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孔子的人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关于孔子的人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小编:

"

论文摘要:孔子人学思想作为立人立德之学,关乎人的道德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建立。其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爱人、成仁和学礼。这就启发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成功教育乖自主教育。

论文关键词:爱人 成仁 学礼 生命教育 成功教育 自主教育

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进程中,诸如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行为取向、人格理想等一些似乎已经解决的问题,又成为需要重新探讨、深入思索的新课题。而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其思想包含了传统人文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现实感,主张个体的发展要以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作为目标指向,强调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而奋斗,并以此为人生价值的主要取向。其人学思想所包含的人学内涵在当今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光辉。

1 爱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孔予明确地提出:“仁者爱人”。作为孔予“仁学”的主要内容,孔子首先要求学生“自爱”以成“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对损害他人“有所不为”的“忠恕”的道德态度,追求“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其次他强调要“推爱”,善于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的,这是爱人的基础。“孝悌”是《论语》提出的主要道德准则,中国人的“孝道”常常让“洋人”感到诧异。对于中国人,做人是从“孝”开始的,那是一切生命关怀的起点,也是根本:“孝”是顺父母,“悌”是敬兄长。孔子认为,如果有人在家里能够顺父母和敬兄长,到了社会上不但不会犯罪作乱,相反,还会忠君敬长,尊重他人,并且“为仁”不是仅只在“亲亲”上,还必须“推己及人”,“推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也便成为了“仁”者。当代大学生,表面上他们似乎比谁都懂得“爱”,非常注重朋友的生日聚会,非常重视每一个浪漫的“情人节”。然而实际上,他们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的爱远远不够。爱意味着责任,爱意味着宽容,爱意味着尊重……古时有语“爱屋及乌”,心灵的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往往是相通的,当人的心里有爱时便会爱身边的一切,当心里充满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时就会尊重生命,热爱自然。而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并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一切生命、呵护一切生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直面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保证,爱惜一切生命是目的,而教育使三者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实现“爱人”,这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内涵。

2 “成仁”。《论语》中,孔子提出“仁者人也”,倡导人的觉醒,凸显人的担当感。在孔子心目中,圣人就是“仁”的楷模,圣人达到了最高的人生境界,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而且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述而》),与天地合德,与大道同行。“圣”既是个人最完美的发展方向和期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又是开启人的行为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两个主体的完善和发展。可以说“圣”在孔子眼里就是最完美的功德境界,通俗的说孔子倡导的“成功”就是达到“圣”的境界。这就启示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什么是“成功”呢?在当代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学生把成功定义为有房有车的物质成功。因此,在毕业生中,每有一个单位来招聘时,他们更关心的是现时的待遇,而非长远的发展。而社会责任感更是远远比不上个人现实利益的实现。许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即使口头上说的是奉献社会,锻炼成长,实际上关心的却是参加某个活动能给他在综合测评中加多少分数,以作为获取奖学金、评优入党的条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予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孔子认为,生活中的富贵贫贱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仁德的遵从与否,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以仁德的胸怀来面对世事,这就是儒者对于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要求。子日:“君子义以为上。”孔子把“义”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目标。“义”,是指个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的落脚点,实际上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即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道义,无德之人只懂得个人利益。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君子、一个成功之人人格的生命写照,是不为谋求自己的生活利益,而只关心公众事务,并且谨言慎行,希望作为社会的典范,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

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对社会的责任感,认识到成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强调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在举办讲座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邀请那些积极参加社会的福利、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让学生与他们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其次,要教育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仁德”要为先,无论今后是从商、从政,都要以“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学礼。如何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呢?孔予认为,需要“学礼”。

首先,他强调了礼和仁的关系,“学礼”、“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途径,而成为“仁人”则是“学礼”、“复礼”的目的。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礼这种日常道德的践行是实现仁的唯一途径,是为仁的外在行为规范,由礼达仁,依礼成仁,无礼无仁,无仁无礼。而仁是礼的道德的内涵、根本原则,行礼必须在仁德观念的支配下,以道德原则为内容。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动机、道德品质,即使学了礼,也不能遵循礼的规范。

这就启发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因为学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渗透,每一次班会,每一次谈话,甚至是每一次见面,都是一个教育的机会。当一个老师从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后,那么不管是授课,还是搞管理,他都会自觉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老师本人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果老师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有责任心,那么这种理念就会贯穿于他的为人处事中,并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也会自然把这种“负责”的精神传承下去。

总之,“仁”的基本界定就是爱人,爱人的要求便是重人轻物,看重人的生命存在。而实现“仁”的途径就是不断学“礼”。孔子肯定地承认“人文”的价值,他的人文关切精神,表明人的生命存在所昭示的人的内在价值,而“仁者人也”所蕴含的就是价值目标和价值主体的统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单纯的亲爱关系被扩展为社会的普遍原则。这样,仁道就不只是个人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是人的社会价值的内在保证。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工科院校的外国留学生思想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培训心得体会与感想(通用17篇) 三峡改编作文字(模板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