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创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

创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

小编:

互联网+代表着一股变革的力量,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谓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将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形成新的治理理念、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体制机制,从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种崭新形态。探索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是顺应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是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释放互联网+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新动力,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跟省委、省政府云上浙江数据强省战略步伐,主动适应、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围绕互联网+矛盾化解、公共安全、执法司法、公共服务、网格管理、基层自治等重点领域,在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上积极探索,构建六个互联网+新模式:

一、探索构建互联网+矛盾化解新模式

依托省、市两级社会治理数据中心,对市、县、乡、村四级的矛盾纠纷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梳理,整合矛盾纠纷网络热线平台,探索建立网上研判、网上调解、网上信访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途径,提升对矛盾纠纷的预防、研判与化解能力。

(一)网上研判。一是疏导型研判。省、市两级定期对面上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研判分析,制订出台统一的处置意见,指导县(市、区)、乡镇(街道)处置同类问题,避免因处置同类矛盾的措施不同而造成新的矛盾焦点。二是预防型研判。对矛盾纠纷发生的时间、空间进行研判,对矛盾高发点、敏感人群、活跃分子等进行分析研判,在重要节点前提前布置应对措施, 主动出击,改变被动应对局面。三是日常性研判。主要是县、乡两级每月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整体情况、分类处置情况、存在的短板进行研判,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

(二)网上调解。一是建立调解档案库。实现调解档案信息化,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互通共享。对所有已经办结的调解案件档案,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全部上传到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积累、汇总。二是提供法律咨询和普及调解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调解热线、微访谈等方式,普及调解流程、调解案例、调解法律法规等知识。三是深化推广调解QQ群、调解微信群。广泛建立法院、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与各专业调解委员、各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与重点村的调解委员会的QQ群、微信群,指导、帮助各调委会开展调解工作。

(三)网上信访。一是收集、研判和及时回复各类信访投诉。把来自各种渠道的信访投诉进行归并、整合,对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以及涉众型信访进行综合研判、风险预测和管控。及时回复信访,避免初信初访转化为复杂信访问题。二是建立网上信访代理制度。在全省村(居) 委会普遍设立网上信访代理点, 每个代理点不少于1名信访代理员,由村(居)委会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兼任信访代理员,依据信访人诉求内容,分别向有关机关提出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反馈办理进展、形成代理事项档案。三是探索信访网上评判制度。对涉法涉诉信访、无理访、缠访闹访等老上访户, 开展网上评判,通过社会道德舆论对老上访户施加压力,促使其息访。

二、探索构建互联网+公共安全新模式

确立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理念,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整合技术信息资源,创新公共安全防范手段,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析模型,构建社会参与、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公共安全管理模式。

(一)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应用,深入推广和落实交通客运实名购票、寄递物流实名收寄、瓶装燃气和散装汽油实名销售、移动电话用户和出租房、民宿(农家乐)等实名登记制度。加强大型活动组织和人员聚集场所管理,充分利用热力图关键词搜索等技术,加强人流监测、人群聚集热点预测,利用电子围栏和视频监控来实时预警。培育和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平安志愿者协会等群防群治力量由线下转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舆情导控建设。建立健全舆情发现、预警和舆论引导体系,完善舆情采集分析系统和舆情导控平台,创新实施一重大一专评工作法,确保对各类不稳定信息先期侦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出台新媒体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约谈、警告、惩处机制,依法打击有害信息、网络谣言。加强网络正能量建设, 积极培育红色意见领袖,常态化开展网军实战演练。加强网评员、信息员队伍建设。

(三)加强应急联动管理。建立完善信息化应急指挥平台,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尝试建立应急管理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重点选取公安、医疗、交通、通信、市政管理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经过专业的数据收集、处理,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用QQ群、微信群等形式形成各领域论坛,定期发布分领域业务动态、应急管理技巧、应急管理案例等。

(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运用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形成前、中、后三环相扣的有效监管模式, 实现前期有效预防、中期合理监管、后期快速处理的全覆盖监管。建立非现场监管中心,借助互联网手段整合监管资源,让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上互联互通,同步实现政府信息流向企业的无遗漏传达,以及企业情况流向政府的无盲区反馈,以此双向打通安全生产的信息经脉。

(五)加强重点领域监管。一是加强重点人员监管。建立党委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排查工作机制, 以G20杭州峰会安保工作掌握的双签字、双背书底数为基础,开展常态排查,建立电子化档案, 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二是加强重点行业监管。对各类行业的数据源进行大规模采集,同时对接各部门的综合数据平台,并根据行业、区域自动分类、标引、存储在大数据平台中。通过分析各类数据相关关系, 不断积累风险信号库、预警模型库,通过多个模型分析风险预警,辅助重点监管,做好风险评估。三是加强重点地区监管。按照监管数据中标识的黄色警示橙色警示红色警示对一些重点地区进行监管,形成多部门的协同监管、联合执法等机制。四是加强其他领域监管。逐步建立重点物资销售经营登记系统,瓶装燃气落实GPS芯片管理, 所有危险物品从业单位档案全部录入浙江省危险物品从业单位排查管控系统,并做到实时更新,防止重点物资流入非法领域。

三、探索构建互联网+执法司法新模式

科学规划信息互通共享的总体架构,完善政法网的功能,加强信息系统的整合规范,推动网络设施共建,着力解决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问题和案多人少矛盾,促进政法各单位资源高效配置、工作高效运转,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一)完善智慧公安。以街面警力单兵指挥调度系统为支撑,建立从公安指挥中心到街面警力的点对点、扁平化指挥体系,完善巡逻、采集、管理、处置一体化的街面警力使用模式, 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虚拟建房等项目建设,切实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加强公安信息研判队伍和装备建设,根据研判结果,强化公共复杂场所信息监管与整治力度,不断挤压重点人口犯罪空间,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确保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加强街面警力单兵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整合人员信息查询、执法记录、信息反馈、数据采集、出警导航、监督考核等功能,增强现场处置能力。

(二)打造智慧法院。推行省高院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智慧法院的做法,通过网上预约立案,缩短办案周期, 及时更新立案进程,方便诉讼当事人;开通诉前在线调解,由资深法官、特约调解员等通过视频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通过网络平台递交司法确认申请,法院在规定时间内出具确认意见;审判操作过程中开通网上视频,使诉讼当事人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数字化远程在线办案; 通过信息公开网、微博直播、手机APP程序等方式网上公开诉讼过程,接受人们的监督和评论;探索电子督促程序和电子送达,针对当事人外出、互联网老赖等情况, 利用跨界融合大数据,如支付宝、银行、出入境等数据,探索新的督促程序和电子送达方式,提高执行效率。

(三)打造智慧检务。坚持把科技强侦作为提升检察工作战斗力的关键,加强检察信息技术中心建设,完善综合信息查询、电子物证检验、文检文证审查、司法会计鉴定、心理测试等功能,形成信息技术为支撑,由信息引导和主导侦查的办案新模式。加强信息化运用,建成远程听取律师意见室、远程视频庭审室,完善公检法一体化的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程序,进一步缓解刑事办案人员案多人少的压力,提高办案效率。

四、探索构建互联网+公共服务新模式

依托互联网+,促进办事部门公共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 变 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从源头上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一)推进网上政务。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网上政务大厅,推进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逐步实现全省政务服务在线统一导航、统一认证、统一申报、统一查询、统一互动、统一支付、统一评价,以此打造全天候的网上政府,实现行政审批不出镇,便民服务不出村。做强网络问政平台。有效整合12345政民e线 等各类投诉咨询热线,搭建统一政务投诉咨询平台,实施限时回应办理工作机制,强化民生事项回复率、落实率、满意率 三率考核,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实行政务信息三级发布,不断完善事前发布、预警发布、动态发布机制,推动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实施重大民生实事网上征询、重大事项网上听证、重大决策网民参与,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二)建设智慧安居。建设大数据应用中心,对各类数据实行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为跨部门、跨业界应用和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提供大数据支撑。研发应用网上挂号和健康档案查询系统、自动录播和在线教育系统、智能公交系统、智慧社保系统、智慧港航系统, 政务外网延伸到行政村、居委会。研发应用综合服务集成系统, 建设网上办事和政府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等信息、资源于一体的信息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等门户网站, 提供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单位、加盟企业和市民查询、应用,从而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拓展多元服务渠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网上法律服务。深化全省法律公共服务平台、法律援助信息平台建设, 提供网上申请援助、网上法律咨询服务,并将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以及各村法律顾问全部纳入到网络平台中,集中推广援助案件初审制。在信息平台中开辟特殊群体专项免费咨询服务,以法律志愿者队伍为依托,重点面向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老人年、未成年人等,并在农村换届选举、旧城改造、企业联保频发等特殊时间段开通援助绿色通道,及早化解潜在不稳定因素。开展网络法治讲堂,从身边个案分析解读现行法律法规,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通俗易懂地展现在普通百姓面前,寓法理和观点于具体案例中,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四)网上民生服务。应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大力度实现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出行便捷的目标。一是将已有的教育云平台由义务教育阶段向高职院校延伸, 增加普及率,使云计算电脑惠及更多的乡村师生。继续完善安全教育平台、 家校通、网络作业平台。二是使互联网更好地嫁接就业服务,在线上推出更多就业信息,实现就业服务线上和线下更完美的结合。三是完善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和共享诊疗信息,使群众可以更便利地通过电脑、手机等完成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移动支付等业务。四是探索智慧养老,应用和推广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五是打造智能交通体系,提供市区堵点排行热点商圈路况权威交通事件微交警 等交通信息和功能,方便群众出行。

五、探索构建互联网+网格管理新模式

以深入推进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为抓手, 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信息共享, 拓展应用功能,努力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基层治理工作运行体系。

(一)构建全省一张网的网格体系。进一步明确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是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工作, 实行网格化管理的部门必须纳入全省一张网的网格体系,构建全省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 加强对基层各类协辅人员的整合,统筹职能、力量、资源和经费, 因地制宜发展建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规范网格员职责,大力推行实行网格事务准入制度, 逐步推行多元合一信息采集模式,落实网格信息上报以奖代补机制。

(二) 推进县乡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在县(市、区)一级,按照有专门场地、有大显示屏、有专职人员、有运行机制的四有标准,依托综治办、网格化管理中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或专门建立综合指挥平台, 实行实体化运作。在乡镇(街道),统一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建立综合指挥平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要求,赋予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平安建设任务指派、信息流转、力量调度、督查考评等职能,强化线上线下协调处理事件和为民服务的功能。

(三) 完善社会治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浙江政务服务网的资源,以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为骨干,编制浙江政务服务网业务协同平台(社会治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共享目录标准,建立上下联动、整体配合、高效服务的全省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以两网融合机制为牵引,推动全省社会治理与信息化应用深度融合,搭建前端信息采集统一平台,并全面加强对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民生需求、群众诉求、便民服务与综合执法等业务进行协同处理。

(四)建立三级流转处理机制。突出县(市、区)以下的实务性作用, 对网格员采集上报的信息,采取三级流转处理 机制, 由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逐级在网上受理事件、分析梳理、分流处理、调度指挥、督办反馈,形成快速、灵敏、及时的反馈和协同处理的双向系统。大力推广应用手机APP移动终端,全面加强对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最大限度地把各类鲜活信息采集上来、掌握起来。

(五)拓展群众参与渠道。注重把综治专网、政务外网、互联网沟通对接,利用平安网群、政务服务网以及社区服务网等网站,广泛设立各种聊天室、论坛、政务微博、电子信箱等互动平台,打通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信息渠道,形成内、外网之间可摆渡可交换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公众版平安浙江APP,广泛打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事件曝光,建立和落实信息采集上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发现问题、报送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探索构建互联网+基层自治新模式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乡贤参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的作用, 激发社会自治活力,通过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QQ群、乡镇微信公众号、村级微信交流群等多种信息化途径,切实夯实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一)提升基层党建水平。一是推进全体党员管理服务信息化。乡镇(街道)层面建立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微信群,村级层面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村支委+全村党员微信群,利用微信群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二是推进在外党员管理服务同步化。对外出党员,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加强联络管理,发布党群活动、镇街大事、最新政策、村级事务、业务信息等, 使在外党员信息实时同步,对家乡更有归属感。三是推进党员在线教育培训同步化。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党员服务信息平台,召开在线视频会议,实时推送政策制度、活动动态、工作经验等信息资料。

(二)增强乡贤参事作用。一是参政议政经常化。通过微信群、QQ群联络各乡贤, 在线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经常性提供决策咨询、民情反馈、监督评议。二是参与建设积极化。通过网络发布,实现信息、资源互通,精准对接相应乡贤,让乡贤积极参与对镇街建设规划、设想、蓝图, 反哺家乡。三是矛盾化解网络化。通过网络联络各村乡贤,发挥乡贤能人的影响力, 积极参与化解各村的矛盾纠纷,扩大能人效应。

(三)规范村社两约履行。开设意见建议在线征集平台,让群众意见参与到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订和修改中, 积极回应和解决农村、社区的公共需求和共性问题。通过镇微信公众号、各村微信群和电子屏幕、有线电视等方式,把村社两约的执行情况在网上曝光。搭建村社两约网络宣传阵地,做好两约微博微信的开通认证和日常运营工作,引导群众对关于两约的宣讲视频、理论成果、图片展览、通俗读物等内容进行点赞、评论、跟帖、收藏,提升群众参与感。

(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实体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深化社会组织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方便社会组织业务办理;借助QQ群、微信群等加大对实体社会组织的日常交流、工作部署和培训学习。加强对网上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掌握和摸透网上社会组织的特点、动态和功能,善于通过网络加强联络、引导,发挥网上社会组织的正能量,尽量减少网上大V组织、闲散组织传播负能量。

热点推荐

上一篇: 网络直播平台发展解析———以YY 直播的发展及受到新兴直播平台冲击为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专业会计发展史读书心得(通用14篇) 灯具策划书内容(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