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永恒的纠结与孤独

永恒的纠结与孤独

小编:

摘 要:鲁迅的《野草》随处弥漫着一种纠结与孤独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贯穿于他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仔细分析这种情绪并梳理那段时间鲁迅的思想转变,对于理解《野草》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鲁迅;《野草》;纠结;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野草》是鲁迅笔下最晦涩也最难以把握的一部作品,其新奇的意象、独特的语言、象征技巧的使用都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达到真正的现代‘非通俗化’的效果”[1]106。而隐藏在这些“形式试验”背后的,却是鲁迅对其灵魂最深入的剖析。通读《野草》随处可见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在经历了各种磨难后所产生的纠结与孤独的情绪。这种永恒的纠结与孤独几乎一直伴随着他《野草》的写作。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也成为了理解《野草》的关键所在。

与纠结相伴的是鲁迅永恒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从他在铁屋中发出第一声呐喊到开始《野草》的创作,一直挥之不去。这孤独既是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中产生的,也源于鲁迅作为启蒙者身份认同感的严重缺失。

在《影的告别》中,从影子对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身份定位的模糊;他对于自己启蒙者的身份和价值也产生了很深的怀疑。作为一个启蒙者,他致力于开启民智,但到头来却像《复仇(其二)》中的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着路人的戏弄和责骂;作为青年导师,他曾热情地培育青年人,却遭到他们在反叛后掷来的敌意与冷骂,如同《颓败线的颤动》里的母亲一样,被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所厌恶与嫌弃。他就像那个孤独的战士,独自承受着四面八方的攻击却又无所依靠。孤独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缺乏认同和理解的鲁迅势必要通过写作来重新定位自己,以求摆脱孤独。如此看来,《野草》是他摆脱孤独的一次文学尝试,更是他灵魂剖析的一封深刻的自白书。

参考文献:

[1]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1999.

[2]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 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热点推荐

上一篇:精神的污染和逝去的淳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护理专业在校学生自荐信 护理专业大学生自荐信(精选13篇) 我是小小讲解员演讲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