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上海市民精神的“变与不变”

上海市民精神的“变与不变”

小编:程亮

摘 要:忻平教授主编的《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于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上海市民精神的内在和百年来的演变风貌的学术著作。全书以上海市民精神为核心,以上海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为线索,在公共生活的视域之下,展现了近代以来上海市民精神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上海;市民精神;城市发展

上海城市的独特性,造就了独特的上海市民精神。近代上海自开埠以来,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的扩大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促使上海从一个江南县城发展成国际大都会,上海经历了独特的城市转型: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从城市平民到理性公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集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为一体的商业城市。

上海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城市的市民精神,这是本书的重要论点。“上海城市的商业性质不变,市民精神则不变,这是上海市民精神的底层内容。而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二者是一个正反馈关系的整体,底层是基础并决定表层,表层变化影响底层。”

晚清以来上海城市的商业特征和社会公共空间的拓展促使上海市民精神基本特征形成,书中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开放包容、政治民主平等、社会契约诚信、生活上时尚理性。全书以这四个核心特征为中心,论述近代上海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上海市民精神的起伏跌宕,在各个时期呈现出时代特色,勾勒出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至今将近170多年间上海市民精神的变迁史。

本书共有七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在公共生活的视域下探讨上海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的现代社会转型,以及在近代上海都市社会形成过程中从私人生活向公共生活的变迁中,在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公共关怀。公共关怀的充分发展促进了城市平民到理性公民的转型,从而为市民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一章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通过翔实的史料论述近代上海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城市,近代上海带动社会劳动力的聚集,成为一个由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人口组成的典型移民城市,通过分析上海市民各阶层的不同特征展现上海市民精神多元、开放、包容的特性。在各个阶层经历从乡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晚清上海的有形公共空间如茶馆、戏院、公园等带有明显的社会交际、商贸活动以及政治参与等社会功能,成为市民精神培育和外在变现的物质基础。而晚清上海繁荣的媒体舆论空间促进上海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现代思维的形成,提高社会民众参与意识和政治民主意识,促进晚清上海社会的整合和市民精神的形成发展。

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章则分别论述了上海市民精神在民国、建国初期、“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发展,全文紧紧围绕“不变”的市民精神内涵,展现各个历史时期“变”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上海市民精神趋于成熟,在经济开放包容、政治民主平等、社会契约诚信、生活时尚理性的稳定特征之上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出突出的自主性、多元性以及精致特征。民国时代变迁大背景下上海市民精神在政治上表现出对革命、国家及民主的关注和热忱。不同社会阶层如外侨、富豪阶层、中产阶层、工人阶层、都市贫民的时尚生活则体现出市民精神的复杂和多元。而民国上海文化的繁荣使市民精神更通达和灵活。

近代上海城市复杂的政治格局及成长经历造就了众生百相和具有鲜明现代性特征的多元市民精神,这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崇尚的一元价值格格不入,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的上海市民精神面临着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对上海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对市民精神的重塑首先从对其生活空间的改造开始,继而是意识形态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市民精神呈现全新的时代性特征:积极进取、爱国奉献、勤劳俭朴。“作为市民精神世界中具有稳定性和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精神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市民精神貌似迥然不同于1949年之前,但实际上它却是历史的延展性和时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革”时期,抓革命、促生产成为上海社会的主旋律,乱中有稳的城市秩序使“革命”少了一些暴力色彩,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生活物资供应相对充足。在此复杂社会状态中上海市民精神亦呈现复杂的特点。在“革命”主旋律下市民精神发生变异:独立思想消散、权力意思淡化、创新精神禁锢。但“文革”时期上海的特殊情形与城市传统理念、文化的紧密交织给市民生活投射了一处不变的场域,从而市民意识中“不变”的部分得以彰显。例如,“文革”开始不久,上海便先后出现毛泽东像章、各类宣传品、生活用品等三种交易市场,虽然政府采取措施取缔自由市场,但它们的出现是城市商业特质延续的证明。文革后期,上海市民被压制的精神逐渐复苏,尤其是表现在衣食住行生活方面的“抗争”,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由、关注个人利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制度改变不了生活,即使在“文革”期间,上海市民精神中的“不变”特质仍不时流露。

改革开放后,上海重新开启展现“魔都”魅力的新篇章。从“文革”的艰难岁月中走出来的上海人保持惯有的理性务实与极强的适应能力,直面生活的艰辛:工业的复苏、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卫生机制重建等问题。不管是“十里洋场”、“东方巴黎”的记忆还是“现代摩登”经济发达的现代都市映像,吸引了大量怀揣“上海梦”的新移民。上海市民精神在新时期逐渐复苏,一百多年前中西交融、多元共存的宽容气质再现,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质。这是上海稳定的、历史的、延续的精神特质。时尚气质的回归使上海继续引领各种摩登精致的生活方式,开放的心态使其在引进外资、辐射周边的经济活动中取得成功。敏感的金融意识促使上海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证券市场,推动了全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转型,闯荡开拓的勇气,引导大批上海的“80后”出国镀金、留洋海外,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上海开始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后卫”走向“前锋”。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上海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新形象,展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风采。

《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展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近代上海市民精神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孕育、发展、成熟、起伏。在丰富的历史叙述中展现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上海市民精神的风貌。如果说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那市民精神则是其中精彩的浪花。本书既用宏观的视野把握近代上海社会历史的变迁,又在微观层面展示市民精神的具体面相,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近代以来上海市民精神的全景。

用“变”与“不变”两条线索如二重奏一般演绎出近代上海市民精神的复杂多样的内涵。市民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社会历史的大背景,而上海的市民精神也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不变”的商业特性正如上海城市的传统之光,傅斯年先生说过“传统是不死的”。即使是在近代历史裂变大背景之下,上海的商业特性依旧得以传承,这也是上海今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市民精神中“变”的特征则体现上海人的精明和识时务,能在历史大潮中顺势而进,正是如此海纳百川的精神促使上海在近代风云变化的历史中独领风骚。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国纯网综艺节目的“戏剧理论”解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食堂厨师长年终个人工作总结(四篇) 最新纪念烈士社会实践报告大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