意行表现为激活、开放状态,他们总是以“发现者”的角色沉浸在对人类智慧的再发现的个人体验中。因此,这种德育体验模式便于张扬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强调主体的个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一是要发展学生潜在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任何时候,教育者都应树立良好的信念: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具有某些方面的发展潜能,假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不同人才。教育者应清醒的认识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及在各领域发展中认知的不同步性,探寻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领域及智力强项,全力开发学生个体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助其发挥优势,规避劣势,以便于激发个体潜在智能,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二是建立情景化及多元化的道德评价体系。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仅是单单依靠考卷来考察评价教育效果,学校评价体系只重视学业成就,尤其是语言智能与数理逻辑两种智能考察,而对自我反省、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智能都有所忽视。即便是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与态度等方面的知识理解与技能培养。当前这种评价体系是一次性操作的静态过程,无法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行为相结合,也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改变传统德育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运用情境化、社会化及动态化的价值体系来衡量教育成效。

(四)改变教师德育角色,创建学校德育教育的民主氛围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价值、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反思与创新中内化德育思想,转化道德行为。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育者要着力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德育氛围,在师生间建立一种真诚、平等关系,消除师生间的“绝缘层”。在教育思考过程中,教师应用暗示性语言启发学生思维。教育者要真正尊重、理解学生想法,而不是纠缠于“是非、对错”问题,应以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价值意义,体认人生价值的普适性与社会价值的流动性。

借鉴西方德育理论,不断完善我国德育发展模式,我们既要反思过去,改变强硬灌输,转变原有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德育教育方式,不断的学习西方国家对个体的尊重,加强国家建设中的人性化成分,逐渐接纳与宽容个体的自主选择与主体意识,同时还需要接受西方国家德育教育中的经验教训,防止教育过程中让道德相对主义放任自流,让道德多元化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我们的德育教育要适应社会现实,提倡尊重个体意识与尊重共同价值相结合。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理念对英语专业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热门预备党员季度自我总结(汇总12篇) 退休人员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