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体概念的思考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体概念的思考

小编:

摘要: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漫长的历史,其真正确立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之中。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面简称《手稿》)中所提出的主体概念不是对近代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延续,而是与其有着本质区别。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

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主要囿于从实体性哲学到主体哲学的范围之内。但如此理解,仍旧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于了近代西方哲学体系范围之内,也就无法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本质区别。所以,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区别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表述的主体概念。

一、西方哲学主体概念的历史

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概念如何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因而,我们首先需简要地回顾西方哲学史上的主体概念。

西方的主体概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世间万物只有与人有了联系之后才有其意义。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向主体性向度的迈进。苏格拉底在普氏基础上革新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使之前主要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当然,在普氏、苏氏那里主体概念还处于初步的萌芽阶段。

主体思想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毫无立足之地,但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神学的天窗,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这就为主体思想在在近代西方的重新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近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的沃土上深深扎下根来。然后到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康德那里被其称之为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以及之后在德国古典哲学里真正形成和成熟。

二、近代西方哲学主体概念的内涵

首个使用“主体”范畴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主体”并非专属于人的范畴,任何一个实体,如一块石头,一只狗,一棵树皆可成为主体,因而与他所说的“实体”范畴差不多。真正将两者区分开的是近代的笛卡尔,他提出作为精神实体的自我和作为物质实体的物体两个概念。因而,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其自我意识的认识主体哲学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概念的基本内涵,但也造成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

之后的康德认识到笛卡尔哲学的困境源于“自我意识”封闭的主观随意性造成了客体的理性与自我意识的无法统一,对这一难题的探索也就在之后促成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认为笛卡尔提出的是一种“经验意识”,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于是,他用不关乎经验,而是先天的“先验意识”代替“经验意识”。

黑格尔对之前的康德哲学进行批判,认为康德的“先验意识”没有和具体的经验材料结合起来之前只是一种抽象理性,仍旧无法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此,黑格尔提出了“实体主体论”,认为作为主客体两者统一的基础不是主观的意识,亦非被动的客体,而是兼具能动性和客观性两种性质的存在――“绝对精神”。在黑氏这里主客体分别扬弃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的客观性,最终趋于统一。可以说黑氏的哲学已达到了理论哲学的极点。

三、马克思《手稿》中所表述的主体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之比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西方哲学是传统的主体及主体概念不断被解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站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来展开对其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非是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大约有8处使用了“主体”、或“主体的”字样,通过对马克思在这些地方的主体概念的使用就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区别。

第一,在《手稿》第53页中马克思提到,劳动者只有作为工人才可以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可能是工人。这里马克思主体概念包含了人的自然存在的根本性,区别于近代哲学专指人的精神及意识能力的主体概念。马克思将劳动者自身的身份和主体的生存本质联系在一起,说明作为肉体的主体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而是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者。

第二,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那种把自我意识理解成绝对的主体的思想。在黑格尔那里,正像本质、对象都表现为思想本质一样,主体也自始至终是意识或自我意识,更正确地说,对象就只表现为抽象的意识,而人也仅仅表现成自我意识。在《手稿》第97页,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中: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发现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个以主体人作为前提的现实历史。

第三,马克思在《手稿》第113―114页中这样写道:这一过程必须要有一个承担者;但主体仅作为结果出现;因而,即知道自己是绝对的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绝对精神,即知道自己并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了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以及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和象征。因此,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就被彻底地相互颠倒了过来:这也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笼罩在客体之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是同时又将外化收回自身的主体,和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也就是在自身的内部那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十分坚决地反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视作现实的主体,却将现实的人与自然界作为谓语置于绝对精神中永不停息的圆圈之内,而是要把现实的人和自然界当作主体,当作一切思维的前提。

第四,在《手稿》第73页,马克思这样表述:私有财产的主体的本质,作为自为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由此可见,马克思将人的历史活动――劳动,称之为主体,这在近代西方哲学以来都是从未有过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概念和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了。

综上,通过对《手稿》中最为明显的、清晰的马克思对于主体概念表述的分析,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从跟不上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其主体概念绝不是指人的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这正是他所要批判的;而是指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人,现实的人,现实的自然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之所在。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草地资源管理制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报告提纲(汇总18篇) 最新《雨霖铃》教案逐字稿(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