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不就”的词汇化与主观性

“不就”的词汇化与主观性

小编:

摘 要:“不就”由两个副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取得词的地位。然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不就”已经具有词汇化倾向,且成词以后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或看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本文分析了“不就”在共时层面上的词汇化等级程度。

关键词:“不就” 词汇化 语法化 主观性 语气副词

一、引言

“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多用来表达反问。在句法上已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读音上中间也不能有停顿,整体意义也不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如:

(1)谢大脚“咳”了一声说:既然这样,何必偷偷摸摸的,和赵四一说不就完了?

(2)荠晓兰道:“你何必多问,进去看看不就明白了么?”

(3)不就几十个选择题不会吗?!没什么。

二、“不就”的词汇化过程及动因

(一)“不就”的词汇化

“不就”中的“就”本义是动词,有“靠近、接近”义,之后虚化为副词、介词。古代汉语中,“不就”作为一个偏正结构,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既可表示不能完成,也有“不就职、不接受命令”义。如:

(4)“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史记・礼书》

(5)“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後汉书・仲长统传》

这种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的偏正结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如:“高不成,低不就”。

本文讨论的“不就”是两个副词的组合,既然只讨论副词“就”,所以“就”的其他用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关于副词“就”形成的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不会晚于元代。我们发现,“不”和副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出现的例子最早始于元代:

(6)〔带云〕那屠岸贾若见这孤儿呵,〔唱〕怕不就连皮带筋,捻成齑粉。(《赵氏孤儿》)

(7)如今田氏少艾,何不就招鲁公子为婿,以续前姻。(《元代话本选集》)

例(6)中的“怕”可以看作一个既表担心又表揣测的语气副词,“怕”与“不”结合紧密①,后面的分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不”与“就”不能组合。例(7)中“何不”组合,“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整个句子表达反问。

根据考察,这种现象到了明代更加普遍,即“不就”的前面有“何、莫、岂、怕、却、可”等表达反问或揣测性疑问的词出现。这使得“不”更容易和它们组合,整个句子多表达反问。此时,“不就”结合没有合适的语义基础。如:

(8)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忠义水浒传》)

(9)“……只道是那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半壮不壮的健猪,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西游记》)

(10)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西游记》

(11)“……俺每回来,见路上一簇响铃驿马,背着黄色袱,插着两根雉尾、两面牙旗,怕不就是巡按衙门进送实封才到了。”(《金瓶梅词话》)

(12)就如那盐鳖户一般,见了麒麟,说我是飞鸟;见了凤凰,说我是走兽;岂不就如那六科给事中一般,没得人管束。《醒世姻缘传》

(13)若不着这一封挡戗的书去,可不就象阴了信的炮仗一般罢了?《醒世姻缘传》

虽然这些词的出现阻碍了“不就”词汇化的进程,但为“不就”提供了语境支持,为以后“不就”脱离反诘副词单独表示反问语气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代的“不就”共现的例子也存在于下面的语境中。例如:

(14)(卜儿云)兀的不就是那郑元和?(明・全元曲――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15)(薛仁贵云)兀那厮,抬起你那头来,睁开你那眼,则我不就是薛驴哥那?(明・全元曲――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

(16)龙香把手点道:那有灯的不就是他书房?(《二刻拍案惊奇》)

(17)你如今只推有甚么公用,将好的田地卖了去,收银子来藏了,不就是藏田地一般?《二刻拍案惊奇》

上面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判断都是反问句,“不就”还是不能组合。和前面的例子一样,“不”和“就”不处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不”作为否定副词,用否定的结构来表达肯定的语气,“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多是判断动词“是”+NP/VP)。

史金生(2003)从语法意义和和语法形式(即词的分布)两个方面界定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不就”符合其标准。首先,语气副词的语法意义就是表达说话人情感、认识的副词。“不就”在当下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而且大多是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不以为然、轻视、愤怒、不满等的主观态度(有时候虽然是针对某件事,实际是对施事者的不满态度)。有时句子的前后还会出现表达同样态度的句子或者很多不礼貌的语言,如例(35)~(38),这样更能体现说话者的强烈感情。其次,“不就”与其后的被修饰成分组合后,大部分作谓语。最后,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就”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位置灵活。史金生(2003)认为,语言成分在语符序列中的位置与语言成分的主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主观性强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外围,主观性弱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内层。所以,现代汉语中位于句首的“不就”主观性更强。

经过考察,可以得知,“不就”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看作语气副词。它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这种态度或情感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表达出不同的语用功能,当然也有程度之别。

四、“不就”的词汇化等级

共时状态是历时状态的积累和延续,虽然“不就”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在共时状态下它的演化的彻底程度是不同的。从北大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可以看出,“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化程度是高低不等的。

首先,“岂/莫/何/怕/可不就+NP/VP”的格式还在使用,“不就”不在一个句法层次上,整个句子因为“岂、莫、何”等疑问词的存在表达反问。

其次,“X,(主语)+不就+VP”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处在这种格式中的“不就”已经成词,具有“前后相承”的基本语义,表达一定的篇章功能。上述两种格式大多用于书面语体,口语中相对较少。

如果“不就”处在一个句子的句中,且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不就”就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当位于句首时,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词汇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现代汉语中“并/要/再/还”和“不就”的结合。如:

(39)上海的入选曾有过不少的争议,其实上海并不就仅仅代表着刻板、精明、快节奏、没人情味……

(40)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绝对得孤独,只是看你是否甘于孤独,只要你想,愿意陪你的人肯定不少,再不就你主动去关心别人,总会收到回报的。

(41)雪来私信问打算怎么过年,我说还不就一个人上班下班,没什么过年的感觉,已经十年没有过年了,早已忘了“过年”到底是什么感觉。

(42)你追我赶多没意思,要不就一拍即合,要不就一拍两散……

它们组合并不表示反问,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不就”所在的句子大多表示反问,而不是全部的原因。“并不就”是个否定陈述,其他的也都是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受“不就”主观性的影响,它们在表达意思时也带有说话人的态度、立场,留下了自我印记。除了“要不就”⑦以外,其余的也有词汇化倾向,因为三音节虽然不属于一个音步,但可以看作超音步,也能成词。但是,如果“并/再/还”和“不就是”组合,按照韵律原则,一般是“2+2”模式,“并/要/再/还+不”结合,“就是”看作一个韵律词。但是,从另个一角度看,“并/再/还”放在“不就”的前面,也证明了“不就”的凝固性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历时考察,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并且在合适的的语义基础和句法格式中,“不就”从一个跨层结构经过高频使用后成为一个副词。由于“不就”一开始就处在反问句的特殊语境中,说话人总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事情,所以,“不就”带有个人主观性,可以看作一个语气副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就”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作为一个语气副词也变得更加成熟。同时,笔者注意到,在共时层面上,“不就”的词汇化等级是有差别的。语言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只有把历时和共时的语言现象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明。

本文重在考察“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情况,所以和“不就”相近的“不是就”“不就是”⑧结构,本文没有进行梳理,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此外,本文只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以及它具有的主观性,对于主观性在共时层面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王亚群(2004)认为,表“揣测”义的“怕不是”来源于反问句

中的用法,其中的“不是”语义虚化,表示一种语气情态,“怕不是”容易凝固为词。我们认为此例中的“不”是“不是”省略“是”的用法,在语义上更倾向于和“怕”结合。

②许娟(2003)认为,“就”的基本义是前后相承,在此基础上处

于不同的语言格式中以及人们语用表达的需要,派生出“时间、逻辑、数量范围、口气”等语义。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不就”含有“就”的这种基本语义,但是“不就”产生在反问语境中,从一开始就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

③石毓智(2006)认为,疑问句和感叹句之间存在认知关系,现代 汉语中疑问标记很多是用来表示感叹用法的。其中,疑问语气词“吗”就发展出了感叹语气词“嘛”,并且它们都有一个弱读的形式“么”。所以,现在的语料中三种形式并存,都可表示感叹语气。

④根据考察,大多是表达反问语气,但是在语料库中,仍能发

现“不就”前面带有“并/要/再/还”等,它们并不表示反问。所以,为了尊重客观事实,表述为“大多表示反问”。殷树林(2007)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认为,如果“不就”后面的VP不具有引述性质,“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

⑤参考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强烈时一般用多个感叹号,轻淡时用问号或句号。

⑦“要不”已经是词,在说“要不就”时,“要不”后面习惯

停顿,所以“要不就”不宜成词。

⑧“不就”修饰名词性结构时,大多也能用“不就是”来表达,由

于“是”语义虚化,不再表示判断,“不就是”的语义重心在“不就”上,重在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所以“不就是”中的“是”也就省略了。

参考文献:

[1]蔡旺,杨遗旗.“不就”与“就”的异同以及“不就”的词汇化

[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

[2]曹波.“不就X(吗)?”构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3.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4]郭奇军.试谈表看轻义“不就X”构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8).

[5]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7]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

2003,(1).

[8]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殷树林.“不就VP”反问句的句意类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

(1).

热点推荐

上一篇: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服装行业年终员工总结(汇总16篇) 座谈交流心得体会(汇总17篇) 最新前台实践心得体会300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