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学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学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编:

"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尤其占有重要的位置。鉴赏包括对读物的认识、吸收、欣赏、发挥、鉴别、批判等多种因素,实质过程是感受、领悟。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品味词语、体味语境、理解表达、口评风格、评价内容等五方面的教学内容可资借鉴。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鉴赏能力感受领悟

***

阅读是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评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应多方面地培养能力,如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阐述能力、扩展能力、评价能力等。我这里所谈的鉴赏能力属于评价能力与扩展能力的范畴,是阅读能力的上乘境界,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的位置,且近年来高考对阅读能力的测试、鉴赏能力测试比重越来越大。如1990年占6分,1991年占8分,1992年又占6分。纵观1985年-1993年高考试题,鉴赏能力的测试题型,也大致遵循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品味词语(1985年、1988年试题出现)、体味语境(1988年、1992年试题出现)、理解表达技巧(1987年、1990年试题出现)、品评风格(1992年阅读试题涉及)、评价内容(1987年、1990年试题出现)。所以说,鉴赏能力的培养位置越来越重要,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鉴赏包括对读物的认识、吸收、欣赏、发挥、鉴别批判等诸多因素,实质过程是感受、领悟。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品味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其表情达意最为微妙、细腻,是世界上其他语种无可比拟的。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章都是脍灸人口的名篇,其用词俱是匠心独运,千锤百炼。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品味,认真体会,培养学生词语品评的能力。陆九渊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这里的“涵泳”意即品味、揣度,也就是领略这些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品味词语,领略其用词的细腻、用词的微妙,从而形象地揭示出宝黛二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宝黛初会”时,黛玉初见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而宝玉初见黛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里一个用“惊”,一个用“笑”,作者用意是深的,需教师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挖掘其深厚的、丰富的意蕴。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深思、研讨、领悟,便可认识到“惊”“笑”二字都是以外表动作刻画人物的感情活动,揭示宝黛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内心感受的。但“惊”字符合林黛玉初来乍到的心态和举止,刻画出黛玉聪颖谨慎的性格特点;“笑”字呢,刻画出宝玉率直、愚顽的性格,也更符合他在贾府中恃宠放纵的特殊地位。一“惊”一“笑”,笔力千钧,意蕴尽现,真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我们的品味、领略,是收“言外之意”于眼前、于心间。当然,品味词语也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苏轼词“乱石穿空”一版本又作“乱石崩云”;“惊涛拍岸”,一版本又作“惊涛裂岸”,教学中便可把“崩云”“裂岸”引入课堂中辨识,品评其优劣是非,可收到良好的鉴赏效果。

二、体味语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语句,体味语境,正是揣摩的良好途径。语境这概念,可分为两层意思。一层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流动的语言状态中,体会语言的表现力;再一层是玩味语句的情味色彩,感受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微妙感情。《雷雨》的教学中,可结合语境挖掘语句的深藏意义的方法,在平常的语言中咀出深永的滋味。“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台词看似平凡,但实则是侍萍内心感情的迸发,如不结合语境体味,那独特的表现力,微妙的感情就难以体会到,同学们就会平平淡淡放过去。假如我们进入戏剧的“角色”,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语境中,“披文入情”,加以感情的体验,台词的底蕴、内涵便可挖掘出来。“萍”字表达了侍萍终于认出分离30年的亲生儿子的激动心情,是慈爱的表露;后面的那个“萍”字是对周家两代人对她侮辱的控诉、抗争,表现出的是怨愤和仇恨;而中间那个“凭”字是两种思想感情的过渡。此时,爱与恨交织,侍萍满腹心酸,欲言又止。由此可知,分析语句,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深刻的思想意蕴揭示得就不具体、不生动,入情入境便是空话了。再如《故乡》教学,认真研读“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句话,视觉上是“苍黄”,感受上是“萧索”,让人感受到单调、寂寥,再着一“横”字,更给人以衰败之感。这些字眼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儿,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味、揣摩,就会顿悟其平常之中的不平常。作者用廖廖数语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气氛,为闰土设置了特定的社会环境。总之体味语境虽则以语句(或单个的词)为对象,实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对美的感受,它不完全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而是趋向于审美能力的表露,是能力中的更高层次,因而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三、理解表达。品味词语、体味语境是对词、句的欣赏理解。那么,理解表达技巧则偏重于对文章的选材、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修辞技巧的作用、细节的描绘等表达形式作出评判、把握。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技巧,与“饮食”同理,必须细细咀嚼,反复品尝,方可领其要旨,以达上乘境界。否则,即使“玉盘珍馐”置于面前,也会熟视无睹。这里先谈谈对细节描绘的理解。《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只有通过仔细的玩味,才能理解、领悟其深长的意旨。如小说中通过黛玉的眼光刻画宝玉的外貌,同通过宝玉的眼光刻画黛玉的外貌是大有讲究的。教学中,应于此细节处着眼,引导启发,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技巧的理解领悟能力。写黛玉眼里的宝玉外貌,不仅绘面容体态,而且对服饰也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厌其“烦”,不厌其“繁”;而写宝玉眼里的黛玉则没有纷繁的服饰描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归纳为三:

(一)宝玉锦绣辉煌的衣着,表明了他养尊处优、倍受庞爱的特殊地位。

(二)对宝玉不厌其烦的服饰描绘,反衬出黛玉的细致入微,“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谨慎、细心的性格。

(三)宝玉眼中的黛玉无服饰描绘,表现出宝玉对黛玉一见钟情。此时的宝玉眼里只有“天仙似的妹妹”,服饰已降至可有可无的地步了。有,反而是败笔。另,《张衡传》一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宜,把张衡一生的政治、文学、科技活动容纳在简短的篇幅之中,可对其选材作出批评、赏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对照阅读,可在结构上作理解、领悟:前文采用幅射式的结构,时间跨度短,给人紧迫、急促感;后文采纵深式的结构,时间跨度长,给人一种持久感。但二者从服务于中心的角度来说,又是异曲同工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水乳交融。《雨中登泰山》、《雷电颂》等文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争奇斗妍,都是鉴赏的好教材。

四、品评风格。文章的风格是作者创作个性的表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显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艺术形式上。本文所涉及的风格鉴赏则偏重于语言艺术风格上的问题。文章的语言风格表现为多方面的或繁丰、或简约;或刚健、或柔婉;或平淡、或绚烂;或谨严、或疏放;或幽默、或庄重,不一而足。语言风格的鉴赏,作为一种能力而言,对高中生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对语言美的一种评判。具体的教学中,语言风格的鉴赏宜采用比较的方法。

(一)不同作家之间的比较。如讲授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即可同峻青的小说《党员登记表》相对比。孙犁的小说追求诗歌式的意境,散文式的格调,形成了清新淡雅的语言艺术。如小说开首:“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小说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景物,我们应引导学生感受其清新而脱俗的语言美。而峻青的小说《党员登记表》开首与之截然相反。“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小说以冷峻凝重的笔触刻画景物,教师应引导学生领略其语言的沉郁顿挫之美。再如《荷花淀》清新淡雅的风格亦可同《小二黑结婚》粗朴明快的风格相对比。总之,这种语言风格的对比鉴赏,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由于创作的时间、背景、感触、意图不同,同一作家的创作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细微的区别。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和《绿》风格相异:前者朦胧含蓄;后者明丽奔放。总之,千人千面,千文千风,风格的比较、品评,可使学生领略语言的多姿多彩美,提高其语言审美能力,及对语言的辨识能力。

五、评价内容。鉴赏能力的重点是放在文章的形式上,但对其思想内容亦可评价鉴赏。内容的评价就是对作品的整体思想作出优劣、是非的判定与确认。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知识是否科学。凡是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感情、科学的知识就肯定它、吸取它,否则就应该抛弃它、批判它。小说《项链》的结尾:“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把玛蒂尔德的个人悲剧归结为偶然的因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应给学生指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是思想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悲剧。虚荣是其必然性,丢项链是外在的偶然表现。如此,引导学生对小说作者的观点作了评价。《促织》的教学中,结尾“评虫”既体现了深刻的批判性,如“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作者又表现出:“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如“天将以酬长厚者”之类,须引导学生辨识,批评其落后性,指出消极面是麻醉人民。这是对小说观点是否科学作出评定。姜夔的《扬州慢》词中,词人痛惜亡国之情是主旋律,但词中词人用典时,对杜牧的轻薄行径持赞赏的态度,则是不健康的情趣,我们应予以否定,指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类句子的不健康情趣,以免中学生囫囵吞枣,不择良莠地吸收。此谓评价作者思想感情是否健康。总之,中学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中国古代作品,其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糟粕互现,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加以评价、辨析、批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辨别鉴赏能力,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之充分发挥育人的应有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应聘护士自荐信200字 应聘护士自荐信(9篇) 珍惜母爱作文60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