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年味,在变与不变中延续

年味,在变与不变中延续

小编:

2月,我们迎来乙未羊年春节。在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历史典籍中的春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习俗,它们千年相继,或消逝或勃兴,在变或不变中,将上古神州的年味一直延续到我们所处的今天。

那些逐渐隐退的流行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尔雅》一书有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古人认为,春节从大禹开启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春节更多是一种腊祭。人们选在腊月将尽春季将来之时,杀猪宰羊祭祀上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们在仪式上以朱砂涂脸,鸟羽为饰,又唱又跳。这也就是年的雏形。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涂脸插羽毛的活动都已从流行习俗中隐退了。

从魏晋开始,人们习惯在除夕当夜通宵熬夜不睡,称之为“守岁”。守岁之意,在于辞旧迎新。西晋《风土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个习惯跟现代人们在除夕夜吃饭玩耍嬉戏不同,并非熬到半夜困了就去睡觉,而是一定要通宵不睡。这个习俗从西晋开始一直延续到宋代,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做《客中守岁》,说的正是这一习俗。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渐渐式微。

过春节,以前很长时间还流行过“送穷鬼”的风俗。这个风俗实际比现在各地延续的迎财神之风还要早很多,穷鬼的风头甚至盖过了财神,这可能是跟国人普通的财富观念有关,那就是人们只求温饱不奢望富贵。南北朝时期,“送穷鬼”活动就出现了,不过当时安排在正月月末。按照当时《金谷园记》的说法,穷鬼是男的,他是上古高阳氏的儿子,叫作瘦约,平时喜欢穿破旧衣服吃糜粥,正月末死于巷中。唐代时正月送穷鬼出门的习俗大盛,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做《送穷文》里面描述:到了送穷日,主人给穷鬼准备了柳枝草叶制造的车船,还替穷鬼准备了干粮,然后还要向穷鬼塑像三作揖,请他一定要离开自己家,另寻新住处去。到宋代的时候将“送穷鬼”的活动移到了正月初六,送穷鬼时间改到了清晨,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明代以后,“送穷”活动逐渐退出流行。不过在清代,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还在流行“送穷鬼”活动,日子进一步挪到了正月初五,此时穷鬼的形象已经不是男人了,而是妇人形象,春节凌晨时分把扎好的纸制妇人扔到街上,称之为“送穷”。

除了扫地出门的穷鬼之外,春节期间祭祀的神仙可真不少,腊月二十三至今还有祭灶神的传统。其实以前春节要祭祀的神仙可不少,只不过随着年代的推移,不少神仙逐渐从春节习俗中归隐了。比如井神,每逢春节,人们都在除夕的上午、下午挑好水,家家户户都从水井里挑满自家的水缸、盆和锅里,以备三十晚、初

一、初二这3天的用水。这就叫“拜井神”,意思是井神一年来为村里人供水辛苦了,过年这几天井神老爷也休息一下。现如今井的角色不再居于生活核心位置,因此逐渐退出祭祀行列。又比如以前春节还要祭祀紫姑。紫姑是厕所之神,她的来历有三种说法,最早一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皇后吕氏残杀后成为厕所守护神;南北朝时期又流传紫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婢妾,被虐待致死而成神,第三种说法则是唐代女子何媚被人强抢为妾,正月十五当晚被大老婆杀死于厕所之中。人们在春节期间拜祭紫姑,可不是为了保证来年厕所干净,而是卜算来年运程,还有少女以祭拜紫姑来求姻缘。

那些演变至今的流行

另一个极早的习俗就是过年吃饺子了。汉代成书的《礼记》就记载:“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便是饺子的雏形了,距今也是2000年以上。另外两种与饺子几乎同时出现的过年食品也都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他们就是汉代发端的元宵和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年糕。

另外两项至今仍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的习俗则出现于两宋时期。首先是贴春联。按照宋史记载,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寝宫门口:“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最早春联。后来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推广春联并开始写在红纸上。另一样习俗就是拜年,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初一市民互相庆贺。这便是历史有文献记载的拜年雏形了。拜年这个词则在明清笔记中正式出现,《梵天庐丛录》一书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动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还有一项活动也出自于北宋,那就是贺年卡片。这玩意儿是春节拜年的副产品,由于要登门拜年的人太多,于是做官的文化人就开始流行在春节期间派遣门人去对方府邸投递自己的名帖,又称谒剌、名帖。这东西既是名片的前身,也是贺年片的前身。不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度在20世纪风靡了数十年的贺年片从纸质走向电子化。

走过千年岁月,回首往昔春节,我们看到一些习俗的逐渐消逝,更看到一些习俗的生生不息。春节习俗跟春节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永恒期望,温暖着百姓的日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重返《林海雪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会计职员岗位工作总结(专业19篇) 儿外科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