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哲学是在何种存在论基础上来谈论主体概念

马克思哲学是在何种存在论基础上来谈论主体概念

小编:

摘要:近年来,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马克思哲学是在一种存在论的基础之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与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马克思具体是在何种存在论的基础之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讨论还较少,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相关著作,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在一种生存论的存在论的基础之上谈论主体概念的。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主体;存在论

近年来,马克思哲学是在一种存在论的基础之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观点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张汝伦认为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主体概念从认识论的范畴到存在论范畴的过渡,真正完成了对传统主体概念的扬弃以及颠覆。吴晓明认为由于对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存在论“视域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分析导致了其还处在不明的状态之中,才导致了对马克思哲学之主体性的解释还囿于近代西方哲学的范围之内,而其那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变革性的思想还没有被认同。此外,还有王良铭等也在其文章中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一种存在论基础上的认识已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我们还要追问马克思哲学是在何种存在论基础上来谈论主体概念的?在探讨该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存在论,存在论在西方哲学中主要分为哪几种?

存在论是一门研究“作为是的是”,或者说“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存在论的主要工作就是实现对“真正的存在”之形式标准的规定,而后通过由此梳理事物来确定出什么是根本的,并且最当得上“存在”(是),而又有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从词源追溯,希腊文中的being(ov)可以翻译成“是”和“存在”两个意思;由于“存在”代表了最为普遍的范畴,“是”又被认定为语言-逻辑学当中最为根本的要素,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论被称为“第一哲学”。

存在论的研究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那种存在何以可能?海德格尔认为这是存在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他将存在者称之为“此在”①。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就将存在的方式问题转变为了此在的存在方式问题,那么在之后的哲学研究中,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逐渐形成了存在论之不同向路。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一般有两种路向来阐释存在论。一种是知识论的存在论;一种是生存论的存在论。前者几乎涵盖了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整个西方哲学史。而后者则可以说是对前者的一种变革,正是通过这种变革完成了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那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对此,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概念或定义来区分,因为一旦那样做我们就又不自觉地陷入知识论的路向中了。

然作为对知识论的存在论的超越的生存论的存在论是不是就是要否定概念、逻辑和反思的原则?当然不是,因为概念的、反思的、逻辑的方式被普遍看作是理性的,因此生存论路向的那些先驱们总是采用一种非理性的方式。但生存论之路向并不是试图去取消或者说去对立于上述的原则,而是要求能够深入到更为原始的根基之中,去揭示使得知识论路向与其内部的对立能够成立和开展的发源地。

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在知识论不断取得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揭示着其自身固有的界限和障碍,这一问题根植于近代知识论的存在论基础之中。纵观哲学的发展过程,从笛卡尔不得不求助于“神助说”来克服二元论开始,一直到唯理论以及经验论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可以说整个近代西方哲学都无法真正改变这种境况。黑格尔也许是对该问题给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哲学家,但是他也只是在“思想当然能够把握作为事物之自身的思想”这一主题之上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但是我们知道其本身就被看成是虚假的。之后的胡塞尔在此基础上再次重申并明确了问题和困境的所在,那就是内在其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内在之所以能够被认识是可以理解的,就如超越如何能被认识是不可理解的一样。②

因而可以这么说,在知识论的存在论的范围内根本无法解决近代西方哲学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得不跳出这个范围。而马克思哲学历史性地开启了这样一个全新的境域。

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实现了他对于感性、人以及自然界之重新考察,并且深入地指出了这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感性就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之对象性关系,感性主体――人就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但这种对象性关系不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方式,而是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内在统一,也就是说人必须要以自然界作为对象从而来表现并且确证自己之存在,如果失去了自然界的这个对象,那么人就会成为非对象性之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就是非存在物③,人也就变为了“无”。从《手稿》中我们看到,人正是通过自身以外的自然界和自身以外的对象实现对自己生命的确证的。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只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自为存在着的存在物,也就是类存在物”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论述的“对象性关系”不正是在提示着那种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的那种原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吗?可以这么说马克思在《手稿》的写作中已经迈出了超越知识论的存在论的坚实的步伐,使存在论的研究走上了生存论路向的道路。

马克思在之后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就说到:“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但问题却是在于改变世界。”⑤其意义在于(当然也不止于此)决定性地超出了知识论之路向,也就是说决定性地超出被概念、逻辑以及反思所支配并统治着的整个世界。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曾谈到形而上学所建立起来的诸多对立,如“认识的任务”或者“理论的任务”,以及“解释世界”都是一种由于囿于知识论路向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哲学上的错误。因此,马克思对上述内容的批判重心就是要揭开知识论的伪装,使整个问题都重新域归于存在论基础之上去;同时在黑格尔哲学当中,深刻地、彻底地揭示出全部形而上学之根本性的对立和限度,进而实现全面地改造和重铸其自身。在完成这种改造和重铸后的崭新的路向也就是存在论的路向了,这就意味着并要求着我们要深入到那个为马克思所开启的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之中去思考并研究哲学问题。

马克思就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颠覆了整个自柏拉图以来的知识论路向,历史性地开启了生存论的路向。所以任何还囿于知识论路向的范围之内的对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理解都是会产生误解的,也是难以理解的。要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主体概念,我们必须要站在马克思所开启的那个全新的境域――生存论的存在论的路向上。

热点推荐

上一篇: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