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主观量问题初探 ──兼谈副词“就”、“才”、“都”

主观量问题初探 ──兼谈副词“就”、“才”、“都”

小编:

1.1“主观量”是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与“客观量”相对立。例如,对于“干了几天了?”这一提问

,可以有以下三种回答:

(1a)三天。

(1b)都三天了

(1C)才三天。

(1a)表达的是客观量,不含有说话人对于“三天”这个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意义。(1b)和(1c)表达的是主

观量:(1b)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大(主观大量),(1c)表示说话人认为“三天”这个量相当小

(主观小量)。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所以主观量与客观量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同时含有对量的大

小的主观评价意义。例如,对于(1a),只能从客观量上去反驳:

(2a)不到三天。/不只三天。

对于(1b)和(1c),不仅可以从客观量上去反驳,还可以从主观量上去反驳:

(2b)三天不算多。

(2c)三天不算少。

总之,上述几种量的对立关系如下所示:

┌客观量(不含主观评价)

└主观量(含主观评价)┌主观大量(评价为大)

└主观小量(评价为小)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作为客观量,一百斤小于两百斤。但在

(3)里,“一百斤”是主观大量,“两百斤”是主观小量。对量的

大小的主观评价,涉及说话人,受话人、当事人(如

(3)里的“他”)、事件以及语境等诸多困素。比方说,(

3a)是为了证明当事人不是一个文弱书生,(3b)是为了证明当事人并非一位大力士,如此等等。

1.3主观量表达的是说话人对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但是,已经表达出来的量是不是主观量,是主观大量

还是主观小量,就不再取决于说话人自已的判断了,而应能从言语的形式特征上寻找到客观依据。例如,(1a)

的说话人也许在自已心里对“三天”这个量的大小有一主观评价,但他出于某种考虑不愿意暴露自已的情绪,

而宁愿作冷静的、客观的叙述。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能说(1a)是客观量。另一方面,(1c)的说话人也许是用反

语来表示不满,他内心认为干的时间太长。但从形式上判断,(1c)只能是主观小量。类似地,(3a)的说话人内

心可以认为“一百斤”是个小的量,他说出(3a)的用意是讽刺那位自吹为大力士的“他”;但从形式上判断,

(3a)只能是主观大量。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尽可以进一步讨论人物分析和反语之类的修辞问题。

1.4.以上我们只从意义方面对主观量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说明,意义离不开形式,如果不讲形式,那么对

意义的说明也是相当粗糙的。例如,比较下列每组句子:

(1b)都三天了。

(4)都大学生了。

(1c)才三天。

(5)才开始呢。

(4)和

(5)都不含数量词。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体会出其中所含的量的观念。比方说,“大学生”是关于知

识水平和教养程度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当大;“开始”是关于事件发展阶段的量,说话人认为这个量相

当小。对这一类量的大小的主观评价也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例如:

(6)才大学生呢。

(7)都开始了。

(1)

(6)里的“大学生”被评价为一个小的量,可以设想,说话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当事人(比如是说话人自已

)将来要读博士学位。

(7)里的“开始”被评价为一个大的量,说话人显然认为某事(特定的)到达开始阶段

时,其发展状况已相当可观。

那么,(4─

7)所表达的是不是主观量呢?此时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扩大“量”,的概念,认为非数量

词也可表示这种广义的“量”,第二,只认为含(或仅含,以下同)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可以表示“量”,这

种“量”的概念是狭义的。选择前者,我们可以对某些词语(如副词“都”、“才”)的语义、语法作用做出

较为概括的描写,但对“量”的定义比较困难,不够直观。选择后者,则利弊相反。考虑到本文是探讨性质的

,我们宁愿牺牲一些概括性而换取一些直观性和明确性,因而规定主观量在形式上一定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

语。

2.1客观量在形式上也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不同的是,表达主观量的体词性短语其内部或外部还有

一些特殊的形式。在普通话里,这些形式主要是句重音、副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2.2主观量的前边或其本身还有句重音,这是主观量的最显著、最重要的形式标志。按照口语里的实际读

法,前面举的主观量的例句应写成:

(1b)都'三天了。

(Ic)才'三天。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以上几例是主观量本身有句重音。

(2)下面的例子是主观量的前边有句重音: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8a)表达主观小量,(9a)表达主观大量,句重音都在前边的副词上。

(3)但也可以说成:

(8a)就'五个人。

(9a)整整'两个星期了。

意思没有改变。

2.3.仅靠句重音尚不能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分辨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时,副词起着重要的作用。例

如,“好”、“足”、“足足”、“整整”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只”、“仅”、“仅仅”、“就

”等副词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比较以下句子:

(10a)他在这里住了些日子。

(10b)他在这里住了'好些日子。

(11a)我等了他一会儿。

(11b)我等了他'好一会儿。

(12a)他有几个朋友。

(12b)他有'好几个朋友。

副词“好”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总是重读的。

“足”、“足足”跟“整整”一样,帮助表示主观大量时可以重读副词,也可以重读后边的数量词:

(13a)他'足有四十岁。

(13b)他足有'四十岁。

(14a)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14b)这场电影看了足足'三个小时。

“只”、“仅”和“仅仅”帮助表示主观小量,一般重读后边的数量词,例如:

(1

5)只有'一个星期了。

(1

6)我仅找过他'一次。

(1

7)那个瓜仅仅'两斤吧。

2.4前面说过,主观量中也包含有对量的客观叙述。副词“足足”、“整整”除了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以外

,同时也帮助说明主观大量中所含的量的客观方面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足足”,它对“整整”的

解释是:

达到一个整数的:~一天│已经~三年了。

上述释义仅仅注意了“整整”说明量的客观性质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它帮助说明主观大量的作用。根据这

一释义,我们可以指出下面的例

(1

8)是有语病的,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例

(1

9)也有语病:

(1

8)*到北京已经整整三年零两个月了。

(1

9)*离亚运会开幕只有整整一个星期了。

按我们的分析,“只”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整整”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

(1

9)的语病是在表示

主观量的问题上自相矛盾。

顺便说说,概数词“多”是说明客观量的(表示有零头),在这一点上跟副词“整整”正好相反。但概数

词“多”完全没有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作用,例如:

(20)都'二十多岁了。

(2

1)也就'二十多岁吧。

(2

2)'两米多就够了。

(2

3)'两米多还不够啊?主观大量。由此看来,概数词“多”与副词“整整”的语义作用是不对称的。

2.5.一些语气助词常与副词搭配使用,帮助表示主观量,但也可以独立使用,例如:

(24a)仅仅'三里路而已。

(24b)'三里路而已。

(25a)只是'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5b)'几斤水果罢了,不必客气。

(26a)都'八年了,别提它了!

(26b)'八年了,别提它了!

“而已”、“罢了”只能帮助表示主观小量。语气助词“了”前边出现的数量词一般是主观大量,比较:

(27a)住了'三年了。

(27b)*只住了三年了。

(28a)写了'二十万字了。

(28b)*只写了二十万字了。

(29a)都'五个了。

(29b)*才五个了。

但也有例外,如,

(30)只有'五个了。

(31a)就剩'五个了。

(32b)*都剩五个了。

这些例外是可以解释的。众所周知,语气助词“了”表示情况发生变化。析而言之,有质变与量变两种。

下面的例子表示质变:

(3

2)他会走路了。

(3

3)他不去了。

(3

2)的前提是“他”以前不会走路,说

(3

3)的前提是此前“他”打算去。质变当然是重大的变化。下面

几个例子表示量变:

(3

4)快要下雨了。

(3

5)读了三年了。

(3

6)洗了五件了。

(3

4)说的是气象方面的量变,这当然是一种广义的“量”。(35─

3

6)中的数量词表示狭义的量。不管怎样

,“了”所表示的量变都是可观的,值得提醒受话人注意的。因此,“了”前的数量词总是表示主观量的:如

果说的是量的增加,则表示主观大量;如果说的是量的减少,则表示主观小量。能表示量的减少的动词,只有

“有”、“剩”、“余下”等少数几个。别的动词,都是随着动作持续或反复时间的延长,所涉及的量越来越

大的,所以我们看到语气助词“了”前的数量词一般是表示主观大量的。

“有”跟“剩”还有不同。“有”既可表示量的减少,如例

(3

1),也可表示量的增加,如:

(3

7) 都有'五个了。

“有点儿”是表小量的,可是在下面带语气助词“了”的句子里,与其说是表示量变,不如说是表示质变

(3

8)我有点喜欢他了。

(3

9)他有点儿不高兴了。

2.6大多数北方方言都有儿化现象,指小是儿化的语义作用之一。就北京话来说,数量词儿化时一般指主

观小量,决不会指主观大量。例如:

(40)他才'七岁儿。

(4

1)也就'四五里儿路吧。

不能说:

(4

2)*他都七岁儿了。

(4

3)*四五里儿路太远了!

有些方言虽然没有儿化现象,但有跟“—儿”的语法、语义作用相当的语缀,如赣方言的“—子”、“—

崽”、“—基”等等。在赣方言里,凡主观大量一律不用这类后缀。凡主观小量一律得加这类后缀。例如,笔

者所讲的丰城话,主观小量加“基”。比较:

(44a)三'日(主观大量)

(44b)'三日基(主观小量)

(45a)五'斤也似(主观大量)

(45b)'五斤基(主观小量)

(46a)七八'块钱(主观大量)

(46b)'七八块基钱(主观小量)

3.1副词“就”、“才”、“都”跟主观量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语义指向的

概念。

从语法上说,副词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但在语义上,副词可能指向谓词性成分,也可能指向名词性成

分。以下例(47─

4

9)和(50─

5

2)分别表明这两种情况:

(4)

(4

7)敌人彻底失败了。

(4

8)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4

9)我就不去!看你把我怎么样。

(50)大家都来了。

(5

1)你都看了哪些书啊?

(5

2)他只关心自已的事儿。

副词在语义上指向名词性成分时,可能是指向其前边的名词性成分,如

(50)中的“都”指向“大家”。也我们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前指,后一种情况称为后指。例(50─

5

2)的前指、后指都是关于范围的。

3.2.副词“就”、“才”、“都”在语义上的共同特点是既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在形式上,用于前指

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前;用于后指时,句重音在副词之后(“就”本身也可重读以表示后指)。下面就用前指

、后指、客观量和主观量等语义概念对“就”、“才”、“都”的用法作具体的分析。

3.3.“就”不管用于前指还是后指,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用于前指的例子,如:

(5

3)'三本就够了。

(5

4)'六岁就上学了。

(5

5)有'两个人就能把它抬起来。

用于后指的例子,如:

(5

6)'就剩这三本了。

(5

7)就写了'五页。

(5

8)就'五瓶儿。

马真先生认为,“如果‘就’前的成分是重音所在,而‘就’之后(包括‘就’在内)无重音,那一定是

言多。”

(5)例子是:

'他们就十个人。

这个例子中的“十个人”确实是言多,但照我们看来并不是主观大量,因为它没有句重音。再分析一些相

似的例子:

(5

9)他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

(60)'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6

1)'五岁的孩子就能认两百多字。

这三例“就”的前后都有数量词,但重音都在“就”之前,也就是说,“就”在这几例中是前指的,前指

的“就”的作用只是表示其前边的数量词是主观小量,至少它后边的数量词言多,那是由于前后对比而显示出

来的,不是“就”直接确定的。“'他们就十个人”中,带重音的成分不是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按我们的

定义就不是主观量。但是,跟

(5

9)比较,其中所隐含的广义的“小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3.4.“才”用于前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例如:

(6

2)'三小时才做完。

(6

3)到'四十岁才结婚。

(6

4)给了'两百块钱才把他打发走。

用于后指时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例如:

(6

5)才'三小时。

(6

6)才'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6

7)才写了'五页。

后指的“才”和后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呢?马真先生认为,“才”表

示在说话人看来太少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并不多。例子是:

你这次考试怎么才三分?

我也就四分,考得并不理想。

(6)

这种意义上的区别也许存在,可是难以验证,例

(6

6)“才'四十岁,……”就很难说是在说话人看来太少

了。

后指的“才”和前指的“就”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小量的,可以配合使用,这时有冗余的语义信息。可省去

“才”:

(6

8)才'四十岁就白了头发。

(6

9)才写了'五页他就不写了。

和“就”一样,“才”的前后也可以同时出现数量词。这时,仍需要用前指、后指的概念来分析“才”的

语义作用。例如:

(70a)'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70b)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

这两句的基本意思相同。但(70a)的用意在于强调“十个人”是主观大量,“五瓶汽水”是客观量,仅仅

因为跟“十个人”对比才显得少。(70b)的用意在于强调“五瓶汽水”是主观小量,“十个人”是客观量,仅

仅因为跟“五瓶汽水”对比才显得多。总之,前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大量,后指的“才”帮助表示主观小

量;不带句重音的是客观量,在同一句子里,跟主观大量对比显得少,跟主观小量对比就显得多。这一点在下

边的句子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71a)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两个人就喝了五瓶汽水。

(71b)他们十个人才喝了'五瓶汽水,我们十个人都喝了'二十瓶汽水了。

3.5.“都”用于后指时帮助表示主观大量,例如:

(7

2)都'五遍了。

(7

3)他都买了'十几件了。

(7

4)我都'三四天没好好休息了。

后指的“都”与前指的“才”都是帮助表示主观大量的。它们在形式上的区别比较清楚,不仅重音分布不

同,更重要的是,“都”后边可以不出现谓词

(7)(如例

(7

2)),“才”后边一定要出现谓词。

3.6.“都”用于前指时,情况比较复杂。首先,“都”前边的主观量有时可带虚词“连”。如

(7

5)、

(7

6)

。有时不能带“连”,如

(7

7)、

(7

8):

(7

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

6)这间屋子'三个人都住不下。

(7

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你七岁还没上学)。

(7

8)做这么多题,'三小时都不够!

“连”的使用问题需要专门讨论。

(8)

其次,“都”前边的主观量可以是主观大量,如

(7

8),也可以是主观小量,如(75─

7

7)。下面着重讨论这

个问题。

3.7.前指“都”表示一种比例关系:“都”前边的含数量词的体词性短语表示某种数量,“都”后边的谓

词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件。如果数量越大,事件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则数量与事件成正比例关系;如果数

量越大,事件实现可能性越小,则数量与事件成反比例关系。在含前指的“都”的句子里,如果存在正比例关

系,则“都”前的是主观小量;如果存在反比例关系,则“都”前的是主观大量。下面具体地分析一些例子。

(3a)他'一百斤都挑得起。

(3b)他'两百斤都挑不起。

在现实世界中,担子的重量与“挑得起”(或“能挑”)成反比,所以(3a)中的“一百斤”是主观大量,

与“挑不起”(或“不能挑”)成正比,所以(3b)中的“两百斤”是主观小量。

(7

5)他'半斤酒都喝不了。

(7

9)他'半斤酒都喝得了。

酒的数量与“喝不了”成正比,所以

(7

5)中的“半斤酒”是主观小量;与“喝得了”成反比。所以

(7

9)中

的“半斤酒”是主观大量。

需要指出的是,“都”前的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小量,跟谓语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80)他挑'一百斤都不觉得累。

(8

1)他挑'两百斤都累了。

(8

2)他'半斤酒都不会醉。

(8

3)他'半斤酒都会醉。

(80)、

(8

2)的谓语是否定式。但“都”前是主观大量,

(8

1)、

(8

3)的谓语是肯定式,但“都”前是主观

小量。按我们的分析,担子的重量与“不觉得累”成反比,与“累”成正比,所以

(80)的“一百斤”是主观大”是主观大量,

(8

3)的“半斤酒”是主观小量。

(8

4)'三小时都够了(哪还用得了一整天)!

(8

5)'三小时都不够(更甭说一小时了)!

时间的量与“够”成正比,与“不够”成反比,所以

(8

4)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量,

(8

5)中的“三小时

”是主观大量。

(8

6)'三小时都有了!

(8

7)'三小时都没有!

时间的量与“有”成反比(时间越长,实现“有”这个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小),与“没有”成正比,所以

(8

6)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大量,

(8

7)中的“三小时”是主观小量。类似的有:

(8

8)'一万字都有了!

(8

9)'一万字都没有!

字数与“有”成反比,与“没有”成正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动词“够”与“有”的语义差别。

(7

7)人家'六岁都上学了。

(90)你'七岁都还没上学。

年龄的量与“上学了”成正比,所以

(7

7)的“六岁”是主观小量;与“还没上学”成反比,所以

(90)的“

七岁”是主观大量。

(9

1)人家'十六岁都还在上学(你十五岁就不想上学了?)

(9

2)人家'十六岁都没上学了。(你十七岁还在上学。)的“十六岁”是主观小量。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都”用于前指时,主观量的判别主要取决于现实世界的有

关知识即数量与事件的比例关系。在用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时,必须预先把这些知识“告诉”计算机。但是,

谓语的简单形式(如“喝”、“醉”、“挑”、“累”、“够”、“有”、“上学”)与复杂形式(加“喝得

了”、“不会醉”、“不觉得累”、“不够”、“没有 ”,“还在上学”、“没上学”、“没上学了”)之

间的关系是可以用规则性的知识来表达的。

总之,副词“就”、“才”、“都”所表示的主观量意义如下所示:

前指 后指

就 主观小量 主观小量

才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

都┌正比:主观小量

└反比:主观大量 主观大量

附注:

(1)“都开始了”有歧义,重读“都”时表示总括,重读“开始”时表示主观评价。这里用的是后一种意

思。

(2)至于句重音具体落在数词、量词还是句词上,我们没有研究,暂时一律把重音标在数词之前。

(3)“整整”是专用于修饰数量词的副词,关于副词修饰数量词这一语法功能的讨论,可参看马真《修饰

数量词的副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4)“我就不去!”里的“就”管着整个主谓结构,可以认为主谓结构也是谓词性的。

(5)

(6)同

(3)。

(7)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

(8)“连”的使用可能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谓词的性质,例如可以说“连六岁都有了”,不能说

“连六岁都上学了”;第二,主观量的语法形式中是否以名词为中心,如可以说“连六岁的人都上学了”;第

三,谓语的肯定与否定,否定句里用“连”比较多见。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语篇分析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乱丢垃圾班会 垃圾分类班会工作总结(实用5篇) 主题教育信息化计划和和方法(7篇) 最新假如世界没有爱(优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