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生命意识:浅谈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

生命意识:浅谈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

小编:齐中英

民国国文老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敏感,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更加动人。国文课本中选有《母羊求救》这篇课文。童子出游。有母羊向之悲鸣,既前走,又屡顾。童子怪之,随其后。至一池旁。见小羊堕水中,哀号方急。童子乃握其角,提置岸上。母羊偕小羊欢跃而去。这就是民国的教育要旨,悲悯之心,更具天地观。孩子挖红薯时挖出来一些蚂蚁巢,他就能想到蚂蚁辛苦营巢,我何忍毁之。乃封以土,复其原貌。而我记得现在有些小男孩有时候也挖出了蚂蚁,却毫无怜悯之心,马上就是一泡尿,让蚁巢发了黄河大水。把这样一个挖到蚂蚁巢的孩子放在课文中,实际上所教育的是一个非常微小又巨大的天地观,任何苍生都有它的生命轨迹,都必须尊重,它和我们人类一样!

从马加爵杀死多名同学,到刚刚判决的复旦投毒案,被告人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佼佼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命意识的缺失,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复旦投毒者林森浩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不计后果伤害别人还不算我的底线,他在狱中等待宣判的10个月中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因为以往基本上读的是理工科书籍,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是以往的语文学科教育对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有失偏颇,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树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的内容,应试式的教育充斥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尊严与价值,阅读与写作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摆脱的噩梦,不能承受之重,这种现象着实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一、亲近自然,生命意识在闲暇教育中萌芽滋养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化为更广阔的学习,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生命的可贵,进而引发对环境和生存等问题的思考。闲暇教育则是语文个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拓展延伸,是生命意识培养与渗透的关键所在。

二、感受欢乐,生命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渗透

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的狂欢场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充盈思考的乐趣,体现生命课堂的不懈追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或者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教材编写也以知识立意,教者重视现成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单纯知识接受的容器,获得一些静态的固有知识,缺乏对生命的应有思考;或者过分注重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强调科学化,以大量题海战术的训练代替了学生独特的个体感悟,丢弃了语文中活生生的生活元素,语文学习成为纯粹的痛苦折磨,而不是快乐的阅读、积极的思考,学生个体生命得不到应有尊重,生命意识淡漠,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甚至人格扭曲,无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多。

三、理性思考,生命意识在阅读经典中充盈丰厚

生命过程中不仅有成功与欢乐,也会有失败与苦痛。面对坎坷挫折,是一蹶不振、消极颓废,甚至脆弱到轻易放弃生命?还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活出生命的尊严与韧性?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与感悟,让思想变得丰盈,让生命意识的境界得到提升和超越。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让我们学会了去聆听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去细数槐树底下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日光,去感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在那个时代作者特定的落寞、悲凉心情背后,又让我们捕捉到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之情。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悠然空明,他的整个身心似乎已融入山气和美丽的夕阳中,如此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与大自然相融合,体味着大自然本身无穷的韵味。在这种观照中,物是原态的,心是宁静的,在和谐的生命意识中,进入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忘我状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更是以他自身历经磨难后对生死的感悟,让我们懂得承受苦难,学会珍惜生命。荒芜却并不衰败的古园地坛让他懂得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外在的环境尽管恶劣,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况味。

时光流转,生命消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如何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实现生命本质的永恒和不朽呢?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阅读经典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有限、脆弱但又顽强、坚韧。生命的得与失往往只在一瞬间,对于任何生物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我们又怎能不珍爱生命?推己及物,就会对生命现象普遍尊重,面对残害生灵的现象,有不安之心不忍之心,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如果我们能在阅读经典中学习到古圣先贤的这种宽广的胸怀和气度,那么我们就会明白,人在生时就应该珍惜生命、追求真理;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而不能轻易赴死。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生命意识的境界。

民国时代的国文老课本就提倡对生命的敏感和尊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天地观和生命意识。作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没有生命意识的语文教育,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生命意识应该是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和目标。教师本身性格阳光,充满爱心,极富生活热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快乐阅读,积极思考;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生命意识渗透的天地,生命激情张扬的舞台。尊重生命,享受课堂,那么我们的人生之路不管是鸟语花香还是时有风雨,我们都会笑着去面对,同样享受人生、绽放生命活力,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一无二的生命答卷。

热点推荐

上一篇:基于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课程化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商铺转让合同正规(通用16篇) 最新政治学原理心得体会范文(20篇) 优秀社保局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