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浅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进与普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渠道,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和方法,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10月,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历史战略命题。报告中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陈岸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梁涌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民群众易于了解掌握,并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的过程。

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只有被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所理解、所掌握,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这个理论,才能努力践行,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容和现实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和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其核心要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3.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生是特殊的文化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继承、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观代表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追求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活动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大学生是亿万群众中重要的力量,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否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是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关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

<>

二、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但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但国际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却依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减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没有减弱,而是采取了如人权斗争、宗教和文化渗透等更加隐秘的方式来侵袭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正像我国的一位学者曾指出的那样:“说到底美国从来就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本的国家,而且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非但没有削弱意识形态,反而强化了其中某些信条。”这句话道出了美国反华的本质。只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美国就会把它看作冲击和威胁,与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结束。 "

2.大量西方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社会思潮通过社会时尚、社会比较、社会经验、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等方式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行为,消解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淡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了大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3.西方国家通过宗教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渗透。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各种宗教文化迅速发展扩散。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宗教传播的影响力,极力向我国特别是大学生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这固然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各国宗教的知识与信息,但是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失衡、政治意识淡化、政治观念模糊等现象,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等不良后果。

4.中国社会转型及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良风气,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接受了更多更新更广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信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的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和积极的。但是也要客观认识到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攀比之风、腐败现象和道德滑坡等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价值观走向,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利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建设。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教学策略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具体的教育对象、当下的社会生活相脱离,更多地关注通过规范个体行为达到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政治理想等社会价值的统一和实现,即过多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这是其有效性和实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作为工具手段,而应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因此,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只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对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束缚,而是这些理论和方针政策自身就蕴涵着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是与学生的现实发展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等现实问题具体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要通过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这种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世情、国情都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了依靠灌输这一方式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并创造性地、能动性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因此,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且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能够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多多探索诸如互动、启发、实践等新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参与,达到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理论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共通、共享的结果。这样不仅能提高理论自身的魅力,而且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社会功能,以“社会本位论”作为其根本目的。随着人的主体性观念的发展,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已经进一步明确,就是在传递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尊重个人合理正当的利益,逐步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传递理论本身的价值,又要满足大学生的正确诉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小学(优秀16篇) 最新落叶的唯美散文诗 落叶抒情散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