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西方福利国家面面观

西方福利国家面面观

小编:

一.成因:阶级对抗的缓冲器

所谓“福利国家”,作为一种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二战后以推行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为基本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是“福利国家制度”。不过,通常泛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趋于激化、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人教版教材在“学思之窗”引用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她认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详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详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引文中的“安详网”很显然是指福利国家制度,“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这说明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实施,更多地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很显然这是福利国家实施的主要原因和实质。

二.天堂:“从摇篮到坟墓”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不下60种,有近40种社会保险,全国有99%的人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政府福利。

北欧国家(主要指瑞典、丹麦、芬兰等)成为“贝弗里奇模式”的典范,以“三高”(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而闻名世界。尤其是瑞典和芬兰都是北欧福利国家的典范代表,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天堂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可累计享受450天补贴产假,且每个1至16岁儿童每月领取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津贴;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免交学费,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午餐;高中生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助学金,大学生每月可获得助学金与低息贷款;看病住院只需付挂号费和少量的医疗费用,一个年度内累计3000克朗就封顶;失业者从失业的第6天起从国家领取其基本工资80%的失业救济金;全国所有人无论有没有工作过,都可以在年满65岁领取到最低限额的养老金。

英国:生孩子从入院到出院不用花一英镑,伙食费都由政府买单;出院时,政府还买好婴儿车;实行义务教育,政府教育基金资助大部分学生(初、中等)接受免费教育。公立学校普遍设有食堂。高等教育中90%的大学生可获得政府津贴;英国人可享受免费医疗(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除外);病人只付处方费(产妇、儿童、退休者、战争或因公伤残等除外);失业者每周收入为62英镑即纳入保险范围。需有3天等待期,领取期限最多为52周;一年后继续失业的,将自动转为社会救济金;对低收入家庭,政府发放住房津贴;对第一次购房低收入家庭,政府给予额外津贴和其他优惠条件。

美国:妇女、幼儿福利保障涉及对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AFDC)、家庭补助计划(FAP)、儿童营养补助、儿童服务等项目;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学生只负担小部分;专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救助(Medicaid)系统,为买不起医保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优质的医保,所有费用由政府支付;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长度取决于工作年限。一般来说,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是工资的一半左右;职工退休年龄不分男女都是65岁。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在工作期间缴满十年养老保险费的退休后可按期领取

三.困惑:希腊债务危机是因为高福利造成的吗?

希腊债务危机是如何出现的?首先,根本原因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欧元区国家中相对较低,经济主要靠旅游业支撑。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出游人数大幅减少,对希腊造成很大冲击。其次,直接原因是政府过度举债,以及欧洲式的高福利模式所带来的私人部门负担过重。而政府过度举债,首当其冲,主要是希腊为进入欧元区,重金礼聘高盛“债务造假”造成的。

1.撒切尔夫人改革

经济方面,接受从美国开始流行的弗里德曼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货币主义学说,强调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规模实施私有化。

养老金方面,继续推行国家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附加养老金制度,强制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强调基本养老金只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费用。

社会救济方面,用收入补贴制取代补充津贴制,规定新的收入补贴发放仅限于有子女丧失工作能力的家庭,而不是所有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家庭。

住房方面,推行公房私有化,政府在经济上给买房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价出售、提供优惠贷款、资助房屋修缮等。

国民保健制度方面,鼓励私人医生开业和私立医院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增加人们选择余地。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主张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强调个人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基本平衡。

撒切尔政府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英国经济逐渐走出“滞涨”状态。

2.施罗德改革

2002年10月,施罗德蝉联德国总理。当时德国经济增长率为-0.4%,仅高于葡萄牙(-0.9%),在欧盟内排名倒数第二。施罗德意识到所谓“德国病”的病根就是福利开支过大,他冒着巨大的反对与批评之声,厉行改革。

施罗德以自己的政治生涯被终结为代价,推进了改革。作为一位不惜牺牲自己利益为德国的未来着想的政治家,施罗德的勇气和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14年上映的中国电影片名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装修公司工程部年度计划(6篇) 最新四年级语文趣味活动方案(五篇) 最新西安落户申请书(实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