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媒体融合发展分析

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媒体融合发展分析

小编:

1 媒体融合对传媒的变革

2014 年8 月1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尽管在此之前,业内对媒体融合自身利弊关系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可归纳为3 个扩大。

1)媒介主体扩大。伴随媒体融合,媒体的定义早已被扩充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微博、微信及各种App 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搜索、点赞、评论、转发,乃至原创内容,受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制作者。可以说所有的新媒体用户,都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媒介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到全民,众媒时代真正到来。

2)传播受众扩大。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与形式的改变。在不同形式的媒体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年代,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有意或无意建立起的受众门槛,这个门槛一方面是受制于媒介形式的特点,例如纸媒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层次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习惯和偏好的影响,例如小孩和老人钟爱电视,纸质刊物通常被知识分子阶层所选择,即便是互联网,一开始都只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特点相互交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媒介的属性,使之前分散在各类媒介中的受众集合在同一平台。

3)传播内容扩大。由于版面、时长等空间或时间上的限制,既有的流水式生产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很多时候所能提供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加之线性传播的特点,媒体所设置的板块(频道)也相对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融媒体语境下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拿时政新闻而言,对于央视来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可谓字字千钧、秒秒政治,每一个镜头的顺序、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2014 年11 月起,央视新闻中心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进行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报道,以大段的同期声代替了画外音解说,多角度独家画面展现现场,使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观众接受程度提高,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移动互联网打造的媒介平台给了内容更多的传播机会,也为媒体和普通网民提供了原创的动力。

2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带来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融合的基础动因之一,可以说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1)搭建媒介新平台。从1973 年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为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平台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以来,不过几年 2012 年,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而如今,截至2016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 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由此可见,真正使人们接纳并依赖移动端传媒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介平台上,各类媒体在形式上得以整合。

2)宽带技术环境改善。以往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将电视装在手机里,但低网速高资费的情况客观上限制了视频媒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发展。随着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提升、网络资费降低,加之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可能。

3)改变生产流程与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传播,可以省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及物料消耗。同时,信息的及时交流传递也能为媒体报道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以发挥各自媒体在融合环境下的独有优势,避免信息赘复,报道同质化。

4)大数据护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与变革,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的需求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围绕受众的需求,将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形态的多样性,采集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用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针对用户的精准投放,不断增强用户体验。

3 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媒介融合,媒体机构得以长足发展,需要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应对其产生的问题与挑战。

1)创新媒体机制。媒体融合实体的诞生不只是资产的整合那么简单,运营发展需要新的媒介运营机制作为支撑。原有的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这个新事物。目前的一些实践已经对机制创新有了尝试:以受众需求的内容为导向,打造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此外,对原各媒体人员的管理与评价奖惩机制、人力资源的引进流动等都还值得探索,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

2)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形式都能被轻易运用,如果仅仅是将各种形式简单堆砌,不注重找到和坚守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出的媒介产品就会千人一面,失去创新活力和人文底蕴。例如同样做新闻客户端,网易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犀利的跟帖和评论,澎湃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原创时政稿,而今日头条靠个性化定制取胜。尽管媒体融合强调聚合,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当媒体有了各自的标签,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受众。

3)探索内容导向之路。前文提到,无论媒体是否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坚持内容导向,依然是所有媒体发展的原则。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媒体判断选题的价值高低,确定内容的好坏与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

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能轻松明了地掌握受众的需求,因此适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受众对新闻的个性化定制或者参与,兴趣有限。受众所渴望的是控制权: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任何所需新闻,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不得不做出选择。 基于此观点,媒体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一味迎合用户偏好。

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权,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简单直接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也给媒体确定选题和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闻报道中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今年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节目直播过程中,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

4)完善机制提高意识,谨防侵权发生。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无界共享之后,可能出现的侵权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隐私权。当人们的各类信息在投放到大数据的云端时,或许某些不愿意被他人涉足的隐私领域也遭遇到了侵犯。第二是版权。版权保护问题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问题的遏制又遇瓶颈。新媒体产品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版权权利关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版权需要明晰和如何授权使用问题。若不防止以上两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媒体的公信力、创作的积极性、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基本权益都会造成影响。

热点推荐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多媒体教学相关论文题目模板 组织员培训心得体会标题(通用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