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借力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借力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小编: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是其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和体验。本文笔者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就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借力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活动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为此只有让学生借力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才能借力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发现、生成、提炼和积累数学活动。

一、从生活实际为主线,逐步发现活动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逐渐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教师首先用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然后再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接下来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然后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最后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这个例子都是有效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支撑起教学活动,为抽象概括出角的概念提供可依托的数学事实,同时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事实、经验、知识相互作用,逐步发现数学经验。

二、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断探讨新知识的学习,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在从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从而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发现当一个三角形正着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画出它的高;但是当三角形斜着放的时候,画这条底边上的高,往往就容易出错。

当教师把斜放着的三角形的高的正确图示画在黑板上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条高怎么斜着呀?我们平时说的高都是‘竖着的’呀!比如量身高的时候,量房子高度的时候,都不能斜着……”

由此可见学生是这样理解“高”的:生活中,我们讲“这座楼房有多高,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这里的“高”往往都是以地面为参照,垂直于地面的,这就是学生关于“高”的生活经验。而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高”,是指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的长,这里的高是垂直于指定的边的(也就是底),是以底边为参照的。所以,它不一定都是“竖着的”,也可能是“斜着的”。“数学里的高”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高”。

三、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内容,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它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提炼出来的。

如: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课件出示窗户、天坛、蝴蝶等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找到对称的特征时,师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对折的方法。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图片对折,折好后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对折后的两部分。学生发现了图形的两遍重合,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你发现中间有什么?学生观察得到了一条折痕。教师顺势继续引导: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待学生理解教师的意思后,告诉学生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基础上揭题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尤为透彻,积累了有效的操作经验。

四、在探索中积淀,借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就是如何思考的经验,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是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积累、逐步掌握方法的。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观察、加强分析、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是一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体验策略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特点和思考过程,先按照教材呈现的两种假设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是结合画图,假设租用的10只船都是大船,并从假设后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先推算出小船的只数,再算出大船的只数。二是通过列表,先假设小船和大船各一半,引导学生根据假设后人数的变化按题意进一步调整,直至获得正确答案。通过思考、探索,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策略应用的特点和过程。然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上面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学生认真思考了,继续尝试用不同的假设方法解决问题,加深了对策略的体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主探究,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学生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它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天孝.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教学.2009(3)

[2]王新民.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思考.数学教育时报.2008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愉快成长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工程迎检工作计划(优质6篇) 幼儿园大班艺术京剧脸谱教案(热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