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就业导向看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从就业导向看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从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指导、实施创业教育和完善评估制度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之路。

在当前普通高中和高校大面积扩招、职业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并陷入办学困境的现状下,“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明确提出,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科学确定办学方向和教育模式,坚定抓好职业教育质量的信心。

“以就业为导向”,是对“以市场为导向”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在实践操作中必将引起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变革。在大批毕业生难找工作的今天,它的提出更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政绩观,也是求真务实作风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就业导向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定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即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零适应期”。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方向,抓紧课程改革的专项研究,主动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出口”的做法,努力构建起“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统筹协调、良性互动的机制。

二、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就业导向的发展思路

1.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学校只有不断地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增强学校抵御职教改革带来风险的免疫力。

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职业学校要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并同当地的劳务部门、人事部门长期合作,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当地政府起组织协调作用);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对各类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力争建立起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及定期公告制度;然后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增、减、撤、并专业,确定现有专业招生的数量。真正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在筛选、组织课程内容时,必须以职业分析为前提、依据,教学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方面保证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必需要求,同时兼顾职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职业分析要从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三个方面逐步展开,根据社会对技术人才规格的需求、对毕业生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来确定专业设置意向、培养目标与人才特色、课程内容与可行程度等。

在课程结构上,“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符合当前就业导向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该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再依据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职业学校以主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调整相应的模块,使毕业生更贴近需求,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做到了“产销对路”。"

3.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在布局上、管理上很不合理,存在着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以及行业与地方之间的分割,各地区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融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且非常严重;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而投资成本高、建设和回报周期长的专业很少开设,造成急需专业人才的缺乏甚至断层;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每逢招生季节,火拼撕杀、相互拆台,搞不正当竞争。这些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将教育领域中分散的职业学校以集团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可跨地区跨行业吸引、吸收企业的参与或赞助,形成“强强联手,以强扶弱”,通过统一管理、宏观调控来整合内部资源,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按市场需求办学,从而为学校、行业和企业构筑了一个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平台。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优势、先进经验、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品牌效应,有利于吸引和加大教育投资,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包括师资力量);有利于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结构,推进职业学校的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这有点类似于当今欧盟国家之间的减少壁垒、加强合作交流的做法。

上海市在整合职业学校方面树立了典范。2003年底完成的“上海市百所职校重点建设工程”,统筹优化中专、职高、技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彻底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和面貌,大大提升了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竞争力。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主动构筑“覆盖上海各大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的经验也值得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4.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1)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训练

职校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社会、对职业、对自己都不甚了解,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就业岗位时难免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犹豫性,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应从长计议,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首先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负责就业推荐、指导训练、政策咨询、以及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等,像对待教学工作一样,层层抓起、层层落实。

其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贯穿于三年学业的始终。一年级从抓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分析就业形势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重点培养职业意识,使学生从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二年级则在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引导,以培养和发展与学生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探讨实现职业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三年级尤其是接近毕业时,不妨请专家、往届优秀毕业生作主题讲座,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消除胆怯和气馁心理、增强就业信心和主动性。

第三,让学生提前感受竞争和就业压力。通过与企业协作建立实验、实习基地的方式,定期把学生的学习场所转移到企业,让学生在“真刀实枪”的演练过程中,兼任管理员或工人并进行考核,提前感受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提前体会就业的压力。这也是构建中国式“准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尝试。

(2)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其树立创业意识

就业观念不到位是制约职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另一因素。部分学生(甚至家长)从入学就没把目标定位在技术工人的位置上,在学习中不去苦练技术功,毕业后不屑于到工人岗位就职,即使屈尊就业,也不专心工作,不安于现状,最终令企业失望。

针对这种“有业不就”的情况,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就业与择业的大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教育学生摆正位置,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好就业心态,自觉主动地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

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使更多的谋业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使职业学校成为培养青年创业者的摇篮。创业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创业和善于创业的品格,以及主动搏击职业市场、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失败不低头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寻找和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实现由“等饭碗”变为“找饭碗”和“造饭碗”。"

6.突出就业导向,建立并完善职业学校的周期评估制度

职业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建立了质量评估体系,每年都要进行质量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校自督自查,有利于其逐步完善、发展、提高。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在评估内容和评价指标上,没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策略、缺少对学生技能和就业跟踪调查的评价指标和办法;在评估人员的组成上,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教育管理人员(当地教育局)和同行教育专家(各职业学校的主管校长),而与学生就业、专业设置息息相关的行业、企业的技师、专家、老总却被排除在外;在评估态度上则不够严肃认真,对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甚至走过场;在实际操作方式上则不够规范,没有建立起突击检查、抽查、评估、调研、经验交流、督促改进等一条龙的流水线机制,对评估出的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质性的调研和督进,等等。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并完善职业学校的周期评估制度已势在必行。那么,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用哪些硬指标去衡量呢?这也是就业导向政策下的职业学校的评价标准问题。毫无疑问,应该体现“就业”。而体现“就业”就不能不从学生和用人机构的角度去考虑,评价标准自然也就离不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指标,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两项指标,其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主要以与这四项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确定。

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兼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与态度的毕业生,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反之,只管教书不顾就业,“学生没有教师多”的怪状,只能使职业学校在恶性循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无法生存。

当然,职校毕业生就业是否充分,并不仅仅取决于职业教育本身,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职业的构成以及就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迫于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的生存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政策性选择,但它的提出,有利于职业教育明确方向与定位,培养具有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准劳动者”。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董事长年会讲话稿模板 谈成长话进步心得体会 促成长心得体会(大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