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乾隆的“玩戏丧志”

乾隆的“玩戏丧志”

小编:

乾隆时期,清朝很繁华。生活条件好了,人就贪图享乐。乾隆也是,他喜欢看戏。为此,他专门组织了一个最高品级的戏剧创作班子,主要成员包括皇叔庄亲王和刑部尚书。庄亲王亲自创作了一部三国题材的大戏,刑部尚书则根据《西游记》与《水浒传》中的故事分别创作了两部戏。乾隆自己也不甘落后,亲自编制了一些戏曲。戏是要人演的。乾隆朝,掌管宫廷戏剧演出的南府大规模扩张。最初是遴选大批幼年太监学习戏曲,但乾隆还是不满足。他决定成立剧团,广纳民间戏剧高手。这个剧团也归南府管辖,专门为乾隆服务。

本子有了,演员有了,下一步就是怎样操作。直接下令在宫廷里大肆演戏肯定不好。因此,他转了个弯子,授意亲信大臣上奏章,虚情假意地拒绝后再在“民意”的支持下表示肯定。于是,某日早朝,一个军机大臣闪出朝班,满脸严肃地说:当今盛世,国富民强,正逢我主执政55年,又赶上八十寿辰,这是前所未有的喜事。万岁爷何不借此佳时,传令全国民间戏班进京献艺,搞几场汇报演出呢?乾隆没有马上答话,静思了一会,说这样做会不会劳民伤财?另一位大臣立即接过话茬:您七十大寿就因为体恤百姓没办,这八十大寿可是普天同庆的大节日,不好好操办操办,天下百姓不会答应。何况,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戏剧发展,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给来朝的外国使者看看,威慑一下番邦。其他大臣也齐声附和。看到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乾隆一拍大腿,说:行。一场大规模的宫廷享乐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搞全国戏剧会演,需要大量舞台。当时的圆明园、清颐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中南海、热河行宫,大小戏台上百座,一律按“万寿大典”的要求改建、扩建甚至推倒重建。由西华门至北京城外,每隔数十步就设临时戏台一座。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戏班纷纷开始进京,八月二十日结束,历时四十余日。其间,戏剧演出连轴转,换人不换台。外国使者也被邀请观看演出。观戏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在日记里写道:“戏场中所演各戏,时时变更,有喜剧,有悲剧……其中所演事实,有属于历史的,有属于理想的。技术则有歌有舞,配以音乐。”可见内容之丰富。乾隆后来又活了八年,这样的活动自然又举行了八次。

乾隆如此沉溺于看戏,后果非常严重。第一是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使他无法思考大量内政问题,没有时间研究世界大势,这从他对英国来使的傲慢态度与对事物判断的高度糊涂里可以得到证明。第二是劳民伤财。戏班进京需要钱,这些钱朝廷没有拨下来,地方官自然只能对老百姓进行盘剥,以至于马戛尔尼和使团成员在人群中“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不管是在江南舟山还是在京城附近,“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老百姓穷成这样,还要一次次被掠夺,国力之透支可以想见。更要命的是,乾隆以后,全国戏班在皇帝的生日进京成了“祖制”,被一代代皇帝效法,更是让老百姓背上了解不下的包袱。

康乾时代表面看去繁华,却被后人讥为“统治者的盛世”,从乾隆看戏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在世界正朝着工业文明飞升的时代,碰上这样的皇帝,清朝的衰败只是迟早的事。

热点推荐

上一篇:王安石:我对方仲永有点儿嫉妒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工会建设职工之家报告(通用5篇) 服务收获感悟心得体会(优秀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