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小编:

" 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的中长期规划(包含五年计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指令性、半指令性向指导性、参考性转变。由于规划性质的质变,规划编制的内容与形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总的看,规划编制的难度加大了。这里,就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作些分析,以便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有所益处。

规划什么——关于规划的指标体系

由以上两个中长期规划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列入规划的指标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指标过多,面面俱到,很难看到规划的主线、重点。②指标过细,把一些属于中观层次的指标列入到宏观层次。③指标过空,有些指标的含义比较抽象,八五与九五没什么区别。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确定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中心指标——最低社会保障水平

最低社会保障体系包含:最低养老保险,最低失业保险,最低医疗保险,最低住房保证。可以将以上四项合并起来开征最低社会保障税(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全社会实现每人一个终身社会保障号码(也可与身份证号码统一,若如此,则出生就要登记号码)。为此,需要并力争在十五期间出台“最低社会保障法”。

这里的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可以依据消费函数、家计调查、专家评定来确定,可定期进行调整。 特别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刘福垣(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要把这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过从中长期规划角度讲社会保障的作用笔者目前尚没有见到公开文字材料。

2、基本指标——GDP增长速度、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生态效益

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它不仅要规定我们的中心工作,而且要规定其他重要工作。因此,中长期规划还必须包含若干基本指标。这些基本指标对我国经济工作社会全局具有重要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结合国内外环境,笔者认为,应把GDP增长速度、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生态效益这6个指标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体系。下面作进一步分析说明。

把环境生态效益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没什么争议。因为第一,我国的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难以忍受的地步,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第二,若再不治理,则不仅今后治理的成本要加大,而且可能失去治理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把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地位。 如果把笔者确定的十五规划指标体系与八

五、九五规划指标体系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有很大区别。第一,把规划指标区分为中心指标与基本指标是首创。第二,把社会保障而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规划中心指标是首次。第三,在指标中去除了价格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货币供应、国际收支等传统上认为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有的已成为派生指标,有的在今后5至10年不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第四,把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列入基本指标是首次。

如何规划——关于规划的编制方法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关于规划的结构

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比如为什么选择社会保障作为中心指标,为什么选择GDP增长速度作为基本指标,等等。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第一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情景分析为主,第二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为主。观察一下我国的八

五、九五规划,其结构上没有统一规范。规划内容是面面俱到,更像是一个拼盘。从总体上看,九五规划结构要比八五规划结构更合理一些。八五规划结构为:第一部分叙述了总的经济社会蓝图,第二部分是经济总蓝图,第三部分是各行业(12个行业)经济规划,第四部分是区域经济规划,第五部分是科技教育规划,第六部分是对外开放规划,第七部分是改革规划,第八部分是生活消费规划,第九部分是政治思想规划。九五规划的结构与八五规划有所区别:一是把八五计划完成情况单列一个部分,二是单列了和平统一,三是经济总蓝图内容有调整,四是抓住了重点行业,五是用了可持续发展替代了生活消费。依笔者之见,十五规划结构必须完全不同于九

五、八五。其基本组成部分不宜过多(八五的9个,九五的11个似嫌偏多,以不超过7各为宜),否则重点不突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晰。下面提供两种规划结构供选择参考。

第一种:

A、中国面临的挑战(环境)与世界发展的趋势 B、十五规划的中心指标选择

C、十五规划的基本指标选择

D、中心指标的规划

E、基本指标的规划

F、其他

第二种:

A、中国面临的挑战(环境)与世界发展的趋势

B、十五规划的指标体系

C、十五规划的基本目标

D、实现十五规划的基本手段

E、十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2、关于规划的技术

就规划的指标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可以有所控制的,比如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安全水平等,一种是政府难以控制的,比如GDP增长速度指标,失业率等。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政府可以控制的指标及可以控制的领域是越来越少,因而编制规划的难度是越来越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也不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规律、无法预测。这里我们以GDP增长速度的规划为例来具体说明其技术分析过程。

确定十五期间GDP增长速度,既需要作可能怎样的预测分析,也需要作应该怎样的规范分析;既可以进行直接分析,也可以进行间接分析(借助专家力量)。下面作具体说明。

A、“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实证预测

实证预测是基于历史资料分析所作的预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因果的纵向历史规律分析预测,即时间序列分析,另一种是基于因果联系的横向分析预测。前者是建立把GDP的各期值联系起来的模型,后者是建立GDP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型。由于“十五”预测为中长期预测,因此在实证预测中,一般以纵向历史规律为主,横向因果联系预测为辅。

a、纵向历史规律预测

考虑到GDP统计指标的多种形式,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可分别就定基GDP指数与人均不变价GDP建立起反映各自发展规律的模型。其中,对人口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以高中低三种方案来进行。由于模型角度不同,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也不尽相同。将它们的预" 测结果加以综合,不但可以综合利用各种预测角度提供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提高预测精度。由此可得“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纵向历史规律预测值:9.13%(低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0.5%)、9.41%(中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1%)、9.68%(高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1.5%)。具体过程略。

b、横向因果联系预测

综合纵横两方面预测的结果,可得到“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三种实证预测结果如下:7.58%(低方案)、8.51%(中方案)、9.33%(高方案)。

B、“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基于未来发展需要所作的预测,是应该实现的最低目标值。与实证预测不同,规范分析具有刚性,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就GDP的规划而言,必须考虑人口因素、国际因素、环境因素的刚性要求。

a、新增人口

b、国际水平

中国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了保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至于下降,其经济增长至少应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否则,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威胁到中国的“球籍”。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东南亚危机余波尚存,拉美经济危机又起,但从总体来说,全球经济基本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据预测,未来十年内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大约在2.5%左右,这就决定了“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不得低于2.5%。这是解决中国在世界上“生存”问题的经济增长的下限值。

c、缩小差距

d、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增长总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这种格局到“十五”期间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并且加上人口在不断增长,伴随生活水平提高而来的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都会使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因此,治理与保护环境也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我国目前要申办2008年奥运会,更是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理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有投入的保证,要从经济增长中扣除一部分作为补偿环境的发展成本。这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每年GDP增长中必须有1%用于环境保护(这里1%是基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估计:我国每年环境生态损失大致相当于GDP的1%)。

综上,可得出“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预测结果为6.5—8%(其中6.5%、7%、8%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可分别保证在50年、40年、3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相应作为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值)。

C、“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专家预测

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现象未来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进行中长期预测面临的随机性和不可测性更高。任何个人预测、模型预测都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应该利用专家群体进行预测。因此,笔者根据预测需要,选择了十几名在经济预测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征询他们对“十五”GDP增长速度的看法。专家们对“十五”期间GDP的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大多数认为平均增长速度在7%、8%左右,其中最低认为在5%左右。

D、“十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的确定

在上述预测中,中方案是我们的基本预测结果,高方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至于上述规划目标的实现手段、政策举措需要另文分析,在此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这里仅指出两点:一是要抓住影响GDP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二是要摆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据了解,十五规划编制已经成为2000年的四大热点之一。笔者希望不要让它成为一阵风、大运动、走形式。作为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更应该严谨务实,冷静思考,使规划有名有实,不要使规划编制完了就完了,使我们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滚动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有规则、有筹划,防患于未然,计划于未来,则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扎实地向前推进。

一、社会发展,不能随意超越

马克思早就讲过:“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①因为不同的社会阶段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决定的,“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北美的历史就是从奴隶社会——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间越过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是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认为社会发展可以超越。此观点是片面的。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的建立,并非是玛雅人、阿斯特克人为代表的有过灿烂文化的印第安人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诸国血腥入侵、长期移民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大规模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另一方面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北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从欧洲搬过去的,是西欧生产方式对外输出、移植的结果。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不是原有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全民支援,民主改革并结合当地情况移植、创新的结果。总之,“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江泽民)。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描绘的中国前景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④刘少奇在1951年的报告中仍然认为,党“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⑤这就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的前途是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是不能随意超越的。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毛泽东早年论证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以上两种发展模式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独特道路是由自己的国情决定的,它与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二者平行发展,最终目标相同,异途同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同属市场经济,从历史顺序上讲,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我国当今的社会理应是“新民主主义之后的初级社会主义”,必然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色彩。正如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讲的,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旧民主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世界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主义,但西方国家是经过旧民主主义,而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① 第三,不能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带有过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就否认了新民主主义的独立存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有过渡性质,也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既然社会主义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丰富多彩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更应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尽人皆知,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延续了几百年,它经历了血泪斑斑的原始积累、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由原始的市场经济到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漫长历程。近年来,带有社会化占有性质的共同基金会的股权比例越来越大,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从上层建筑上看,亦有一个民主化、法治化的渐进过程,如美国建国后的144年才开始承认妇女的选举权,又过了几十年,那些收入低于纳税线的穷人才有了公民权。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虽能避免一些资本主义苦难,发展可能快一些,但也决不是走过场,用

二、三年或十几年就能结束的事。1949年,刘少奇曾认为:用社会主义代替新民主主义社会,“那将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①这个几十年以后的估计,也显然是不够的。

1949年,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上,根本没有谈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②可是没过几年,我国突然在敲锣打鼓的欢呼中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质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明确肯定了社会制度的超前性,承认了社会发展的人为的历史性超越。

四、28年中的两大失误 在28年的超越过程中,运动不断,盲目跃进,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和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人均GNP上升缓慢,农民缺吃少穿,职工“光长胡子不长钱”,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只喜欢“抓纲治国”,“语录安邦”,不晓得科教兴国,更不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水平严重滞后;把马克思的社会占有理论撂在一边,盲目推行“私营企业国有化”和小集体——大集体——全民(国营)的升级过渡,政企不分,党政不分,此病至今未能根治;全民资产每年至少流失三百多亿元,也有人估算是一千多亿;硬说“自然界这个敌人也是有办法制服它的”,要“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①,破坏了生态平衡;民主与法制在文革中名存实亡,国家主席、副总理、部长和相当多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但这些还不能算是最大的失误,最大的失误有两条:一是走了28年冤枉路,浪费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时间;二是人口失控,后果累累。

马列主义认为,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特有的人口规律,“应分别研究每个社会机体的人口规律。”④我们能够自觉地调节人口,根据客观需要,通过计划生育,既可以按几何级数率增产、按算术级数率增人,亦可以增产不增 人,也可以边增产边减人,并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尽力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后果。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和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精神,根本不同于马尔萨斯的那一套。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非常正确,令人向往,可惜没有真正贯彻。马寅初是建国50年来最杰出最伟大的人民代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前,当他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就有过“怕死不讲话,讲话不怕死”的誓言。建国后,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为了坚持真理,受迫害20年,又有过“不怕撤职坐牢”、“直到战死为止”的声明,实为学术、理论界的楷模!

热点推荐

上一篇:广告创意欣赏论文——国内牙膏广告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专业参加舞蹈演出心得(汇总20篇) 最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设计 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布置14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