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微时代”大学生网上诉求表达和现实行为方式研究

浅谈“微时代”大学生网上诉求表达和现实行为方式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凭借着超高用户人气推动“微时代”的到来。现行高校如何及时、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最新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畅通高校学生的诉求表达方式,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对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和舆情快速干预机制也有较大的裨益。

[论文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诉求表达 行为方式

随着互联网和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微传播”,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方式来分享成长经历,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关注社会发展现状。这个“微阵地”已经成为他们交流的大平台、网络的聚集地和精神家园,“微传播”凭借着超高的用户人气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其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微博上,你既可以作为观众,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信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更快捷、更智能且节省资费。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相比,“微时代”具有传播快捷、内容丰富、操作便捷、彰显个性等更加鲜明的特征。现行高校如何及时、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最新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畅通高校学生的诉求表达方式,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其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新动态,对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和舆情快速干预机制也有较大的裨益。

一、引起大学生网上诉求的成因和现状分析

2.大学生通过“微传播”进行诉求表达的现状。

(1)即时性与滞后性的矛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可谓包罗万象。有的是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诉求;有的是学校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或者忽视的问题;还有的是由于突发事件所引起的事项。这些诉求和问题往往都具有即时性的特点,需要学校在第一时间针对这些诉求和问题做出处理并即时予以反馈。但当反馈机制滞后甚至不予反馈时,就会挫伤学生进行诉求表达的积极性,其必然会寻求网络利用“微传播”方式进行表达,甚至有的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去表达。

(2)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学生诉求的内容是多样的,既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也有涉及学生自身的诸如人身、财产等方面的权利。有些学生考虑到自己向学校、老师反映相关的诉求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担忧。而一些高等学校在学生诉求表达机制的构建上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忽视了从学生群体这一角度出发,在诉求处理形式上表现出单一化、简单化,诉求表达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日复一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本来很小的问题也会演变成大矛盾。

(3)积极性与偏差性的矛盾。由于一些高校在引导和规范的机制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一些诉求的表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存在着对立观念,把学校放在自己的对立面,导致其诉求演变为过分地看重权利,忽视了自身的义务,最终导致权益主张过度,异化了利益诉求;有的学生过多地关注显性权力的诉求表达,如违反规章制度的处分程度、相关的学籍条例、学位授予、后勤保障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忽视了从更高层次的权益维护和表达的角度出发去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有的学生甚至采取过激方式进行诉求表达。从校园安全、稳定、和谐的角度出发,势必要求我们将这种偏差性有效地加以引导和规范,这也利于学生利益诉求的全面实现。

二、大学生网上诉求心态的表现形式

在“微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日益明显。他们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网上诉求,一定程度上说,“微传播”方式也是反映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可以说,内在的心理动机是促发表达行为的最原始也是最关键的驱动力量,也是其行为方式最初始的控制要素。

1.诉求心态。随着学生民主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当他们自身的某些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受损时,往往会通过“微传播”方式主动寻求群体的沟通,在群体的支持和刺激下就会产生诉求心态。如在奖惩方面:每一学年的评奖评优、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等所受到的处分等;专业学习方面: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专业选用的科学性、教学水平的高低等;班级事务方面:班费使用是否合理、班级干部工作是否到位、集体活动如何开展等;日常生活方面:学校基础设施(食、宿、学)条件的好坏、基本生活保障(餐、饮)质量的高低、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合理与否等。

2.宣泄心态。一些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学校、集体中出现的某一事件不满,带着对利益受损群体的同情等心态,将其内心的不满情绪、遭遇的挫折感受等通过“微传播”方式,非理性地在网络上进行过度炒作,甚至以煽动等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河北“李刚门事件”发生后,网上开展了以“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活动,甚至有人将“我爸是李刚”改成古龙版的武打小说;“《福布斯》十大穷光蛋排行榜”也体现了这种心态,名列第

一、

二、三名分别是“欠债大王穷又横、进城农民工哭无泪和大学毕业生舒白念” 。 "

3.质疑心态。青年大学生群体对政府、学校、集体等权威部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恰当性等带有质疑心态。一些部门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对某些事实加以掩盖或隐瞒,甚至采取欺骗等方式,这必然导致其公信力下降,由此受到的质疑度必然增大。因在“8.26”延安特大车祸现场面带微笑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深陷舆论风波,被网友“人肉”出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表。三峡大学经管学院大二学生刘艳峰,实名申请公开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杨达才对此回应称确有5块名表但均为个人合法收入购买,杨因此获称“表哥”,引发公众质疑。

4.盲从心态。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某些事件中,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加之其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欠缺,在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出“随大流”,而这恰是产生网络“多数人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一些社会敏感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有可能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言论所影响,站到负面舆论的立场,呈现出墙倒众人推、板砖大家扔的“壮观”景象。如2009年5月18日夜间,南京市江宁区将军路发生因城管打人引起的大学生群体抗议事件,学生通过QQ、论坛跟帖等方式号召大学生参加抗议,盲从的心态导致一时间围观者上千人。

三、对大学生现实行为方式影响

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诉求的心态,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和价值倾向。

1.导致思维方式的僵化。网上诉求的传播方式是多样的,甚至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信息的高度图像化、智能化使他们在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始终用“看”来解决,而放弃思考、追问事件或者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头脑中“想”的内容常常被这种“看”所排斥,出现了有事去“看”、有求也去“看”的局面。加上“微主题”和相关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和凌乱化的特点,导致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在信息和内幕出现后,他们虽然意识到曾经的所谓主流舆论和共识其实是被错误甚至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但是所形成的舆论氛围早已影响甚至决定了事件的走向。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在寻求刺激、新鲜心态的诱导下,盲目地追随,导致行为失范和价值偏离是其必然出现的结果。

2.导致现实组织关系的弱化。在当前大学生的网上诉求中,呈现出张扬人的个性、能力、技能和创造力等特点。较多的大学生不再去考虑现实组织的存在,不再把相应的诉求主动与组织交流,而是投身于网络组织中,使得组织结构日益网络化与扁平化,组织规模也向着越来越小型发展。网络的虚拟化交流似乎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局限,很容易做出不合理或者不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判断。

3.导致生活方式的虚拟化。利用“微方式”进行的网上诉求表达,虽然方便、快捷,却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与即兴表达。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虚拟化,由于符号化的语言遮隐了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导致真实的自我很难被还原,直接阻碍青年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如对亲人、朋友、同学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冷漠;对生命价值把握和认同上的淡漠;自伤、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虚拟的世界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虚拟的世界中。

4.导致人际关系的距离化。大学生通过“微传播”方式进行的诉求表达,虽然降低了交往成本,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却失去了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许多丰富内容,诸如眼神的交流、面容的表现、语调的高低、手势的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他们无法体验到现实中情感交流所带来的喜悦,在一定的程度上,与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丧失,人是富有情感的因素也会被忽视,导致他们自我封闭性加剧,走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直接引起人际关系的距离化。

四、对策研究

1.搭建沟通平台,畅通表达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将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主动进入“微阵地”并积极经营,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相关诉求并加以解决,如建立开通微信群,利用“微博”平台等。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与“微阵地”对接,逐步渗透融合;同时不断吸纳学生用户,依照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网络构架,对“微阵地”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和引导,潜移默化地产生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建立情感交流沟通机制。在利用“微阵地”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言传身教,引导他们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消除他们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心理健康防护网”,利用新时代的各种信息和通讯手段,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并把握住脉搏,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最新、全面、符合时代潮流的心理健康信息。在此基础上及时消除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消极信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心理素质和网络伦理修养;正确疏导他们的各种情绪诉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使他们学习进步,生活舒畅,精神愉快。

4.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定期接待学生来访、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深入基层、召开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青年大学生的诉求,认真梳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解决,不断完善信息的发布渠道,定期公开相关信息。

热点推荐

上一篇:简析高职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学生会就业部工作计划(热门13篇) 格林童话读后感500到800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