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试论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达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加强共青团建设,实现工作理念、工作形式、工作载体、工作作风、组织体系的五大转变,从而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建设团组织

共青团是党领导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其根本职责在于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共青团作为基层团组织,只有做到广泛地“吸引”青年,才能进一步“凝聚”青年,从而提升团的战斗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关键在于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

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外围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国内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带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和道德选择多样化倾向。

青年是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少约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群体,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倾向对青年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时刻影响着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认真研究分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变化,可将它总结为: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四个压力,六个更多。四个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六个更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往往更多采用生产力标准而非意识形态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非传统道德标准,更多采用批判标准而非建设标准,更多采用与国际接轨标准而非中国特色标准,更多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非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是感性的、快新的、流行的标准,而非理性的、严谨的、稳固的标准。如果依旧拘泥于旧思维、旧框框,不能理解或承认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不仅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还会直接损害共青团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出现“不怕共青团不跟党走,就怕青年学生不跟团走”的现象。

(二)高校体制改革带来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体制的发展推进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淡化了原有班级团支部的概念。青年学生可以选择专业、任课老师、上课时间等,这势必打破了原有专业设置的界线,出现同学不同班的现象,班级团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成才需求多样。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将自我定位与就业方向结合,形成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寄希望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更多的第二课堂来丰富自身阅历,提高自身素质,这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三)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考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手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开放、快捷、互动、平等、自由与青年学生年轻、活跃的内在特点相互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可以说,青年学生是手机、网络的最大客户群,同时也是受手机文化、网络文化影响最强、最普遍的群体之一。许多我们认为的新闻对他们来讲已是旧闻,许多我们“瞠目结舌”的现象他们已是“见怪不怪”。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既是“开放”的,也是“自闭”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能够做到思想引领,凝聚青年成为一大难题。 "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高校团组织的“吸引力”

面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工作理念的转变:从“要人为”到“我能为”

良好的工作理念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能促使工作目标有一个既定明确的方向。以往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我们要让青年学生做什么”。当代青年学生是“80后”“90后”,都是家庭的宠儿,他们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价值取向多元、群体结构多样、成才需求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再以“批处理”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是个性化的,要向“青年学生需要我们做什么”的工作方向转变,工作目标也应转向“党政关注、学生所求、共青团所能”,改变以往共青团工作只是“锦上添花”“餐后甜点”的认识,应根据青年学生的需求“雪中送炭”,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才能适应新的形势。

同时,既要把握“在团言团”这个工作根本,也不能只“就团言团”,要摆脱团组织“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框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联动机制。

(二)工作形式的转变:从“站着听、低头看”到“俯身听、抬头看”,从“抓两头”到“促中间”

好的工作形式可以事半功倍,做家长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俯下身来跟孩子沟通会比较容易,效果较好。当然这里只是一种比喻,我们只有俯下身,向下看,“重心下移”才能真正走近青年,了解青年;同时,我们也应学会“抬头看”,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特的见解,不应仅仅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应作为平等交流的对象,我们不能只低头看他们(用注视孩子的目光),也应抬头看他们(用平等、尊重的目光),只有这样,彼此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一直很重视抓两头(优秀群体和弱势特殊群体),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广大的“中间”段学生群体是我们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抓两头”,还要“促中间”,加强分类指导,使“中间”成为“中坚”。

(三)工作载体上的转变:从“传统”走向“时尚”

有人说共青团最擅长搞活动,的确,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是吸引、凝聚青年的好方法。当代青年“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他们不满足“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的常规,也不满足于“搞搞联欢,包包饺子”的老套,他们需要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品牌。我们要善于“做菜”,通过打破常规的“组合”“调味”,做出更多符合青年口味的活动“菜肴”;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都在想什么、干什么、听什么、看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需要什么……才能了解他们的“兴奋点”,通过开展贴近学习、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和凝聚青年,使团的工作紧跟学生的需求。

当代青年学生属于“网络一代”,他们擅长运用手机、互联网捕捉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愉悦身心。因此,我们的工作应更多地利用QQ、MSN、飞信、短信平台等新兴的通讯载体,在活动的策划中引入时尚元素,拓展工作平台,和学生不但有面对面的交流、手拉手的帮助,还要有“键碰键”的服务,从而使我们更能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

(四)组织体系的转变:由“单一”走向“多重”

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的推行)间接削弱了班级团支部的吸引力,与之相对应的是,“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学生群体性组织日益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12月,我校已有学生群体性组织一百四十多个)。同时,随着学生住宿的公寓化发展趋势,对高校原有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转变现行的班级团支部单一的组织模式为多重的团组织覆盖模式,加快团组织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不断探索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网络建团;大胆尝试以学生不同就业趋向建团,延伸团组织的工作臂膀,形成团员“一个身份,多个舞台”的多重覆盖机制。同时,不能仅仅让团员青年“被覆盖,被组织”,要追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织网络,无缝覆盖全体青年,通过不同途径的覆盖,使我们的工作能服务全体青年,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

(五)工作作风的转变,从“教育”到“服务”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的作用。”从事基层共青团工作,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又最有力的教育,每一位团干部的工作作风,都是共青团工作作风的代表。以往,我们高校团干总希望以老师自居,对学生以“教育管理”为主,而现今,我们要做的重点应该是服务,服务大局有贡献,服务青年要奉献,团的组织才能有吸引力,才能有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潜心学习,真抓实干,做到四“要”(思想要务实、措施要及时、作风要扎实、成果要真实),通过四“抓”(抓思想、抓组织、抓骨干、抓载体)达到四“有”(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成效);要坚持“与党同向,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道,与青年同心”的原则,在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上,向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使劲,走出“不怕青年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误区。只有我们成为学生思想倾诉的对象,想请教的师长,想联系的朋友,我们才能走近他们,他们也才能接纳我们,从而才能提升团组织的整体吸引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部队两只队伍培训心得体会(优质5篇) 创建健康单位工作计划六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