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职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再思考

关于高职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再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思政概论教学实效性不佳是困扰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思政概论课教师的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客观上在于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主观上在于相关各方对思政概论教学实效性差已经见怪不怪,对其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要走出困境,必须真正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冲破一切束缚,实事求是地对待思政概论课的改革。

论文关键词:思政概论课;实效性;解放思想;改革

高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思政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规定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人才。然而,思政概论课的实效不佳仍然是许多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各方不愿或者不敢去深究而已。前几年笔者曾发表《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高度重视与实效性反差问题及其出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矛盾浅析》等文章,对思政概论课教学谈了一些粗浅认识,对思政课改革也作了一些探讨。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离实效性的目标都还有很大距离,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思考、梳理和探讨。现对思政概论课的设置及其教学中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

一、对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的再度考问

尽管近年来思政教育上的形式主义少了许多,但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仍然困扰着从事思政概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课堂规范性的要求,课堂及作业的常规性检查,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往往把在一线做教学工作的教师压得透不过气来。最困惑的是许多工作按照常规去做,在实效上往往劳而无功。据“浙江省暑期思政备课会”传达全国思政备课会情况时所称,思政课上学生的“抬头率”仅在20%~40%之间。估计思政概论课的“抬头率”更低。学生作业抄袭甚至网上直接下载现象普遍存在,就是比谁抄得更加快,更加能够蒙骗人。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思政概论课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最务虚的人,即使努力工作也很难得到学生认可。而长期无成就感会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意志。一些年轻教师不知道应该把劲用在哪一点上,一些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老共产党员在思政概论课的教学工作上也似乎成了糊里糊涂的人。思政教育与实践分离成两张皮,不仅使学生、家长,甚至思政概论课教师自己也认为思政概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起码认为其地位不是不可以替代的。因此,思政概论课教学目的游移、教学失去方向感、学生在思政概论课堂上“抬头率”低就成为正常现象,这就加剧了相关从业教师压抑的心情,盼望早日退休成了相当多中年教师的心态。

当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对现状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任务本身的合理性,也不得不反思产生现状的本质根源,甚至我们有理由对构成现实的一些制度、政策和具体实践作深度的考问。思政概论课目的要求与实效之间的距离到底在哪里?是什么阻隔了思政概论教学与实效性的通道?完全是由教师的能力差、水平低、工作不负责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吗?或者学生不爱听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爱国精神,没有觉悟,失去理想,是“垮掉的一代”吗?思政概论课设置在客观方面是不是存在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又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能不能好好地静下心来,抛弃一切框框,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分析一下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前几年曾经铺天盖地地宣传方永刚,但方永刚只有一个;在思政教育战线上需要的是千百个甚至更多的方永刚。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不见思政概论教学战线上崛起更多的在课堂上受各个层次大学的学生欢迎的方永刚?大多数人做不到,而只能靠一些例子,甚至插科打诨来提高“抬头率”。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东拉西扯“拉家常”的本领,课堂无疑是一种最折磨人的环境。学生的青春在浪费,教师的自尊自信在无奈中饱受摧残和打击。面对这种情况,难道我们就不该对思政概论课从内容到形式作一些反思吗?社会科学的理论应不应该设禁区?思政概论课的内容结构真的是不可讨论的吗?已经定了调的内容是不能被反思、被修正、在某些方面作一些否定的吗?在思政概论教学手段甚至内容上,即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真的不能越雷池半步吗?试问,学生、教师、社会需要与教材之间到底是谁该为谁服务?

可以设想,如果思政概论课的内容是人生、社会发展的基本道理,是走向社会实践所必需的思想或理论,如果进行的是让社会现实来“表白”、让物来“说话”的隐蔽性教育,并把教育隐含在传统文化中,思政概论课会不会如此苍白无力?学生会不会这么兴味索然?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只有思政概论课教师在孤军奋战?如果对思政概论课的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正确的,怎么会出现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怎么会在高度“重视”下长期失效?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概论课实效不佳?我们的思维定式是不是出了一些问题?

反思我们在思政教学上的一些做法,就像治病不敢揭示真正的伤疤一样,所谓改革大多只是在隔靴搔痒,不敢触摸真正的痛处,以至于仍有许多自欺欺人的做法在流行。

二、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已非一时,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必须对思政概论课实效不佳的现象及其本质作进一步的分析。

1.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反映了受教育对象内在需要与课程内容的脱节

思政概论课让学生能够看到的直接利益,似乎就是考试成绩通过才能毕业,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都看不到其他的收获。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教学内容如果不与学生目前或将来的各种生存利益直接挂钩,而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会议式的教育,学生内心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可以肯定,在教学目的与学生实际需求不能形成有效交叉和碰撞的情况下,无论教和学双方付出多少努力,都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一旦被教育者形成有意识的排斥,对于教育者来说,希望通过思政概论教学达到预期教育效果,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2.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反映的是上层建筑中某些方面的滞后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的某些内容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如思想意识,往往会落后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的时代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今非昔比。革命战争年代、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手段,如会议、标语等等,形式上可能是口号式的,但却与当时人们的眼前利益紧密相连,因为当时社会人们的目标一致,利益需求比较单一,会议、标语等简单的形式已经反映了人们的共同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号召力。而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连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发展也刮目相看。与之相对应,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利益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倾向。但是在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如思政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单一利益时代的水平上,还试图通过高度一致口号式的灌输来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样,思政教育内容和目标与被教育者利益需求就必然会出现不对应性,凭主观想象的根据阶级利益最高需要制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思政教育内容,必然会被认为与他们无关,是空洞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必然会失去吸引力、号召力,而长此以往,最终也必将失去生命力。 "

3.对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的麻木说明了极左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

思政概论课失效现象由来已久。对一种不良现象熟视无睹,把它当做常态的时候,就会正误颠倒,不良现象就可能会被认为是应该保护的东西。问题是为什么会如此颠倒和麻木。根源就在于认为思政概论课是“上面”定的调,没有商量的余地,是不可碰的“高压线”,即便有些想法,也怕被认为是思想落后,对现实社会不满,与上面作对等等,因此,即便是有想法的人也是噤若寒蝉。因为历史上唱颂歌的往往能够鸡犬升天,而提反对意见的往往没有好下场。这不是极左思想的影响吗?

三、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再思考

1.解放思想,开展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大讨论

解放思想我们喊了多少年,但是我们的思想真正解放了吗?我们能够真正地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反思思政概论教学的实效性吗?我们到底有没有“极左”思想的障碍?怀疑思政概论课改革这个命题的真实性,就是因为有框框的存在。实际上,真理应该是不怕讨论、不怕争辩的,并且只有通过广泛的讨论,才能使理越辩越明。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唯上”。“唯上”虽然稳妥,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因为“上面”也许会有与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坚信如果真正以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为本,最终也必将会被“上面”所肯定。因为从本质上说,“上面”领导和相关的管理者对社会有更多责任,更加希望通过教育使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再次建议开展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大讨论,不设任何禁区,包括教材、教学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可以展开讨论,并开展广泛的征文活动,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思政概论课的改革之中。相信在普通教师、普通教育工作者甚至学生中也有真知灼见。

2.开展真正的课程和教材改革

思政概论课改革不能只循着自己以前走过的路,或者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改革不应该只考虑框框。要对思政概论课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成为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从而改变只靠教师的教学辅助材料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甚至靠迎合学生感性的低层次需要才能让学生喜欢的被动教学局面。笔者设想思政概论课与思政基础课合并,思政基础专门讲理论方面的内容,思政概论转化成专门讲相关实践的课程,或者把原来思政概论内容分解到相关课程及各种活动中,或用其他形式贯穿思政概论内容等等。

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在编写适合高职生的二级教材,但是仍然感觉意犹未尽。是不是能更加放开一点,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完全采取讲座的形式?讲座内容通盘考虑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知识结构和选题,教师根据内容申报选题进行研究,其成果由专门的审查机构批准。在授课上,打破班级界限,只要求学生必须听足相关内容的课时,让学生自由选取上课的老师,这样迫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迫使教师讲一些对学生走向社会确实有用的、想学的东西。实效性最终必然是对社会的有用性。试想,如果所讲授的内容被学生认为是没用的,是老师要我学,为学分而学,不是为自身内在需要而学,学生会有主动性、积极性吗?能够学得好吗?如果以社会效益为最终效益,就不会唯上是从,就会考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离开社会效益来谈思政概论教学改革,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想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从教材内容下手,想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概论教学的实效性,也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试图往天上飞。

3.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因此,最高明的教育是寓教于“无意识”中。如果哪一天,我们的思政概论课的内容可以离开课堂而遍布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可以让社会之“物”说话,或者可以被校园文化取代,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那么,我们的思政概论课的改革也就大获成功了。因此,要尝试逐步让思政概论课面向社会,走出课堂的做法。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思政概论课的目的是思想教育,其中社会实践既是目的,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特别重视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引导大学生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坚实阵地,并逐渐把对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检查评比,作为评价思政概论课成绩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4.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实效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强化调节、教学导向作用,正确的思政课教学实效评价能够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良性循环,而评价标杆的歪斜反而会使教学走向误区。

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摆脱简单课堂规范的要求,而应该以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为主,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与评价。因此,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和学生毕业后,都要通过学生,采取客观的形式对思政课实效作评价。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对思政课的评价,可以排除诸如人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又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沉淀,会更加客观,更具有参考意义。

对学生的评价,目前许多学校以学习表现、理论知识掌握和具体实践行为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政课成绩,目的是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课。这种改革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总是要通过学生的表现体现的,而同学之间最为了解,对同学的平时表现有最直接的发言权。但是如果组织不好,评价的具体项目设计不合理,就不能正确反映同学的思想政治表现,如果评价不客观,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人才是属于社会的,对思政课教学最权威的评价来自社会。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多大程度上符合了培养目标,这是对思政课教学的终极评价。因此要建立社会调查机制,通过一定机构对毕业生在社会中的成功程度、犯罪率等进行统计,真正让社会来评价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个人委托理财合同(优质15篇)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