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论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小编:曹晓峰

摘 要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特别是在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后,核心素养更是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通过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旨在发现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内涵 课程价值

一、对核心素养的解读

1997年12月,经合组织(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即DESOCO项目,在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后,在其2003年出版的最终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经合组织构建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确立了三个维度九个素养,即:1.使用工具进行互动。具体包括三项素养:能够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工作,包括三项素养: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能够制定计划并可以坚定地执行;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切实维护自己的利益。3.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乐于团队合作;善于管理与解决冲突[1]。从经合组织发布的关于核心素养的构建框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就是人满足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选择与确定不仅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由社会和个体的目标性质决定[2]。核心素养不仅仅关注现在,更着眼于未来。

在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上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在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2]。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外语、母语、学习能力、信息素养、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共计八个领域,同时每个领域都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来对核心素养进行详尽的阐述[3]。普遍认为,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国内普遍认为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指向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重在强调个体能够跨学科、跨情境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更要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观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不同,但无外乎都指出核心素养不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知识的整合性、跨学科性以及可迁移性。核心素养是学生理性技能与情感品质的综合体,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的未来。

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对当前教育问题进行的反思。具体到学校课程上,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人们对以往课程弊端的深思与批判,更是对未来课程的美好寄托与期待。

二、整合将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受还原主义的影响较大。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门类过多,实行分科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可以说是“各自为战”;在课程的实施上,各门课程的实施又固守本领域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意识,课程教授重复率高,教学方法日益远离社会发展现实,逐渐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禁锢于“书本世界”之中;在对学生能力的认识上,没有认识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过于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大多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学科专家而不是一个多方面的人才。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同时,这样的发展是违背核心素养的旨趣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程的整合。整合是相对于分化来说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统整。课程整合就是指把分门别类的课程或学习科目,以及特定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课程结构[4]。从学科的角度来说,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互通的,是有紧密联系的。例如:语文与历史、政治等课程都是相关的,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打破过去那种固守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做法,要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打通课程。一方面,课程的整合可以避免部分知识的重复教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运用多种学科思维、学科视角来审视某个相同的知识点,在这样的课程整合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学习视野得以扩大,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情境化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主要方式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课程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即:课程改革的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传统的课程本身缺乏生气,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脱节,对学生而言,课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是讲别人的故事,难以引起共鸣。除此之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方法单一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难以满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情境化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化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广泛受到教育工作者追捧的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情境化课程设计强调在课程本身以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置与学生学习经验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音乐、视频、事物、图片等,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情境问题、情境演绎、情境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化课程设计不仅仅关注外部情境中的真实场域或者复杂任务,同时也关注内部情境中的心智运作,如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素养是在人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生成的。情境化课程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相比,更加重视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融合,教学情境的设计沟通了新知识与学生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新旧知识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激烈碰撞,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量,更多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产生以及与自己原有经验之间的质的认知,同时学生的分析与整理的综合能力也将会得以提升。 情境化学习认为,学习不是在静态命题中获得知识,而是要置于动态参与的特定情境当中,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节课时,播放一些和桂林美景相关的音乐和视频,同时借助一些立体的景物模型,让学生在音乐中闭上眼睛,感受自己仿佛置身于桂林的山山水水之中。情境化的设计增加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参与性,可谓事半功倍。

四、表现性评价会得到进一步重视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育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与此相随的教育评价更是起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5]。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更多侧重于管理功能,评价标准失衡、评价手段单一,只重视学生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难以满足课改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性评价应运而生。

美国教育测量专家斯蒂更斯指出: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6]。表现性评价强调“参与”与“表现”,重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表现性评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相分离的状态,使三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结果。在评价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学习时,传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表现性评价在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评价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学习技巧、利用了哪些学习资源、提升了哪些能力等等。可以说,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整个过程的评价,不仅包括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其结果产生的整个过程的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全面的评价。

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记忆、认知能力等因素,同时也评价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非认知因素,突出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其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关注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进行合作、实践,必须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自主性发挥将成为课程实施关注的重点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源于对传统教师授课方式的反思。自主性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教学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多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核心素养的培养必然会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课程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改革将会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势必会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教师教学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看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探究性学习、项目中心式学习、情境化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更多的是发挥引导、组织的作用,通过新颖的课堂活动来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也改变过去那种“听课―记笔记”的学习方式,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慢慢就会得到提升。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辅助者,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就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机会。其次,核心素养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而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学生个体的体验,学生在与外界独立自主的交互中形成和发展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态度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性发展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是适应核心素养发展的。自主性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学习问题,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综合素质就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说,自主性是适应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储建宏.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培养[J].中小学管理,2015(9).

[2] 李艺.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3]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4] 郭元祥.新课程中的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语文建设,2002(3).

[5] 周智慧.利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6] 陈娟.促进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设疑策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党纪党风心得范文(16篇) 检讨学生的检讨书300字 检讨学生的检讨书(优质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