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可视之光――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的光

可视之光――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的光

小编:

“人是时间的生物,用录像艺术来记录这种具有延续性的生命主题是最好不过的形式。”

――比尔・维奥拉

光是比尔・维奥拉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者说非常重要的意象。在苏菲神秘主义的神光论中光是安拉的第99个美名。真主是光,也被称为默罕默德之光。宇宙万物赖其照明而存在,而显现。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离开光的照明,一切皆不存在,人获得光的照明,就是获得知识和真理。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上界对人的灵魂的照明过程:而照明之所以可能,完全在于人的灵魂中具有先天的原型和光明。①比尔维奥拉显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在他早期的作品《在光与热里的每一幅肖像》(A Portrait in light and heat1979)中,他对于人的知觉进行了思考,在光与热里的每一幅肖像是撒哈拉沙漠中一个巨大的干涸的盐湖的名字,在那里往往中午出现海市蜃楼,在那里,由于沙漠高温的作用,光线被弯曲和歪曲到一种程度,眼睛看到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在那里。在此时他已经对于外在的现象开始了一种思考,即,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存在,是否是一种虚无,或者幻觉。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维奥拉希望引起我们对现实和知觉的重新估价,透过现象去看待事物,通过一种神秘主义的方式去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像他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石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石头,而是背后的故事,他说想这里一定有许多人来过,他们来这里感受孤独。就像他常常能感受到一只巨大的手,在冥冥之中对他的牵引。

《寂静的生命》(Silent life1979)中,他将摄影机对准刚出生的婴儿,他想了解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看到的光。他试图透过婴儿的表情看到婴儿所看到的世界,所看到的光。婴儿的眼睛缓缓的眨动,表情充满着一种迟钝的新鲜感。让人幻想思考婴儿看到了什么,跟着婴儿的表情去感受这个第一次被光照亮的世界。此时也埋下了比尔维奥拉在以后的创作中从人的表情研究情绪的表达埋下了伏笔。

1980年比尔维奥拉去到日本,受到了日本禅宗思想的影响。作品《小小的死亡》(1993)对生死,轮回进行了探讨,但是其中依然能看到神光论与照明论的影响。有光自然就会有黑暗,黑暗也是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它指向神秘的宇宙,再指向黑洞――一切生命来源和消逝的地方。按照轮回的观念――不断再生中的生命的无尽的轮转,比尔维奥拉的作品常常以黑暗――光――黑暗,静――动――静的形式交替循环。《小小的死亡》《睡着的理性》(1988)《停摆的心智》(1991)《帐幔》(1995)等作品中都有体现这种思想。《小小的死亡》中三个巨大的投影出现在漆黑的房子里的墙壁上。影像中的人还只存在于知觉的门坎上,在黑暗中几乎看不见。接着一些像人类模样的昏暗的轮廓,逐渐出现在嘈杂的空间里。静静地聆听,可以听到某种难以察觉的声音。短暂的停留后,一个光源慢慢的照在其中一个轮廓身上,接着,光源迅速增强,在白光的突然的流溢中,明光霎时吞噬了所有的人影。那盏顶灯立刻照亮了房间,将那两个投影淹没。突然,一切又重归于黑暗,直到另一些投影人像以同样的转化形式运动起来。

这个作品探讨“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去到哪里去”这个终极的哲学问题。每个人都会死亡,对于无限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像鲁米的诗“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所说那样。我们的生命都像是被光所照亮,继而被黑暗而吞没,而我们是渺小的,死亡再平凡不过,生死就这样轮回上演着,所以是小小的死亡。《帐幔》中人像逐渐从黑暗的阴影区域走进灯光明亮的区域,帐幔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光进一步穿透帐幔时,这些形象便在强烈而集中的光照中消隐了。与小小的死亡不同,对于光的消逝,生命的消逝,这里并不是强调死亡,而是意指灵魂的回归,照明论中说到,人的灵魂源于天使世界,人的降世使灵魂囚禁于物体的牢笼之中,人生在世之时就是灵魂受囚之日:当灵魂受到囚禁之后,他就会逐渐忘却原有的故乡,也不觉悟世间非久留之地。因此,只有借助于光的不断照明,才能使受囚的灵魂认识到太的真正归宿是天使世界:只有摆脱肉体的羁绊,灵魂才能获得永恒福乐。②帐幔就像是人的躯体一般,灵魂得到照亮后回归天使世界,消隐了,离开了帐幔,离开了肉体。这种回归被苏菲神秘主义定义为一种“乡愁”:他们将生活形象的比喻为旅店,人生在世犹如客旅漫行于途,他不得不寄宿旅社,但旅客总是期望结束客旅生活,返归家乡。家乡就是真主。神秘主义所回归宇宙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在接触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中,比尔维奥拉用自己的方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就像比尔维奥拉所说:

“我记得那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在读了“阿南德写的《库马拉斯瓦米》(库马拉斯瓦米:向西方推介印度文化的著名学者)之后,我开始着意于西方的神秘主义者。他们的观点在本质上与东方人是一致的,只是他们处在基督教世界的传统之中。于是我就象刚从房子的后门走出,又走到它的前门。”

在东方:印度的吠檀多可以被解释为:灵魂――阿特曼(Atman)――排除一切而和世界的原根据(Urgrund)――梵(Branman)――合而为一,完全舍弃一切意愿,追求一种“灵魂的安宁”,人们超越这一具体的世界在某种纯粹的意识状态中寻求灵魂的安宁。③比尔维奥拉认为如今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比以前彼此之间更为靠近了不无道理。苏菲的“除真主外,无物存在”泛神论,照明论,禅宗的万物有灵都有共通之处。而比尔维奥拉在看到这一点后,对于这种题材的驾驭越发的迎刃有余了。印度教认为在世界开始之前,未经出生便存在的生命,被称之为毗湿奴。世界由他的睡梦开始,在他的沉睡中,从肚脐长出了金色莲花,莲花中诞生了梵天,再由梵天的梦、无知、欲望和妄想创造出其它的生命。宇宙就是大幻觉,世界是虚妄的,梦境的。佛教中一切现象都是本尊的显现,一切都如梦如幻、自性空。神秘主义从来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古代的新柏拉图主义和新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是近代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动力的真正目标是,人们要摆脱生命的痛苦。当然比尔维奥拉是批判的吸收了这一思想,尽管从他最早的作品开始他就对死亡以及人类不免一死的命运表现了很大的兴趣,他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颓废消沉的,是直面而不是逃避,是富有诗意的。“生,死,喜乐,希望,害怕,悔恨,受苦,创造,神启―就存在于这种非实体的层面中,在这个领域,诗歌比事实更有发言权。我相信,这种传承的保持者,这种艺术和精神的实践原则,在我们如今所处的生存现状中已经是非常关键,非常需要了。”

对于比尔维奥拉而言,艺术的变革,尤其是新媒体的诞生,让他看到了一个新的纪元,阴极射线管发出的神秘蓝光,让他对录像艺术着迷,他看到了光,实实在在的光,即录像屏幕的光。将录像艺术作为他的信仰,正是这道可视之光照亮了更多的人。(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

注解:

①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③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热点推荐

上一篇:减少PM25的室内装饰元素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热门志愿者招募公告大全 2023年考试励志标语 体育考试励志标语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