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综述

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综述

小编:

【摘要】形声字一般由声符和形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义,声符表音。但是古今有很多研究者发现形声字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本文试图对声符示源的研究做一个历史的回顾,以使大家对声符示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关键词】声符;声符兼义;声符表义;声符示源

前言

形声字一般由声符和形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义,声符表音。但是古今有很多研究者发现形声字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所谓的示源功能是指“声符显示形声字记录的源义素的作用”;“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它是在源词分化派生词的过程中由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每个时代都有大家对声符示源进行研究,可他们在研究中并不是采用“声符示源”这个术语,而是“声符多表义”“声符兼表义”“声符表义”等。本文试图对声符示源的研究做一个历史的回顾。因为研究的大家众多,本文只选取每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大家观点。

一、古代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一)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一部形训字书,主要是探讨形义关系的,许慎他对词源的探讨只是零碎地表现在他的编排方式上。许慎的《说文解字》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结构,条理贯通,已成定式。如训“从某从某”或者“从某某”者为会意,训“从某某声”者为形声;另外还有一种训释条例,或作“从某某,某亦声”,或作“从某从某,某亦声”。例如《说文・半部》“胖,半体也,一曰广肉,从肉半,半亦声”。这样声符“半”即代表了“胖”的读音,同时也是“胖”的重要义素,“胖”的语源与“半”有关。据黄宇鸿的统计,《说文解字》中许慎标明“某亦声”的字共213个。另外《说文解字》的“读若”字和被“读若”字并非只有同音关系还有意义关系。王宁把“读若”字和被“读若”字的关系总结为四种情况,其中第二种情况用同源字作读若的占了很大的比例。此外《说文》中存在着不少形声字与声符字互训或和同声符字互训,如“荫,草阴也”,“茁,草出生地貌”,“城,以盛民也”。此种体例说明了许慎已经注意到了同声符字义多相通,这些字的声符具有示源的功能。

(二)刘熙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三)晋人杨泉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杨泉字德渊,梁国(治今安徽砀山)人。他在《物理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可以看出杨泉认为这三个字同从“臣又”声,所以同取“臣又”意,声符具有表义即示源功能。

(四)王子韶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五)戴侗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戴侗,宋末元初人,著有《六书故》,刘由辛先生称之为“现存研究右文最完整的一部”。这部书对文字的注释,虽不是完全按照“右文说”的理论,但比王氏的理论要进了一步,戴侗在《六书通释》中说:“六书推类而用之,其义最精。‘昏’本为日之昏,心目之昏犹日之昏也,或加‘心’与‘目’焉。嫁取者,必以昏时,故因谓之昏,或加‘女’焉。熏本为烟火之熏,日之将入,其色亦然,故谓之熏黄,《楚辞》犹作黄,或加‘日’焉。帛之赤色黑者亦然,故谓之熏,或加‘系’或‘衣’焉。饮酒者酒气酣而上行,亦谓之熏,或加“酉”焉。夫岂不欲人之易知也哉?然而反使学者昧于本义,故言婚者,不加其为日昏时,言日熏者,不知其为熏黄,言帛者不知岂为赤黄。”

黄生字扶孟,别号白山,生于明末天启年间,撰《字诂》、《义府》,乾隆时四库全书采入两书。现代学者鲍恒(1996)认为:“就黄生仅存的《字诂》、《义府》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黄生做为清代小学的创始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就古音求古义是黄生所采用的主要训诂方法。他不是就声符之形求义,而是就声符之音求义,他开始打破了宋人的右文说只重视形的束缚。例如从《字诂》的就可以看出黄生已不限于字形而是认为可以不是同声符的字只要声音相近或者相似就有可能是同源字,这是一种进步。

(七)段玉裁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八)王念孙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九)朱骏声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十)黄承吉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一)杨树达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湖南长沙人。《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积微居小学述林》两本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语源学研究成果。

(二)黄侃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三)刘师培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刘师培把成千上万的字义,强行按上古韵部分为二十多类,然后又归纳为五代类。任何语言的词汇,不可能按照字音分为十几二十类,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四)王力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王力,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卒于1986年5月3日。王力先生是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他否定“右文说”,认为声符只表音,不表义。

(五)沈兼士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三、现代以来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一)刘又辛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二)裘锡圭对声符示源的研究

李国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是汉字学、训诂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他指出“声符有单纯示音的和具有示源和示音双重功能的两类,只有双重功能的声符本质上才是示源的,这类声符的示源功能才不是由示音功能附带产生的偶然巧合,而是是造字时人们事物自觉选择……声符示源的规律也只能就其大势而言,是一种统计规律,而不能言‘凡’。”他还指出:“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既不能把复杂的汉字同源系统简单化、庸俗化,轻易地断言‘凡从某皆有某义’,也不能因其复杂而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把本质上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说成是单纯的表音成分,把大量的示源现象归之于巧合”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声符是示源的而且是普遍的现象。

总结

王力:“凡音义相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一个来源。”

张世鹿:“所谓的‘同源词’,是指音近义通或音同义近,可以认为同一词源,即表示相关意义的音素派生出来的词。”

白兆麟:“由一个词根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这些都不外乎是说界定同源词的标准有两个方面: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近。再加上同源词并不局限于形声字,所以声符并不能标示所有同源词的源义素。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

[2]齐豫生,夏于全著.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89部[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60.

[3]转引沈兼士著.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84.

[4]黄生著.字诂义府合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6][7]黄侃著.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9,39,40.

[9]李国英著,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4-65.

[12]白兆麟著.简明训诂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83.

[13]沈兼士著.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殷寄明著.汉语语源义初探[M].学林出版社,1998.

[15]刘又辛著.文字训诂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7]曾士竹.形声字声符兼义规律之探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吉祥数字“一百零八”的文化内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深入的体会(热门17篇) 银行理财经理分享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