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亲子关系中父母角色的功能转变

浅析亲子关系中父母角色的功能转变

小编:

"

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无处不有的最普遍的社会制度之一。人自出生就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之中,和父母同居共处,然后才逐步走向社会,和其他个体与组织发生关系。①可以说,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亲子交往和亲子关系发生与进行。

论文关键词:父母角色 功能转变 亲子关系 社会发展 社会制度 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 亲子交往

一、各阶段亲子关系的特点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进步都极为明显。婴儿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最初主要是父母对婴儿的各种本能反应作出应答性反应,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父母交往的增加,社会性相互作用开始产生。“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与父母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形成了依恋。”这种依恋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与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③这一阶段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爱,从而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少年期处于初中学习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之一,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此期间,孩子与父母的交往中常出现疏远和冲突,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对立的阶段。国外有学者称少年期为“亲子关系的危机期”。孩子进入少年期,对父母的依恋逐渐消失了,渴望摆脱管束而独立,但在有些方面仍需依赖父母。因为该阶段的特殊性,如何消除亲子间可能产生的隔阂,建立起民主、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成为少年期成功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青年后期又称成年初期,是由青年走向成人的时期。这一阶段中,青年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促使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客观地认识自我也成为可能。人的主要发展课题包括选择职业及为其准备、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等内容。此时的青年对父母的感情有一个从反抗和温情的矛盾状态到明显的尊敬和感谢的过渡,要求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开放的心态,能够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同时能够承受子女独立后自己面临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每对父母都希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让子女健康成长,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条件、自身素质等因素,一些亲子关系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集中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特点和缺乏灵活性,在上述各主要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我国城市中,初为父母者的年龄大约在25岁~35岁之间,本身进入社会时间不长,事业刚刚起步,又突然承担新的人生角色,面临压力较大,易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在和婴儿期的子女相处过程中,一方面表现为经验不足,耐心不足,另一方面又在物质上给予过度补偿,时而严厉苛责,时而娇纵溺爱,往往无法与子女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是无意中充当了专制的或娇宠型的父母,导致回避或反抗型的亲子关系。

当孩子进入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中的质变,原有儿童与环境间的关系被破坏,在少年的自我意识中增添了独特的新成分:渴望成为成人,反对周围人把自己仍归于儿童。但这时的许多父母并未就此做好准备,往往不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不善于或不愿意使他们获得和自己平等的新地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原来的模式,说教多,管得死,忽视他们的独立要求,从而引发激烈冲突,危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子女的进一步健康成长。

与以上两阶段不同,面对青年晚期子女的父母常常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既希望孩子能早日成材独立于社会,又害怕因为孩子成家立业和原家庭相对脱离带来的孤单失落。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好面子思想,一些父母在子女择业、婚姻等重大问题上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决定,同时大量不恰当地给予物质援助又会分散已成年子女的自身责任。虽然因为年龄原因,这种亲子关系并不像少年期总引发争执,但对于该时期的子女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顺利成为合格的社会一员都是极其不利的。 "

三、关于对策的一点思考

之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出现上述问题,首先是因为一些父母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以为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升格”为家长,却对如何承担这个角色甚至该角色到底有什么职责都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认识。这样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沿袭家庭传统、社区文化关于亲子关系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时代提出的新要求。这种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引起对孩子成长变化的严重忽视,家庭教育不能随之发展,呈现僵化滞后的特点。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的,身处其中的人应始终关注变化,顺应变化,以及促成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化。表现在家庭中,就是家长作为亲子关系的主导方,要非常重视发现孩子成长过程里身心各方面的变化,发掘其健康成长的潜能,“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关心、耐心和细心,谁就会取得成功。”⑤在此基础上,积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最终为子女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强调的是,积极促成变化并不等于代替事物的发展,不等于凭主观愿望强制规定事物发展的轨迹。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一些家长在对待亲子关系时的过度关注、揠苗助长并不是真正的顺应变化,反而恰恰犯了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错误。

具体说来,为了建立和谐发展、促进成长的亲子关系,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行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断转变。在婴儿期,要非常关心孩子的状态,对婴儿的信号保持高度敏感和正确理解,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恋关系。面对少年期的孩子,则要及时转变观念,扩展知识结构,充分了解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特点,坚持尊重的态度,作良好的倾听者,注重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平衡发展,从各个方面使子女体会到坚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又给予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当孩子进入青年后期,身为父母者最重要的是首先从自身作好分离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加强原有的夫妻关系,拥有独立的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以稳定幸福的个人生活状态为走入社会的子女作出榜样。同时,在充分尊重对方决定权的基础上,利用自己丰富的阅历提供宏观的建议,使他们渐渐成为能够负责、敢于负责的合格社会成员。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父母角色在亲子关系中功能的不断转变实际上就是父母本人的不断成长过程。这个成长的动力是什么呢?是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爱的回馈。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关系的人,乃至关心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⑥这是一切家庭关系的核心。正是以此为基础,父母才有成长的愿望和可能。可以说,没有爱,没有科学的理性的爱,以上所谈的所有内容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国外亲职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亲职教育这一称谓是西方国家本世纪三十年代倡导的,简单说,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的职责,八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蔚然成风,学派林立,包括各种家长培训计划、学校改革方案及政府的支持与协调工作。参考国外亲职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目前亲子关系的现状,应以家长的教育观念更新作为总体切入点。其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从重智轻德、“望子成龙”的传统教育观转变为望子成人、成才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其二,在家庭职能上,要从单纯生活溺爱型转变成素质教育型。其三,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单纯的“治家型”转变为“报国型”,冲出家庭小圈子,面向民族大局。其四,在教育模式和策略上,要从封闭型转变到开放型。其五,在教育态度上,要从“自然型”“转变到自觉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达到这些目标,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建立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家长、国家以及社会文化的积极关注和配合。

热点推荐

上一篇:自主学习:论体现“生本”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优秀5篇) 2023年小学思政课开展情况调研报告(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