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徐州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徐州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小编:

徐州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摘 要:以往对徐州方言声调的研究一直采用传统的耳听手记的方法,从未有人使用现代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也有对语音系统的详细描述,却不能直观地知道从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从两个方面判断徐州方言的声调系统,即单字调与双字连读变调,得出了较为客观的徐州方言的调值。

关键词:徐州方言;单字调;连续变调;实验分析

1 引言

1.1 徐州简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运河贯穿徐州南北,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徐州方言属北方方言的华北东北次方言区。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徐州方言也具有以上的特点。

1.3 徐州方言声调描写的回顾 2. 实验说明

2.1 发音合作人

本文发音人为徐州市区五名女性,高中毕业,23-26岁,徐州方言为其母语,父母双亲都是徐州市区人,无外出经历,受外地方言及普通话影响很小。

2.2 录音材料

声调的表现主要在韵母上,实验字选择时注意考虑了不同的元音作为音节的韵母,如前低元音a,前高元音i,后高元音u以及复韵母等。单字调表每个调类选5个单字,共20个实验字,尽量选择徐州方言中可以单念的音节。双字调表共16种声调组合,每个组合选4个双音节词,共64个实验词。为了切分前后音节的方便,除尽量不选浊声母字之外,后字尽量不选零声母音节,并且尽量用单字表的例字组词,以减少试验中的变量。排除轻声和儿化音节。

2.3 实验步骤

l)录音 2)剪辑

用Cool edit pro2.0声音处理软件对语音样本进行筛选整理,最后得到20个单字调样本和 64个双字调样本。按调类保存为wav.文件。

3)数据采集

通过Praat软件得出发音字的pitch, 去掉弯头降尾,单字取10个测量点,双字前后字分别取5个点,提取出所需要的基频值。

4)数据处理

在Excel中,求得各声调基频均值。根据F0数据做进一步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一发音字的T值,并且换算成传统的五度值,最后通过T值数据画出发音人的开封话的声调格局图。在基频归一时,我们采用石锋先生提出的T值法。公式如下:

T= 5×(lgx-lgb)/(lga-lgb)

其中x是采样点的基频值,a为调域的上限频率值,b为调域的下限频率值,即a和b分别取所有参与归一的点当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T是归一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徐州方言单字调实验结果

通过声学实验, 我们统计出每个声调全部语音样品10个测量点的平均频率值和T 值数据。见表1.3(见附录)。

3.1.1单字调基频走势

图1.1是根据表1.3数据作的F0曲线图。图中,横坐标是10个基频点,纵坐标是F0值,单位Hz。每个图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声调曲线。

由上图可得:

阴平为下降上声曲线,终点比起点略高;阳平曲线走势平缓,起点略低于终点;上声为上升曲线;去声为下降曲线。 我们采用石锋先生提出的T值法,对基频进行归一。得到如下声调格局图: 由图1.2可知,徐州方言单字调五度值列表如下:

3.2 徐州方言双字调实验结果

3.2.1 双字调基频数据及F0曲线图

3.2.1.1 前字基频走势

1)阴平+X 2)阳平+X

根据图2.2,阳平+X声调组合的前字在高调域走势平坦,相对集中,与单字调相比,基频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但F0 值较低些。

3)上声+X

图2.3中,声调组合上声+X的前字调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分布相对离散,上声+非阴平的三组相对集中,与单字调相比,基频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4)去声+X

从图2.4可得,去声+X的前字调F0曲线走势呈下降趋势,后字为阴平和阳平的分布相近,后字我上声和去声的基频曲线相对临近。与单字调相比,曲线走势基本一致。

3.2.1.1 后字基频走势 前字为阴平时,后字阴平的基频值相对单字调较高;而当前字为阳平时,F0 值相对较低。

与单字调相比,后字阳平的F0值在去声后较低;而在阳平后基频值较高。

3.2.2双字调基频归一化数据及曲线图

双字调的基频归一化方法同单字调。图3.1—图3.4是双字调T值曲线图。横坐标为时刻点,纵坐标为T值。

T值法是极值法,算出T值以后,就直接得出O-5的标度,下面我们将实验所得的T值直接转为五度值,列表如下:

徐州话的两字组连续变调规则可总结如下:

①阴平和阴平相连,前字变成13调,后字不变。

②阴平在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之前,前字则变成21调,后字均不变。

③阳平、上声和去声无论在哪一个声调之前,前字后字均不变调。

4.结语 从表4.1可以看出,单字调实验结果与传统的数据有些出入,上声的具体调值分别是24和35,去声的是51和42,但在调型上一致的:阴平都是曲折调。阳平都是降调。上声都是高平调。去声都是降调。 由此可见,徐州的阴平与北京的上声、徐州的阳平与北京的阴平相对应,调值近似。徐州的去声和北京的去声同属降调,徐州降调的声音稍短促。

参考文献

[1] 黄群建. 音韵学概论[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 李申.徐州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3] 李申.徐州方言的语音变化[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4).

[4] 苏晓青.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 石锋.北京话的声调格局[J].语言研究,1991增刊.

[7] 石锋.天津方言双字组声调分析[J]. 语言研究,1986,(1).

热点推荐

上一篇:“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尝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