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探析扩大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的联动效应

探析扩大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的联动效应

小编:刘放军

一、近年来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实现良性互动

(一)就业增加,规模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2012年的76704万人增加747万人,年均增加249 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 万人。201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2015 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高达1310、1322和1312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926、952和966万人,登记失业率大致稳定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

(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远强于传统制造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三年来,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12 年末的27690万人增加到2015年末的3283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16.3万人。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带动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明显上升。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2012年末的33.6:30.3:36.1 转变为2015 年末的28.3:29.3:42.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三年间提高了6.3个百分点。

(三)城乡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15年的56.1%,增加3.5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从37102万人增加到40410万人,年均增加1102.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39602万人减少到37041万人,年均减少853.7万人。城乡就业结构从48.37:51.63 调整为52.17:47.83。这一方面表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善;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已超过农村,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阵地。

(四)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新登记注册企业平均每天超过1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带动了非公经济就业人员的增加。2014年末,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达2497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2.33%,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5050.6万人和8.47个百分点,平均年增2525.3万人和4.24个百分点;在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达16866.7万人,占42.91%,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3666.6万人和7.32个百分点,平均年增1833.3万人和3.66个百分点。

二、多种因素扩大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联动效应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扩大就业提供前提和根本保障

2013~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3%,远高于世界同期2.4%(世界银行数据)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其他金砖国家。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据测算,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第二产业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是经济总量有所放大。GDP每增长1个点所能实现的GDP增量增加,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相应增强。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就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将有所改变。近三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3%,虽然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明显,经济增长仍然是保障就业的第一稳定器。

(二)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取得成效

近年来,虽然受劳动力供给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人员增加量有所减少,但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处高位,就业规模依然庞大,就业总量矛盾仍然突出。就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各部门、各地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中央明确指出,稳增长就是保就业,要将保障比较充分的就业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底线,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国务院23号文件强调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经济产业结构更合理,第三产业增速加快,更好地带动了就业

由吸纳就业能力更强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优化,是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关键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高出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在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势头之下,中国经济每一个增长点所能够带动的新增就业规模也相应提升。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几年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大约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新企业、新产业、新经济的大量涌现,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在新设立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大增,特别是信息、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互联网+为结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至2015年底,第三产业实有企业1635.7万户,占企业总数74.8%,所占比重比2014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特别是通过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务秘书公司、电商集群注册等改革举措,促进了众创空间、创客工场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加快,扩大了就业规模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同样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关注群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为帮助他们充分顺利就业,年内旨在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服务农民工就业的春潮行动、春风行动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五)扎实推进了重点人群就业

高校毕业生、下岗再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三年来,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通过加强就业援助,强化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有力帮扶了就业重点和难点人群的就业。据教育部数据,近3年来我国共有2175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大军,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超过70%。据人社部统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共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27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90万人,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

三、经济下行与扩大就业双重压力仍需高度重视

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的现象日益突出,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下行压力将加大部分地区、行业的就业压力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震荡,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国内长期积累的问题凸显,结构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目前就业情况看,在积极就业政策作用下,以及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影响下,就业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今年1~2月份,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稳定在5.1%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0.0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部分地区、行业受市场影响就业压力将有所加大,尤其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加速,对就业总体规模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总量和结构产生影响。一些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和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近年来企业招工难度日益增大,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多因素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率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到年底,人力资源市场员工跳槽、另觅高就的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农民工返城流和企业招工流错位导致招工难加剧;三是劳动者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宁上三流高校、不读职技校的现象十分普遍,而目前普通高校的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一般不愿从事艰苦行业或到基层一线工作,企业一线技工、熟练技工大量短缺。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难以乐观,压力较大

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11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逐年增长至749万人,总数翻了一番多。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有所减弱,进一步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四)技术工人短缺现象难以缓解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仅占5%;同时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表明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目前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加,而对初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市场上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大,但大量劳动者由于缺乏技能就业难、工作稳定性较差。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反映出我国教育培训体制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如高等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扩张过快;职业教育发展不足,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水平不高;技工学校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五)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

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口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三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第一,要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拓展就业空间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发展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发展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在经济形式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企业类型上,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发展微小型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第二,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以稳增长促就业,同时通过鼓励就业创业带动经济增长。

第三,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和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评价机制。也就是说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上要考虑到对就业的影响。

第四,要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要对带动就业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

第五,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从五个方面全面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析跨境电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白描课程的心得体会(实用22篇) 郝长明简介 观看蜕变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