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当作家遇上了“微时代”

当作家遇上了“微时代”

小编:zhuangxinyu

摘 要:有人预言,微写作正在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学样式。鉴于传统作家的影响力日渐衰微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作家还要不要坚持传统方式的写作,还要不要积极应对这个“微时代”,与其共进退?透过莫言与博客及微博的亲密接触,会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与发现。

关键词:传统作家;博客;微博;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78-03

微博、微信、微小说,带动了微写作。在网上,“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故事”“微影评”……名目繁多的各种文体会跳出一大串,甚至有人预言,微写作正在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学样式。那么,在这个“微时代”里,我们的传统作家还要不要坚持传统方式的写作,要不要积极应对这个“微时代”,与时俱进呢?下面,通过对著名作家莫言的博客及微博的影响力的分析,来对此做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

一、莫言作品的网络影响力

2012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由于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此消息一经传出,众多中国网友自然是欢喜雀跃、奔走相告,一时间,莫言获奖的消息变得尽人皆知,举国同庆。其实,在诺贝尔委员会未宣布之前,莫言获奖的网络传言就已经甚嚣尘上。从2012年8月份开始,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公布的赔率表上,莫言就一直排在第一位,日本的村上春树紧随其后。最近几年,由于赌博网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预测上一直做得不错,比如2006年的帕慕克、2009年的赫塔・米勒、2011年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都曾在开奖前以高赔率上榜,所以莫言也就早早地成为有诺贝尔情结的国人们关注的目标。可以说,莫言的网络知名度在获奖前后的几个月里达到了一个极盛时期。

与网络上莫言获奖消息的沸沸扬扬相比,莫言的作品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却并不太好。在莫言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晚,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就此做了一项调查,名为“你读过莫言的任何作品吗?”截至晚12点,共有5 716人次参与调查,其中41%人次表示读过莫言的作品。也就是说,有59%的人没有读过其作品。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归结为翻译以及传播因素等方面的原因。那么莫言的作品在中国读者这里影响力如何呢?

作家苏童在得悉莫言获奖时说:“他的书完全可以跟这些大师平起平坐,莫言的书一直偏向农村题材,可能青年读者没有那么多,但是他的作品一直在专业读者中非常有口碑。”[1]如苏童所言,莫言在专业读者中的确是很有口碑,但在青年读者那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远远比不过郭敬明和韩寒这些“80后”作家,特别是在网友那里。例如我们在新浪评论留言里就可以看到不少网友在问“莫言是谁?”即使知道莫言其人的网友,也大都是通过莫言获奖前持续半个多月的网络大战而得知的。读过其书的人就更少了。据调查显示,莫言知名度较高的作品都是其早期作品,如后来由张艺谋改编的《红高粱》。

在莫言获奖后的几个月里,在中国不少大书店里,莫言的作品已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书市也掀起一股购书潮。淘宝网店一家店主表示,之前一年都卖不了几本,这几天却大有卖疯了的趋势。“这两天卖了两百多本,我们已经紧急补货了,但是还是供不应求,很多读者一买就是三四本。”[2]虽然图书价格由以前的16元涨至22.5元,但似乎仍挡不住读者的购书热情。由于读者持续高涨的购书热情,很快全国各地的书店开始出现数日持续断货的现象,包括当当网、京东商城在内的实体图书在线销售电商也是如此。在莫言“实体图书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同时,莫言作品的电子版本点击量也呈现出异常火爆的态势。关于莫言专题的电子书籍,如《蛙》《生死疲劳》,24小时内的单日点击量已超过100万次,点击率增加10倍以上。17K小说网上莫言单本作品的阅读量最高达到了百万次。

看来,众多网友对于莫言及其作品的兴趣还是通过网络等媒体对其获奖前后的宣传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对其创作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这也就是说,莫言的网络知名度并不是建立在他作品的自身实力与影响力之上的。莫言获奖之后其作品一度在书店脱销,其实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消费现象。这种消费欲望往往集中在最前期一段时间内,错过了这段时间,当市场充斥大量产品时,人们的消费欲望就减弱了。当消息刚出来的时候,人们都想看看莫言的著作究竟如何,也想先睹为快,但当第一波的消费过后,当市场很快有大量的再印图书出现时,而此时人们的购买欲望却会下降。自2013年后,随着莫言热的逐渐褪去,莫言作品的销售热也在逐渐褪去。从莫言作品摆在书店书架上少人问津到畅销,又从短期畅销到降价出售,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纸质文学作品销路的不景气。

从一定意义上讲,鉴于传统文学一直不被看好的市场前景,中国读者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许会像莫言所说的那样:“再过十年二十年,传统的纸媒阅读肯定会缩成小小的角落,但不会完全消失……但是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样,像托尔斯泰那个年代一样,因一本小说而全国轰动、万众捧读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将来也不会再有‘洛阳纸贵’了。”[3]

二、莫言博客及微博的网络影响力

2009年12月21日,作家莫言的博客开通,在连续贴了几篇关于新作《蛙》的访谈实录后,时隔一周作家抛出第一篇出自其本人之手的博文――《第一篇博文》,在这里,莫言讲述了自己开博的由来,说自己有一天为了一本名叫《蛙》的新书去新浪接受采访,新浪里的一个小伙子说要给自己开通博客及微博,声称:“有人电话,说你也开博了啊。那人告诉我,要开,就要写,否则,人家要骂的。我这才明白,上了新浪那个小家伙的当了。博客,基本上是条船。上去容易,下来,就要挨骂。”[4]此后莫言也只写了十七篇博文,截至莫言获奖前的当晚,其博客最后一篇博文是《打油诗篇》,发表时间是2011年5月6日。也就是说在此之后的一年零五个月里,莫言未写一篇。作为老一辈传统型作家,莫言看来对博客写作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作家莫言不仅开博时间不长,博文也屈指可数。另外,在原本不多的博文中,莫言的博文和其文学创作基本没什么关联,与老本行小说有关者更是寥寥无几。在博客上莫言还一度变身成为书法家,秀其一幅幅“老莫左书”的书法作品,如硬笔行书,毛笔行草等。除了莫言想在笔耕之余置换一下心情外,也许还有长久地被网络读者的忽略,想通过另辟蹊径来宣传自己的作品、唤起更多网友关注的缘故。那么,效果如何呢?莫言后来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尴尬处境:“当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好像博客已经过时了,当我学会了发微博的时候好像年轻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发微信了。我想微信我会拒绝去学它了,因为当我学会了人家又变花样了。”[5]

其实,在莫言开始尝试博客的2009年,由于“新浪微博”的推出,中国已开始进入到“微博”时代。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加入到微博阵营,到2011年9月,微博两周年的时候,以作家实名认证的方式注册微博的数量已经超过1 000位。莫言的第一篇新浪微博开始于2012年8月16日,算是抓住了微博的一点小尾巴,赶了趟末班车。莫言曾讲述过自己的微博经历:“去年我被人‘绑架’、开了个微博。开张几天就有数百万粉丝,最初让我有点沾沾自喜。有人告诉我,那些都是‘僵尸粉’’,真正关注你的人还是那百把个人。”[6]与郭敬明、安妮宝贝、张悦然、棉棉、李承鹏等之类当红潮人相比,传统作家的微博内容则略显平淡。传统作家不太善于及时抓住自己的人气,不会或不愿与粉丝互动,自然不会让粉丝玩得不亦乐乎,而相对而言,“青年作家他们更擅长使用新媒体,更愿意表达自我,禁忌少一些。而且他们也更娱乐化、偶像化,更适合当下的微博语境,也更对微博的主流用户‘80后’‘90后’的胃口。”[7]

如果比较微博粉丝数量的话,传统作家的微博远远被落在后面。截至2012年10月21日,郭敬明的粉丝是1 570万、安妮宝贝738万、六六335万,而王蒙却只有30万、贾平凹24万、莫言111万。而在莫言未受诺奖关注的时候,博客也只有20万。即使是莫言获奖的传言甚嚣尘上的八月和九月,莫言微博的关注度也不高。而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网友热议后,在短短1个多小时内,莫言的粉丝增长了两万多,平均每分钟增长两百多粉丝。由于莫言的新浪微博已有月余没有更新,其在8月27日发布的一条微博也被网友们纷纷转发,该微博的留言也从下午的几百条涨到4 000多条。截至2012年10月21日晚八点,莫言的微博粉丝达到了111万。

对于微博曾经的高点击率,莫言却并不乐观,“我自己写的微博,开了一年多写了几百条,现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6]在莫言看来,微博在快速写作的同时也会快速地被遗忘。

三、作家对“微时代”的应对策略

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45.4%的人因为“方便随时随地阅读”而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26.9%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方便信息检索”。这两者均显示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其次,31.1%的国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26.0%的人因为“收费少甚至不付费”而选择数字阅读。以手机“微博或博客”为主要阅读内容的手机使用群体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的比例已超过两成。“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看来,微阅读已经变成大势所趋,那么,在这个“微时代”里我们还需要长阅读吗?“读书是一件寂寞孤独的事,但也是乐事。今天目不暇接的社会生活,让静静地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在一切都变‘微’的时代,大概还有一部分傻文人,在坚守自己的读书和写作的阵地,写出的长篇作品可能读者甚为有限,使我们写作这一行变得非常的悲壮。”[8]作家叶广芩对此有一种难掩的悲观。

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把“微阅读”视为洪水猛兽,传统作家也不必一味跟风或否定自己。文艺评论家李敬泽说得好:“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但我想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之下,世界是永远存在的,它并没有变成一个微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掌握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如果我们要对世界形成一个比较深入的、尽可能可靠的认知,我们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点点的努力。就阅读来讲,我们也可能就要比‘微阅读’更长一些的阅读,这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理由。”[8]

即使如此,面对这个“微时代”,传统作家困守围城,不积极应对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传统作家创作上的小说大多篇幅较长,动辄几十万字,而微博小说由于对篇幅有严格控制,140字里要简要讲述一个故事,或轻松抖落一个个包袱,读起来明快、轻松。评论家王干就曾这样感叹微博在文字上的魅力:“140个字,也就是两条短信的篇幅,在限制中创作,逼迫写手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力。”[9]像我们大家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尽管中国古代的微写作体裁不同,但短小精悍、语言精粹、思想内涵深刻却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而当今的微博体、语录体、段子体,其本质与中国古代的微写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凝练的语言来写作。越精炼,就越有魅力,也就越容易传播。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言,都有这种特点。”没有了千言万语的“灌水”,而是惜字如金的文学作品自然更能赢得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人的持久热情和持续关注。

另外,莫言诺贝尔获奖前后沸沸扬扬的微博互动,是否能让我们认识到汉语写作的种种新的可能?比如在微博当中,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互动中均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沟通与交流。对于那些希望在写作上更进一步的一些年轻人来说,还是特别希望通过博客或微博等平台,关注成功的前辈,与前辈进行沟通交流来获得其指导和帮助。我们可以看到,像很多知名作家的博客和微博,例如莫言、余华、苏童等,他们的粉丝数量高达几十万,虽然不能与网络当红作家的粉丝数量相比,但他们的影响力与传统报纸杂志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在创作中已经积累不少经验教训的前辈们发布在博客和微博上的创作心得,以及回复里对于热心粉丝在创作上的建议或意见,对于在创作初期摸索中前进的年轻人都会起着不小的作用。 其实,传统作家通过博客或微博等网络交流形式与其读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稳定现有的读者群,有助于培育潜在的读者群,而且还有助于作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克服自己的先存之见与固有理解。作家由于可以借助网络与读者进行“零距离”对话,读者便可以成为一种直接力量直接参与到创作进程,与作家同行。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着对话和批评,作家自然也就可以听到丰富的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声音和意见,虽然会有许多芜杂的声音混合在一起,也许还会制造出不少喧嚣和浑浊,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但众声嘈杂,也会促使作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克服自己的先存之见与固有理解,而包容、开放才是写作走向佳境的最好状态。

四、结语

也许就如莫言所说的那样,“我想像微博也好,微信也好,它们对文学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一时也说不好,我觉得是很难说的。但毫无疑问,在中国或者在世界上非常流行的文体,肯定会对我们的文学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微时代”的大趋势下,我们的传统作家还是要积极应对,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状态,从而走向更包容、更开放的创作之路。

参考文献:

[1]仲敏.莫言得奖是中国文坛最大的一件事![N].南京晨报,2012-10-12.

[2]1小时引爆300万条微博[N].新商报,2012-10-12.

[3]祝伟康,尹亚丽.高粱红了!文学热了[N].聊城日报,2012-

10-22.

[4]莫言.第一篇博文[EB/OL].(2009-12-21)[2015-04-22].http:

//blog.sina.com.cn/s/blog_63acd9f50100gL5m.html.

[5]陈苑.莫言尝试写作儿童小说 坦言是多年的一个梦想[EB/OL].(2013-09-02)[2015-04-22].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902/c87423-22769365.html.

[6]孙丽萍.微博时代的文学与阅读[N].中国文化报,2012-09-

07.

[7]刘莎莎.微博给文学生态带来哪些变化[N].深圳特区报,2011-09-08.

[8]刘阳.“微时代”,我们怎么阅读[N].人民日报,2013-05-02.

[9]吴越.微博小说:不要“灌水”要“蒸馏”[N].文汇报,2010-

05-28.

热点推荐

上一篇:社会资本及其测量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节约用水的演讲稿五分钟(汇总13篇) 2023年购房合同电子版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