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初中记叙文课堂教学三策略

初中记叙文课堂教学三策略

小编:

摘 要: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教学是其他文体教学的基础,记叙文的教学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叙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培养策略

一、引进文本,培养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初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指导都是很好的范本。语文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寻找关键词句,根据文中原句进行概括。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

1.引导联想,读出自己

学生读课文时,要从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比如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疼爱,自己对他们的思念或怀念之情。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相通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就来了,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甚至写作时都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课文。

2.设置问题,引进文本

一堂语文课,教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师生围绕关键性、核心问题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反复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过程。我一般要求学生语文课也要像数学课一样准备好草稿纸,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养成在课文中圈点勾画的习惯,还要养成在草稿纸上用文中关键词语组句表达的习惯。

比如教《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这篇散文的,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能找到相应的段落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来吗?从这些事情中,你觉得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有些什么变化?你能读懂本文的线索吗?”我的这些问题就把学生引进了文本,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阅读就有了成就感。

3.利用追问,逼进文本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有参考书,或者家里有电脑可以查询,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他们可以提前抄出来。如果老师不追问答案的来源,学生的学习就是囫囵吞枣。如在精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语段,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我事先认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但我们班语文成绩较差的一个同学,很积极主动地来展示他读出的答案,他站起来就照着参考书把答案读了出来。他一说完我就表扬他,全班同学立即大声笑了出来。我故意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这是资料书上的答案,我赶紧追问:“有谁知道这个答案是根据哪些段落概括出来的吗?”学生赶紧看阅读的语段,然后他们找出了是根据22、25、26、28段概括出来的,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明确目标,一课一得

一节语文课,首先要有效。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明确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更要明确每一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课一得”。我们老师可以回顾一下,初中六册语文教材,180篇课文,进行课外阅读的迁移时,学生能记起的文章有多少篇,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突出每篇文章的特色――重点。我喜欢在备课时,熟悉文章的特点,考虑学完文章要给学生什么东西,我觉得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问题就一定讲深讲透。比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自读n文,但是它有三个突出特点,所以我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我想让学生理解以某种事物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插叙的写法。我在导入新课后,让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读懂课文内容后,按要求概括课文内容,老师在黑板上竖排板书三个“木雕”,学生概括出来后教师引导他们发现全文都是围绕“羚羊木雕”来写的,“羚羊木雕”就是文章的线索。教师趁机举了一个例子:“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有同学送了我一个“紫色风铃”,于是我写了一篇作文――写听到风铃的声音,想起了那个朋友,想起了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想起了她送气紫色风铃的经过。”让学生判断,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篇文章叫《花边饺子里的爱》主要写了妈妈一生最爱吃饺子和包饺子,小时候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吗?”学生自然是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了。

课文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学生一时分不清,我让学生看作者所写事情的顺序,问是不是写错了,按事情的发生应该是先赠送木雕,再有追问木雕和要回木雕,但是作者把赠送木雕插入到追问和要回木雕之间了,这种写法叫做什么,有预习好的学生能够答出是“插叙”,但是大部分同学还分辨不出,于是我就要基础好的学生说出:“什么是插叙,除了插叙,你们还知道哪几种记叙的顺序?能举出例子说明吗?”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我就叫他们看第一二课――《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牢记像那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的是顺叙,又举了两个常见的倒叙式的开头――“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张照片,每次看到他,就如同见到了我最好的朋友丽丽”“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并且把“顺叙、插叙、倒叙”三字的“叙”用红色粉笔板书出来。有了具体的例子,学生一比较,就深入地理解了“插叙”,为了防止学生混淆其他概念,我又追问了学生“你们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会回答‘插叙’?”让学生彻底明白插叙是“记叙的顺序”之一,像这样一节课就弄懂了“线索”和“插叙”两个问题,这样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准确地判断了。

三、联系迁移,提高能力

《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看看数学课的课堂,几乎每一节课数学老师都会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再引入新课。这是因为许多新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或者拓展而产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文课当然不会像数学课一样每节课开始就复习旧知,但是语文课要让学生快速地阅读理解、深刻地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七年级下册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精读第2自然段时问:“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百草园内的景物?”学生想不起,教师就可引导联系学过的朱自清的《春》描写“春风图”时运用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学习《社戏》的“月夜行船”部分,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这两篇文章中的“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的方法,有了这三篇文章对“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的理解,学生对“调动多种感官写景”就有深刻的印象了。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随时联系旧知,还要注意将所学及时运用,即知识的迁移。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新闻两则》,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新闻知识,记住新闻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我教学时就没有一则一则地教,我事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先由学生展示他们对新闻的了解。然后我抓住新闻的结构特点,从“标题”到“导语”到“主体”,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理解。理解标题时,我让学生读两则新闻的标题,说出标题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概括出是“谁做什么”的格式,然后我又找了两张《永州日报》,选了这样几个标题:“江永女书挂牌上市”“湘粤边城嬗变――蓝山县城扩容提质走笔”“道县秋冬造林将新增

4万亩”,学生又由此概括出有“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的格式,最后我又要学生马上做《学法大视野》第一课中的“综合运用”的12题“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13题“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教“导语”,我就让学生读第一则新闻,要他们判断哪几句是导语,很多同学都找到了第一句,也有同学说第二句也是,我就追问:“为什么第二句也是?”由此,我引导学生概括出导语应该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及结果”,告诉学生包含了这些要素的一两句或一二段的就是导语,再让学生看第二则新闻,又看拓展阅读《第十三届奥运会在伦敦开幕》,学生依据概括出的方法很快就找准了导语。

参考文献:

[1]马孝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方健.初中记叙文写作导写的教学探索[D].闽南师范大学,2013.

[3]薛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难点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多元化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工资拖欠起诉书(专业14篇) 2023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总结(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