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生活文化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社会生活文化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小编:

Abstract: The main destination of postmodern management is dissolving, destroying and critisizing modern management especially scientist management. It opposes hegemony of dogmatism and positive technological methods in research of management. Comparing with the rigi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culture, such as that controlled by center, collective rationality, commoness prior, rank conception, turning complexity into simpleness, etc., postmodern culture shows mor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ility, such as margin culture, individual choice, emphasising characteristics, multi-culture, complexity, etc. Through criticising modern culture, postmodern culture affects management change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integrity, culture consumption affecting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ideas of organism and adaptability, a person' s internality, individualised consumption, uncertain environment, cultural diversity, breaking through borders, netting structure and feminist culture, and makes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more flexible.

Key words: postmodern culture; management; management change; flexible management

摘要:后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尤其是科学主义管理思想,反叛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相对于现代性文化的刚性特点,如中心控制、集体理性、强调共性、等级观念、化繁为简等等;后现代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柔性的特点,如边缘文化、个人选择、重视个性、多元文化、复杂性等等。从冲破现代主义文化出发,后现代文化在整体组织观、文化消费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机体和适应性的观念、人的内在性、个性消费、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文化多元性、打破中心的边缘化、组织结构网络化、以及女性主义文化等多方面直接影响了管理的变革,使当代管理更具柔性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管理变革;柔性管理

牛顿——笛卡尔范式紧紧地抓住了西方人的思想达几个世纪之久,而且在上个世纪它几乎控制了全人类的思想,科学、理性和线性规律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开展实践的指南。然而,后现代哲学家促使我们重新解释我们自己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生存方式,以及我们生活的宇宙,用罗蒂的话说就是,传统的那一套认识世界的概念、范畴已经不适用了。后现代哲学家用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取代了传统的给定的世界概念。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潮,它包括哲学、语言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样性领域的混合,它要求对现实重新进行解释,并且已在学习、发展和组织等领域里产生了革命性的深刻见解。新的柔性文化正向我们扑面而来,而中心论、确定性、规律性等刚性文化已越来越不适应于变化日趋复杂的环境。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文化,其主旨是“去中心”和“多元化”,即反叛理性的独断和科学的霸权。与之相适应,后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便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尤其是科学主义管理思想,反叛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自泰勒以来的管理技术,自法约尔以来的管理制度)。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其矛头直指现代主义文化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1)反主体性。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又提出了“主体死了”和“人的终结”等宣言。其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绝对个人主义的人的概念不现实。这种宣言彰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2)反普遍性和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者重申片断、差异、边缘、独特,认为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文化以普遍性和同一性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无义的抽象的人。(3)不确定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解构的、反叛的、分化的,所谓事实和真理只是语言上的。(4)内在性。内在性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现实本身的倾向,表明后现代文化思潮不再具有超越性,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等超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人类完全是由内在关系构成的社会存在物[1] (P23),而不是由外在力量(理性)控制的个人。以企业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柔性”因素,目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这些“柔性”的东西正是新的管理道德规范和管理方式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随着教育的普及,瞬间传递的信息,文化对组织、对个人的影响空前。我国经济管理学家吕政将社会文化传统精辟地比喻为另一只无形的手[2],文化的柔性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柔性,相对于现代性文化的刚性特点,如中心控制、集体理性、强调共性、等级观念、化繁为简等等;后现代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柔性的特点,如边缘文化、个人选择、重视个性、文化多元性、复杂性等等。后现代文化直接影响了管理的变革,正是后现代文化使得当代管理更突出柔性的特点。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是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柔性管理则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21世纪将是柔性管理的时代,它的兴起正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要求。

1. 从二元论到“融为一体”的整体观

自笛卡儿、康德以来的西方思想的主流是二元论,它源自哲学上主、客观的对立,在一般人的思维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德里达认为,支配着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二元对立(主体/客体,表象/现实,言谈/写作等等),建构了一种非常有害的价值等级体系,这一等级体系不仅试图为真理提供保证,而且还排斥和贬抑那些被说成是低级的方面或立场。这种二元形而上学一方面让现实凌驾于表象之上、言谈凌驾于写作之上、男人凌驾于女人之上、理性凌驾于非理性(直觉、顿悟、本能)之上,因而另一方面也就否定了据说是低劣的一方[3] (P22)。在管理上有生产和销售的对立,管理层和员工的对立,买方与卖方的对立,等等。

后现代管理哲学则将竞争与协作整合成互补的整体,伙伴关系取代了大国之间的对抗、管理与员工之间的对立、商家与顾客的对立,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相持。这种后现代思维转向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及“和而不同”思想相契合。伙伴关系创造了相互信任,而官僚等级制则腐蚀了相互信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受这种新思维影响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对企业员工的“内部营销”和“爱抚管理”。此外,企业理论关于资本的论述,也在传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资本”,它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4] (P354),这一点也体现了后现代精神的影响。

2.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

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商贸活动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今发展得更为紧密。制造业已经开始衰退,而服务业则相应增长。这些行业包括餐饮、旅游、营销、传媒、政治舆论调查、金融、教育和研究、社区服务、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等。工厂的工人越来越少,而“文化工作者”越来越多,后者受雇于为他人制造经验或“生产”文化的工作。此外,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且人们普遍越来越相信购买可以满足需要,不论这种需要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抑或是精神上的,这一切导致了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文化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产品和工作机会的重要来源。市场竞争带有越来越浓的文化氛围,工作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重,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管理的变革。

3.从刚性到柔性:

有机体和适应性的观念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现代性的管理模式是机械的,线性的,按功能规定工作,从上自下通过命令实施控制。工人就像机器人随指令而行动,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问题,生态学和生命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机体和适应性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所接受。复杂性科学所揭示的非线性紊乱蕴含着内在的不确定性,要求更加重视管理的柔性。从上自下的命令控制迅速让位于自我管理的团队,多层级命令控制在复杂而迅速变化的市场面前会丧失机会,而让自主管理的团队灵活适应市场能把握更多的机会。机械模式的精确但简单的技能工作虽然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至关重要,但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更新换代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雇员被要求有柔性工作能力,要接受跨专业的多技能培训。如果说专业性是现代职业成功的关键,能适应更宽领域的跨专业多任务的能力就是后现代职业成功的理想。

4.从外在性到内在性:关于人的研究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19世纪是西方自然科学和经济学迅速发展的时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强调以科学作为生活方式的时代产生和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选择的组织结构模式是机械式组织结构,它较多地从经济学意义考虑问题,强调外在的理性和逻辑因素,强调运用正式程序、职权、规章等等方法来规范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的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从人际关系和复杂性的角度将组织看作是有机体结构。在管理上,它强调非理性因素、因地制宜、强调分工不宜过细,不宜过于“程式化”,要根据任务的需要加以弹性划分,设法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灵活运用管理方式,强调人员行为的自我调节和非正式的关系。例如,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柔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市场刮起了“日本旋风”,日本企业在电子电器、汽车等生产领域和传统工业部门对美国企业长期占据的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许多欧美企业产品的传统领地也不断被日本产品所蚕食。“日本旋风”使素以经济实力强大、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闻名于世的美国品尝到竞争失败的痛苦。美国的理论界和企业界对此普遍震惊,开始了对美国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反省。

继1979年出版《日本名列第一》之后,美国的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在企业中,管理者的行为可以很快地改变企业的价值观。如果有一个企业认为,存在一点腐败或虚假不值得大惊小怪,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一价值取向就会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因此,真正成功的企业或机构都有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至此,不是靠刚性的监督管理,而是靠内在的精神和优良价值观的柔性管理已初露端倪。

5.从总体性到个性:社会生活文化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在商品短缺的时代,需要的是标准化、批量式的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多数商品不再短缺,市场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当今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心理正由过去的“大家买我也买”的认同化需求,转向“大家都买我就不买”的个性化需求。当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偏好设计、采购和消费商品。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重视其实体和功能,而且对其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柔性需求文化的冲击下,只有那些努力适应新的需求变化的企业,按照用户的个性要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继续发展。而不懂得用户需求文化变化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很难适销对路,结果是难逃倒闭、破产的厄运。例如一家化妆品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不断失去市场份额,通过各种各样的顾客分析与竞争者分析表明,该公司没有适应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过去化妆品行业推销的是“希望”,即通过化妆品而增加的美丽坚定了人们实现梦想、希望与渴望的信心。而现在化妆品业有了一个新的隐喻,这就是“生物性状”。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生态本为一体,因此化妆品的购买和使用是用来充分表现地球上最美丽、最有智慧、最奇异的创造物——人类的生物性状。化妆品公司于是抓住了新的信号,化妆品的使用是要显露人的真实容貌特征而不是掩盖它们,天然的物质将会受到拥戴和赏识。

6.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复杂性研究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石油价格潮涨潮落,电子商务前景难料,资本市场忽冷忽热,政策法规变化莫测……面对眼前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是冒险急进,抑或冷眼旁观不见兔子不撒鹰,还是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真是让企业领导人头痛的大问题。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的非白即黑的刚性战略分析可能是十分危险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必须从柔性的角度来分析,首先要确定公司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层次,然后是选择战略态度,再确定战略行动组合。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的协同理论及混沌理论、化学的耗散结构理论、生命科学的有机体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促进了复杂系统观念的发展,“有序”、“复杂”、“不确定性”、“动态组织”、“柔性组织”等概念日渐深入人心。柔性方法论与机械方法论相反,将系统看成是复杂的组织,组织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和信息。谈到公司,许多人会想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公司就是一家挣钱的机器,大多数的老板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绞尽脑汁。但在多元文化、细分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得换一个比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公司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事物而非挣钱的机器,结果会如何?”工业革命的一个巨大成果就是机器的普遍采用,机器取代了人的体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与此同时,机器的神奇威力也使得人们开始用机械的模式来思考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这种机械模式的代表。把公司看成机器就意味着它是固定的、静态的,只有人改变它时,才会发生变化。把组织看作是生命有机体意味着它按自己的意愿发展。组织有自己的特性、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自主行为。它不断探索周围的环境,通过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来适应环境。因此,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存和继续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与环境系统共存。如果公司只是为了赚钱而为它所处的大环境所不容,那么公司就无法存在下去。与人造机器不同,生物体的复杂性体现在它们自我产生程序并且制定策略,亦即根据环境中的随机事件和变化来自我修正的创造性的行为方式。

任何生物组织,尤其是人类社会,它们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伴随着大量的无序性、随机事件和冲突而运行。复杂系统具有突变性和不可预测性,企业系统也是如此,因此根据简单的封闭系统作出的战略假设是不可靠的,完全依靠预先设计的战略计划来进行管理会使组织无法应对新的情况。组织领导者应当从环境可预测性观念转变到环境不稳定性的观念上来,从而不再追求制定详尽的计划,而只是确定一个战略意图,让战略执行者依据环境的情况来向战略意图逼近。

显然,基于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刚性战略已经不能装备今日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运营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过分追求精确往往容易陷入僵化境地,柔性的战略观念则使人们以一种更能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管理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从生产的管理上来说,“我们有必要恢复生产一词的完满的和多样性的含义。生产的本质含义就是导向一个存在或一种生存,它可以同时地或轮番地意为:导致、确定、引发、孕育、创造。”[5] (P158)

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已不再适应多变的复杂环境,在复杂性经济时代,不仅要为顾客提供物品,而且要丰富顾客的价值,使顾客在消费一种物品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超值感受。柔性管理的生产经营就是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放在首位,利润蕴含于顾客对物品需求和满足顾客偏好之中,只要能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转化为物品或服务,利润就是这种转化的自然结果。

7.从同一到差异:

多元化运动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20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大变化就是多元化的兴起,权威统治、标准化、同质性、固定性等现代性的特征,逐渐让位于民主管理、非标准化、异质性和流动性等后现代性特征。多元化运动对组织的管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组织内部,有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例如在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员其学历可能从中学程度直到有博士学位者,其民族可能是分别来自中国、荷兰、美国和日本,其年龄可能既有不满20岁的年轻人也有六七十岁原已退休的高级技工。劳动者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地域不再是固定的,湖北人可能被派到山西工作,日本人可能被派到中国工作,一个人可能今年在某个单位工作明年却在另一个单位工作了,还有可能他上午在一公司工作下午却成为另一家公司的员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家通过网络办公或交易也逐渐流行起来,对于那些家有孩子需要照顾的人来说,照顾家庭与干好工作不再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事了。很显然,多元化运动使得组织看待员工,从“人人相同”到“承认差异”再到“看重差异”,如何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组织最迫切的问题。

8.从强调中心到重边缘:信息技术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与控制的作用[6] (P228)。媒介形式本身就曾经改变了世界,改写了历史,而且电视、因特网正在继续改变世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工业时代的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例如印刷媒介就是视觉的延伸。它们使人专精一门、偏重视觉,使人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信息流动的缓慢造就了多层级的官僚结构,以及对环境变化反应的迟缓;个人的感知不能进入集体的意识,分离、封闭的系统无法发挥整体的效应。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在瞬间完成信息共享,无论人们相隔多远。

于是,为保证信息畅通的多层级结构不再需要,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决策。系统的边界被打破,信息网络将更多的系统联接为整体。电子时代的人们不能再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彼此之间必须密切交往。信息网络还可以使人们的工作时间弹性化,跨地域的人们能够组成虚拟团队而有效地工作。

9.从等级到网络:组织结构网络化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受总体主义、中心论、本质论等现代性观念的影响,科学管理理论在泰勒和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总经理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各部门之间除必需的业务联系外,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以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要努力推行“无边界”行动。

后现代性的思维是“流浪者的思维”[7] (P8),以持续不断的否定、摧毁为特征,这与始于笛卡儿的、以肯定和建设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哲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在企业经营作业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可能会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误区。从企业内部来看,信息扩散速度的加快,知识性员工增加,基层人员能更快地获得市场反馈信息(local knowledge),产品的更新换代加速,人们工作紧张程度的加剧,以及员工之间、生产车间之间和各行政部门之间协作关系的日益密切等,使企业管理突破了企业传统的决策模式的界限。

部门之间的“界限”被摧毁,为适应市场迅速变化而围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组成的团队工作形式正大行其道,任务完成后团队即解散,成员另行组成新的团队。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与环境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核心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由原来的“小而全”转变成了现在的合同转包形式,各经济组织成为“价值链”网络中的“片断”。企业的界限现在已很难界定,公司之间通过缔结生产战略联盟,形成了一种严密的的生产合作网络体系。

10.女性主义文化的兴起对管理变革的影响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莱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 20世纪中期以来,妇女有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的选择机会,参加工作,进入各个专业领域[8] (P241)。21世纪的领导人和组织的管理者所需要的许多特点,在传统上都被认为带有“女性”的气质。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这类女性的特征在妇女和男子的身上都有所反映。

如今由于柔性文化盛行和重视人际交往,社会更加带上了女性的色彩,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妇女肯定能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因为就管理工作而言,她们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今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带有女性特征,这是指关心爱护和着眼于未来的倾向。由于母亲的本能总是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妇女更喜欢与别人沟通和合作,不喜欢对抗,她们更乐意追求双赢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女性的社会化角色是家庭妇女的角色,女性要支持别人,照顾别人,要维系长期的家庭关系,要让家中每一个人都有成就感,并尽可能地使个人的利益与大家的利益协调起来。因此,女性偏爱那些重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组织,有女性化特点的组织非常重视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重视员工的成长,分享权力。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后现代理论的视角过度地倾向于文化主义。”[3] (P344)

由于缺乏对经济、国家以及这些领域同社会、文化、日常生活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主要的后现代理论家都未能对经济、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等问题提出恰当的分析,许多人干脆完全回避了政治经济学。但后现代话语已经渗透到了许多领域中,以后现代管理为主题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不管怎样,后现代理论毕竟对我们的生活和意识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尤其是后现代文化实际上对管理的变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后现代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管理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之,文化已成为当今组织管理的一个关键的变量,不管组织的领导者承认与否,它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性的文化是刚性的、单极的、控制的,后现代的文化是柔性的、多元的、参与的。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行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必然要重视文化,后现代文化的柔性必然要影响到管理的柔性。柔性管理更注重人的因素,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会。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 .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吕政.论另一只无形的手——社会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管理, 2001, (2).

[3] S•贝斯特, D•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 .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4] J. 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 .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 .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7]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8]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 .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读懂企业的“劝离”信号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高二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汇总18篇) 人工智能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 人工智能心得体会(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