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残忍的透视

残忍的透视

小编:

摘 要:中篇小说《残忍》是张抗抗北大荒知青文学后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讲述了老知青回村悼念亡友的故事。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之恶的三重关系,即当年连长对知青的残忍,知青报仇雪恨的残忍,以及知青中生者对死者心灵上的残忍。这种残忍从行为的层面上升到了人性的层面。

关键词:残忍 阐释 人性 透视

一、“作为”与无作为:领导者的残忍

小说在一开始就展示了作为管理者――连长傅永杰的残忍。作为十三连的管理者,却打着连长的名号从事克扣口粮、强暴女知青的勾当。连长傅永杰对知青像对待被劳教对象一样,他迷信自己的权利,知青们都惧怕他。因为他的姓氏关系,知青们称他傅连长怕他不高兴,于是创造性地称他为傅正连。傅正连荒淫无耻、贪图美色,专横暴虐、醉心于钱财,收受知青的手表、烟酒等物品(傅正连死后留下的东西,也是他贪婪的罪证:几块崭新的手表,野兔皮、獭子皮,成条的烟和关内才能买到的酒)克扣知青伙食费,毒打揭发他的知青并关禁闭;他私设公堂吊打不服从命令的知青。把不听话的知青派去干重活,让临时工替他打兔子、采蘑菇、干私活。作者能创造出这样的角色离不开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性恶的深度思考。这些罪行就是傅正连的“作为”。当工作组在调查连长“失踪”的过程中,知青们交代的傅正连收受贿赂拷打知青的事实,简直是在开控诉会。可见傅正连的“作为”在十三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他的举动已经激起民愤,这不仅是对知青的肉体摧残,更是精神毒害。因此当他的尸体被挖出来后,“十三连全体,已经自动发起一场为牛锛鸣冤请愿的“群众运动”……都说牛锛同傅正连无个人恩怨,牛锛为了声张正义,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又说傅正连长期迫害知青,逍遥法外,是可忍,孰不可忍,早就该杀。还说傅正连仗势欺人,上头有人包庇他,是破坏上山下乡动……”①傅正连是一种残忍的存在,他的罪恶已经昭然若揭。作为知青管理者的傅正连已经超越了北大荒特定的地域,成为破害知青的干部反面典型而具有了普遍和深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恶的泛滥首先是傅永杰的“作为”,而组织的无所作为更是助长了这种恶,组织的无所作为也是恶的极端体现。指导员深知傅永杰的罪恶却无动于衷,当傅永杰失踪后,指导员继续帮傅永杰打掩护。指导员心里想既然傅正连在自己连队都下得了手,出差在外,就会趁机打点野食儿充饥。②深知连长这一嗜好的指导员给傅正连创造继续失踪下去的机会。指导员对邪恶的不作为就是对知青的残忍,这也是傅正连猖狂的原因之一。而且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荒诞岁月的荒诞事层出不穷。这样一个连长所领导的十三连还是全团连续三年的先进典型;工作组查封傅正连的遗物(实际上就是他贪污受贿的罪证)后还站在他的立场上,要求每个在场的人守口如瓶;工作组根本不听知青提供的那些材料,一味地袒护傅正连,凡是被傅正连整过的人都被认为有报复动机。知青被轮番“谈话”,审讯毫无结果,十三连人心惶惶,精神几近崩溃,与傅正连有过暧昧关系的女知青疯疯癫癫。作品对极左政治下的荒唐与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漠视正义和良知,封建大家长统治思想盛行。组织只对“先进典型”买账,不对人性负责,折射出“文化大革命”的虚伪和荒谬。

这样的“作为”与不作为,致使“恶”的产生与泛滥。

二、知青的报仇:牛锛的残忍

在小说中作者不只是为了揭示领导者的“恶”,对知青本身人性邪恶与狠毒的揭示则是张抗抗对人性恶揭示的重心。牛锛可以说是一个心灵残缺的人,他把杨泱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当他得知傅永杰侮辱了杨泱后,他虽无比痛恨,可是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而是以同样残忍的方法将其杀害。他私设公堂,录完口供,将其活埋。牛锛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是代表的全十三连,可见他的意识里法制观念淡薄。牛锛采取的这种办法不能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再文革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红卫兵这一群体是没有任何优越性可言的。 “在没有受过人性和人道的良好教育的心灵里,必然潜伏着残忍性”。③《残忍》在对知青性格中阴暗冷酷一面做批判时,同时也在批判极政治。

当牛锛准备干掉傅永杰时,那些周密的计划都表明牛锛是个老手。而在作品中也说过“马嵘和牛锛从小学到初中,一条胡同混了十几年”“无论是偷书还是打架,他们始终配合默契。马嵘一向都跟着牛锛,马嵘佩服牛锛。破四旧那年,学校操场跪着许多遣返回乡的地主知识分子,红卫兵牛锛用一把老虎钳,一家伙就把一个老头嘴里的金牙撬下来了。”④这些都表明牛锛的残忍是在一种畸形的生存环境下慢慢培养出来的。而他却还把这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行为视为“正义”的代言词。

当牛锛出面承担这一切时,他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是女知青杨泱。在牛锛看来这一切是英雄该做的事,是正义的。在牛锛看似悲壮伟大的牺牲下其实是愚昧与残忍的化身。他那残忍的行为,给包括杨泱在内的知青们留下了“残忍”的痕迹。

三、心灵的错位:马嵘的残忍

“在牛锛死后二十年,当他的忌日将近的时候,当年的知青中,唯有马嵘一人想起了这个日子。”当发迹的马嵘来到这个曾今有过许多回忆的地方时,当他站在埋葬牛锛的土地上时,他却用了世俗的眼光重新打量起牛锛“值么?我看不值。不怕你生气,如今想,那真傻。为了一个女人,为了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正义,搭上一条命。你要是活着多好,咱俩一块儿做生意。”⑤这其实是马嵘心灵的第一次错位,他已经将他的战友、他的保护神的死看做是不值得的,无用的。马嵘在牛锛的庇护下,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可是他现在却转过身来嘲笑起牛锛。

然而它又忽然想到:如果两人合作,没准哪天牛锛就把它给做了。这是他心灵的第二次错位。以至于他后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牛锛还是留在这个地方,更妥帖更恰当些。”他心底浮起阵阵欣慰,阵阵坦然。同时对杨泱的失踪更多的是感激。

对比起当年和牛锛一起做那件残忍的事时,现在马嵘已经从行为的残忍上升到心灵的残忍了。在整篇小说中,傅正连和牛锛都是“历史的人物”了,因此话语权就掌握在了马嵘手里。 张抗抗用笔赤裸裸的描写了残忍的升级。她揭示了90年代人性在物欲的充斥下变得如何龌龊、肮脏与残忍。在这20年里,马嵘从小知青蜕变成一个小商人。在牛锛的庇佑下,他不再担心东窗事发,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因而他也失去了朝圣与愧疚的心。与傅永杰和牛锛相比,马嵘的残忍更让人难以想象。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残忍,这是心灵的残忍。作者将视角伸入到上个世纪末实际利益和物质欲望冲毁了筑在人心中的人文大堤。当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人的感情纽带就这样被金钱残忍的割断了。而马嵘却没有察觉到这种改变,也就谈不上无所依托了。

四、结语:残忍的透视

小说提出的问题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核,深入到现代化与人的关系层面。人性恶一旦有机会就会冲破文明的束缚,陷于野蛮、污秽的恶态。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残忍”是人内心深处恶的表现,而人的社会属性中的权力欲、占有欲、虚荣感等造成了人性恶,小说充分揭示了荒谬年代人的邪恶本性,多角度地反省历史和人性。小说中对“恶”的揭示,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和年代的控诉。小说具有多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作品以“假如假如……”“幸亏幸亏……”收尾,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独特的回忆视角、细腻的心理刻画、直抵灵魂的人性深度,不仅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更能引发深沉的思考。

其实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也有着“残忍”――“在我所有的这―题材的作品中,知青都是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知青的历史,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哀。知青不仅只有值得炫耀的经历,更多的是恶,是黑暗。所以,我的知青作品不是时代的―个简单诠释,不是简单述说知青的苦难,也无意探讨知青运动的得失,而只是籍此揭示更深的人性。现在要想对知青问题作出真实的记录根本不可能,这里有各种原因,我就不谈了,总之,是‘挥着真诚在撒谎’。”⑥

张抗抗将人性的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固然这样揭示伤疤会很痛,但是一个民族的前进不能不背负伤痛的记忆。张抗抗敢于直面残忍的行为,敢于正视残忍的心灵,这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从而把北大荒知青小说创作从一个新的维度推向了高峰。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圣诞节方案实用 奶茶店情人节活动方案策划(汇总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