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编:

摘 要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尤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以“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进而努力向其他内容延伸。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长期的教学活动,受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敢放手训练的局限。殊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它大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认真学习语文课标,改变学生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重点抓一个训练点为突破口,进而努力向其他内容延伸。经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具体实施步骤是:

一、用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段精心设计的前言,能激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就像听到一首美妙的乐曲,能让你浮想联翩,想一探究竟。同样的道理,一段精炼的导入语,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天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殊心理,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我的导入语是:同学们,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你们见过桂花雨吗?它是什么样的?桂花很香,而桂花雨香不香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听了我的导入,个个精神抖擞、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紧接着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用心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所提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问题过深,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过浅,太过简单,容易导致学生浮躁,没有激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坚持“跳一跳,摘苹果”的原则来训练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阅读练习,我只训练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肯定、表扬。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我便训练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进而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的读懂文意,以致逐渐理解全篇课文内容,完成训练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训练阅读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知,学生不喜欢教师无休止的讲授、不喜欢重复嗦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授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而朗读时尽量做到形式多样,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中高年级则采用个别读、默读,这样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我常常是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而不拘于某种特定的方式。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古诗词,则适宜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如《钓鱼的启示》。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他们的主观意见;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其读出情感,读懂含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是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的标志。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创设阅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阅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由此可见,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乐、图画等渲染教学氛围,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领悟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2]桌进,肖红.小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9).

[3]陈美荣.心理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8).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热点推荐

上一篇:《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设计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