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古籍影印出版主要问题辨析

古籍影印出版主要问题辨析

小编:

摘要:当前业界古籍影印仍存在扫描遗漏、改变底本形制、处理图片失当、提要撰写随意等问题,有必要进行修正,以期在方便阅读的同时,尽可能保存原貌。

关键词:古籍;影印;底本;版式;图片

古籍出版目前的主要形式分为“整理标点”和“原书影印”两种形式。同比“整理标点”,“原书影印”省时省力,往往更受出版社青睐。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业界影印出版(包括域外汉籍影印)呈现一定热度。影印古籍依托于底本的选择,若底本不当,就损失了大部分价值。目前古籍多分藏于各公私单位,开展影印须取得对方授权。有的出版方未获得版权方授权,通过“复制本”进行翻印出版,图文模糊,甚至出现变形。就技术层面而言,古籍影印出版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影印扫描遗漏关键白页、夹条

中华古籍尤其宋元版图书,最开始的装订形式多为蝴蝶装,后来传世所见常为线装,这主要因为藏书家拆散旧口十,进行了重新装帧。重装过程中,藏家为保护书籍,往往会在封面之后和封底之前加上一两张白纸作为衬页。出版社进行古籍影印时,有时保留(或删除)此类衬页。由于增补的衬页与书籍内容本身并无多大关联,因此删留皆可。但原书中的白页,或前后白页属于有栏格的情况,则并非简单的衬纸,因其确实已刻出了栏线,只是不知为何没有图文内容。有可能是刻书的时候,该处已缺页,刻书者为了保留信息,告知读者本处应有文字,但已不存、难以查证。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版《合璧影印中日分藏珍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文中白页情况非常多。此书原典为宋末元初刻本,计三十卷,分藏于日本斯道文库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次出版时,两者合二为一,仍缺卷十六、卷十七。影印出版过程中,编辑发现目录和内容不符:内容只缺卷十六、卷十七,但目录从卷二十开始。复查后得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将目录中有栏线无内容的白页都略过,未扫描,大约有八页,但其实这正是对应缺失的正文部分。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源于以下情况:一是刻印的时候,目录可能没有编完;一是此书在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时,目录已经缺了这部分,但是正文不缺,因此后人用带有栏线的空白页表示该处应该有目录。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版本信息和特征,如不细心,很可能就被忽视了。

影印出版除了漏扫白页之外,还有可能漏扫随书的夹签、贴纸。钞本、手校本中这种情况较常见,多是作者或校书人对书稿的修改。此外古书递经收藏,藏书家在读书的过程中或有所得随手记下夹人书中。这种签条和贴纸保留了很多信息,也应该扫描下来,或随文,或入附录,但有些影印书籍将其遗漏了。笔者整理《清代宫廷大戏丛刊初编》时发现,其中《舁平宝筏》所采用的是早年中华书局《古本戏曲丛刊九集》影印本。中华书局版《舁平宝筏》部分采用清内府本,《提纲》部分则是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清内廷抄本《舁平宝筏提纲》十册。《古本戏曲丛刊九集》采用白棉纸印刷,纸张和墨色都极其精美,基本反映出原貌,可惜漏扫了其中一个夹条。原书第八本第三出中插有一签条,上双行书“旨意七妹斗草廿四年七月十五日传旨意”“设些山子树”。乍看之下似不明何意,但结合《清代内廷演剧史考末》,就可以根据这个签条的内容,大概考证出此提纲本的撰写与出版时间。《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漏扫,不能不说是一个缺失。对于夹条以何种形式放在书中,放于书中的哪个位置,北京联合公司出版的影印书《徐苹芳北京文献整理系列》可资参考:原夹于手稿中的便笺影印之后附于文末,并在原稿夹条的位置出注说明。

二、排印改变底本形制

“四拼一”是古籍影印出版的一种形式,大型丛书经常采用,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这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页面,放入尽可能多的信息,降低成本。古籍扫描多为整张全扫的筒子页,“四拼一”需要将图片从中裁断,按照原书一页重新拼接,力求给读者展现原书的版心、黑(白)口、鱼尾、版心文字等信息,为此需要十分小心,努力复原。但某大型丛书《宋集珍本丛刊》采用了一种让古籍读者费解的做法,其《序》称,将底本“用高保真扫描器进行适当修描,将原书尺寸进行了适当缩放,制定四拼一版式,统一排版制作。在十六开页面上,以上下栏方式,包容了古书四个页面”。这种“四拼一”的方式能最大容量地显示书籍,但是改换原书形式的方式无形中损失了很多信息。比如笔者在编辑《儒藏》所收胡宏《五峰集》的过程中,底本用国家图书馆藏清三问草堂钞本五卷本,校本有两种,一为四库本(同为五卷本),一为三卷本的清抄本(也是目前唯一的三卷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原书半页10行,每行19至21字不等,无栏格,版心有书名、卷数、页数。卷首有张蛐蚝湍柯迹目录页钤盖“汪士钟藏”“璜川吴氏收藏图书”等藏书印记。《宋集珍本丛刊》第四十三册就收入影印了这个本子。但影印本与原本相比,去掉了原书的版心和藏书印,另外添加统一的板框,另外还有一些字画走形。

又如某出版社《钦定篆文六经四书》(篆楷对照版),编者的出发点很好,影印《钦定篆文六经》,并用楷书释读,可以让读者学习认识小篆。但首先该书没有选择最优底本,即哈佛大学藏清内府刻本,具体采用的是哪种版本,序言语焉不详,只说“民问比较常见的是:1883年,上海同文书局仿原版影印本;192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仿原版影印本。两种版本均为每页12行,每行18字”。就本书行款格式看来,应该用的就是这两个翻印本其中之一。且出版方在影印过程中,对于底本有些修改,又在原篆书板框之下,用原文版式,以楷书对写,使用简体,错误多,失去了认识小篆的意义。

古籍排印值得参考的是《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善本丛刊》。该丛刊虽也为“四拼一”形式,但都是裁截原图原样拼接,力求恢复古籍完整单叶的原貌。此外,为了满足研究者需要,其中的《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礼记正义》《周易正义》等都是影印了两种本子,置于页面的上下,方便对比阅读。

三、处理图片改变长宽比

影印丛书部头大,为了赶工,大多数排版公司会预先设立图像尺寸,然后贴入图片,自动匹配,这样就无法保留原图像的长宽比。且扫描人员多非专业人士,扫描过程比较随意,图片的正斜偏差各不相同,排版公司为了省力,直接设定板框去套图片,致使图片走形。《中华善本再造》出现过类似问题。其影印宋元递修本《后汉书(志补注)》(国家图书馆9333),字体修长秀丽,颇具“建本”风格,但其另一影印的宋元递修本《后汉书》(国家图书馆6729),同一页却是浙江官板风格。同为补配同一版面,却呈现不同的风格,这主要因为两种本子影印时预先设立的图像尺寸不同,所以同样的页面放进去,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四、提要撰写随意

古籍影印虽不比古籍整理,需要θ书进行细致的校勘标点,撰写校点说明,但是解题同样不可缺少。专业的主编,在细择版本的同时,还会撰写详细的解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目前有些影印丛书“提要”粗略,或者索性省去,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北京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系列,每一种的文前和文后,都有编者乔秀岩精到详赡的论述。影印不能仅仅视为对于原有珍贵古籍的复制,而应当视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古籍影印早期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般性阅读,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影印更主要为了保存版本资料,这样“不失真”就成为了影印的首要目的。以上问题,出版方如果在今后的影印出版中适当注意,尽量避免,善莫大焉。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设计师眼中的“好”编辑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幼儿园小班爱耳日活动小结 幼儿园小班活动总结(优质8篇) 2023年教师收受礼品礼金心得(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