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清代四川雅安水东乡家族研究

清代四川雅安水东乡家族研究

小编:

〔摘要〕过去我们大多研究清代四川移民家族的发展状况,忽略了清代四川本地家族的发展状况。四川雅安县水东乡存有明代以来的本地人群,这些老姓人群及其家族与佛教寺庵关系密切。清中期以来,随着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以及水东乡入学士子的增多,水东乡老姓家族逐渐从佛教信仰中部分地分离出来,朝着儒家设计的路线靠拢,树立宗支碑,改造寺庵为祠堂乃至修建祠堂。

〔关键词〕四川雅安;老姓家族;宗支碑;移民家族

①本文承蒙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代史所研讨会诸位同仁与匿名评审专家指正,特此感谢。

近年来兴起的清代四川家族史研究是从移民史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山田贤和刘正刚的研究代表了这一学术取向。山田贤认为清代川东地区建立了移民社会地方秩序,被家族组织排挤出来的社会人群成为了嘉庆年间川东白莲教起义的主体人群。〔3〕刘正刚在研究闽粤客家移民四川时发现,闽粤移民属于不同支系的家族式移民,他们进入四川后又聚居在一起,因此闽粤移民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家族组织所必须的祠堂、族谱、族产和管理制度。〔4〕其后,有关清代四川家族研究大多在移民史的范畴内进行。①笔者把这种家族研究取向称之为“移民史视野”。本文想从“移民史视野”之外来讨论清代四川家族,因为清初至少有七万余名四川本地人。这些四川本地人在哪里,我们能否看到一个与移民家族发展不同的、明清连续性的家族发展轨迹呢?当然,所谓“移民史视野”之外的研究取向,并非不涉及清代四川移民问题,而是不侧重从清代四川移民群体出发。

一、明末清初的武装自保

清代水东乡的家族发展需要从明末清初讲起。甲申之变后张献忠占据成都,四川各处陷入一片战乱。顺治三年、四年(1646-1647)四川盆地人口大量死亡。〔5〕在这场大浩劫中,水东乡大部分民众得以保全。其原因在于,雅安县水东乡绅民利用高山深谷的地貌特点实行武装自保,抵御流寇。关于这一段历史,雅安的六部官方志书均没有记载。③笔者能够得知这段历史,是因为在今天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的杨氏家族墓地看到了一 通名为“杨公德行墓志”的墓碑。这通766字的墓志详细记载了明末清初杨秀玉武装自保事迹。限于篇幅,现摘录碑文如下: 贼兵长驱入雅,罗纯三里营垒屯扎,供其屠戮焚刺。人人皆随贼拜呼也。公……奋臂一呼,揭竿而起。遂同原任户部郎中郑公大举义师,屯兵于总岗山。捐措牛米,自饷行粮。与贼众相打交战。贼惧,远遁三里,哀鸿渐复。……公惟率三里之民开垦荒芜,年事农耕,有功于人。……绅衿难民见罗纯耕桑如故,庆公抚绥捍卫有方。……公……捐措牛种给民开种,名邑渐有起色。食公之禄者,不止一二世已也。……大明隆武丁亥三年孟冬吉日蒙邑崇正九年丙子科举人钦考知州通家眷弟晏炜撰,功授阁札都司签书衔盟弟范应乐书。④

该墓志由杨秀玉的亲家、名山县举人晏炜⑤所撰。“大明隆武丁亥三年”为南明年号,即顺治四年。明末清初雅安长期奉南明正朔,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历年号不传。关于明末清初的雅州历史,雅州文生李蕃记载最为详细。李蕃和家人在明末清初东藏西躲于雅州各地,康熙三十四年(1695)李蕃将平生经历写成了《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纪》。这部书是了解明末清初雅州历史的重要著作。

碑文中的“罗纯”指逶迤于水东乡东面的罗绳山脉,“三里”即今天的上、中、下三里。关于“贼兵长驱入雅”的问题,另据李蕃记录:“(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蜀)大顺二年。是年二月,张能奇率众贼将领兵到雅,肆行杀戮。自雅至名山、邛州营垒重重焉。”〔6〕水东乡正好位于雅州与邛州之间,李蕃所说“自雅至名山、邛州营垒重重焉”,当为晏炜所记“罗纯三里营垒屯扎”。所以,“贼兵长驱入雅,罗纯三里营垒屯扎”,即指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张献忠派遣张能奇部队驻扎在水东乡上、中、下三里。杨秀玉墓志载,张能奇部队进入水东乡后,水东乡大部分民众逃入西面芦山县的深山之中。不久,张能奇离开水东乡,水东乡乡民陆续回来。

二、康雍乾时期的老姓家族

1.供养佛教寺庵

中里杨氏家族是水东乡老姓家族的典型代表。他们供养佛教寺庵的记载最为清晰,因此着重以中里杨氏家族为例来谈谈。杨氏家族在明代后期分为长房一支和二房一支,以杨廷鸾为祖的杨秀玉一支属于长房,以杨廷富为祖的杨一支属于二房。杨一支至今保存了一部《杨氏宗谱》(民国二年抄本,重修13次),收录了一通《重修弘法庵碑记》,记录了杨及其历代祖先供养弘法庵的情况:

余辛未年岁游此,礼师了悟。庵有施主杨系本州八甲里长。善于先祖杨志纲高氏、玄真父杨廷富王氏,将主业置房屋、山场、茶园各一段。左齐乐净庵,抵黄月明宅,原舍于蒙顶山岗,横河边沟直上山峰顶为界。右齐静室堂,直□岗地沟横入香樟岩□底伍宅房基、两河口为界。约焚。杨父子捻先人□之意,请僧开经往歇,照界理安生。每年认细茶十斤,于本宗不得紊乱。

清代水东乡共有12支老姓家族,有财力供养寺庵的有7支,没有供养寺庵的有5支。据笔者调查如下表:

雅安县水东乡老姓家族调查一览表

调查地点老姓家族明代祖先墓碑宗支碑纸质宗谱供养寺庵祠堂雅安

县水

东乡中里杨氏(杨 )有,最早隆庆五年有,乾隆四十七年立《杨氏宗谱》,初修于万历十四年弘法庵,后改名月光寺有,民国年间修中里杨氏(杨秀玉)有,最早隆庆五年有,乾隆五十年立无白云庵(存崇祯十年、乾隆年间石碑)有,民国年间修中里赵氏无存有,嘉庆二十四年立无子母庙有,以子母庙为祠堂中里郑氏有,最早永历六年有,道光十年立《郑氏宗谱》,初修于咸丰三年弥陀寺有,民国年间修中里何氏有,最早天启二年有,乾隆三十一年立无无有,民国二十年修中里陈氏无存有,乾隆五十八年无金花(华)庙不详中里刘氏有,最早永历八年有,嘉庆三年立无无有,光绪三十四年修上里张氏有,最早崇祯四年有,乾隆二十八年立《张氏宗谱》,1998年修无有,民国年间修上里杨氏无存有,乾隆六十年立《杨氏宗谱》,初修于道光二十四年永峨寺(存乾隆、光绪年间石碑)有,民国年间修上里任氏无存有,乾隆四十七年无无无上里许氏有,最早万历四十一年有,同治二年立无玉皇庙,后改名皇隆寺有,以玉皇庙为祠堂下里杨氏有,最早崇祯七年无《杨氏宗谱》,初修于光绪末年无无

2.树立宗支碑

进入乾隆朝,随着水东乡读书士子的增多,老姓家族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他们开始在墓地树立宗支碑。所谓“宗支碑”,即老姓家族重立明代祖先墓碑并把该位祖先后代世系一一刊刻于重立墓碑之上。这种载有明代以来家族世系的石 碑即被水东乡人称为宗支碑。水东乡最早的宗支碑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月二十二日清明节中里张氏重立其祖先墓碑,其名为“明赠义行公张乾顾氏墓志”。张氏在墓碑正面刻了两行小字,对重立墓碑做了解释:“大明崇祯四年□月立墓志垂后,因狂风折偃群树,倾毁碑志。今有玄孙书易率□九寅、能元,有妨坟前屋后朽木,易价重建,镌名于上”。①其碑阴刊刻了一份六代世系名单。这实质就是一部石制的简易世系谱。

水东乡出现宗支碑的时间是在清政府结束大金川战役(1748-1751)后,这应该不是巧合。清政府在大金川战役中调动了五万人以上的军队,长江上游的四川各州县出粮派差,各项军需物资常常“添雇内地雅州、天全、芦山及成、重、保、顺、叙、嘉等各府州人夫分运”。〔8〕雅州府是长江沿线民众运粮到大金川的枢纽地之一。当时组织粮运的四川巡抚纪山指出:“臣既奉命总统,应居中调度,方于军务有益。雅州府四面环夷,为形胜要地,尚属适中。且去木坪土司较近,堪以驻札。俟川东官兵催调到省,臣即将 抚印信交布政司李如兰护理,移驻雅州,酌量前进”。(《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四库全书》:第35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31页)可见雅州府成为粮运的枢纽地。外来“人夫”与水东乡民一同受雇当差,外来人员和文化信息就有了交流。大金川战役过程中外来人员的影响应是老姓家族树立宗支碑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宗支碑出现新变化的时间是在清政府结束小金川战役(1771-1776)之后,这也不是巧合。小金川战役规模大且持续时间长,清政府在全国各省财政供给下才打完这场战役,总共花费了近七千万两白银。两条军需运输线南路和中路都以雅州府为枢纽。请参见郑 山编纂,张羽新校注《平定两金川军需例案》,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外州县大量民夫涌入雅州府各地,同样带来新的文化信息。小金川战役转运军事物资主要通过征发民夫劳役为主,补偿微薄的脚价银为辅。在通往小金川的运输道路上,也有四川东部、南部各州县的百姓被征发分配到这些线路上服役。如《荥经县志》载:金川用兵,粮台驻县鹿角坝。上官敕宜宾、巴县、兴文、定远、马边五厅县民夫在坝运输服役。(张赵才等纂修:《荥经县志》卷四,《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347页)。清政府对小金川战役的胜利产生了诸多社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鼓舞了水东乡本地人群进行家族建设。 宗支碑代表水东乡老姓家族建设从佛教传统逐渐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传统,那就是儒家传统。康雍时代,以中里杨氏家族为代表的老姓家族与佛教寺庵关系密切,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其家族活动沉浸在佛教信仰之中。乾隆朝以来,各 老姓家族通过整理世系来敬宗收族,出现新的物质载体即宗支碑。这是过往时代所没有过的家族建设发展新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旧传统和新传统在老姓家族那里是并行不悖的。

三、嘉道以来的新式家族

嘉庆、道光朝以来,水东乡出现了新式家族模式,即儒家提倡的标准家族模式――宗族。这种新式家族并不是由水东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老姓家族引入的,而是由外地商人引入水东乡的。外地商人来到水东乡并不象“湖广填四川”农业移民那样为了获得土地,而是为了从事商业贸易以获得财富。外地商人进行新式家族建设,对水东乡老姓家族产生了一定影响。关于这一点,需要从陕西商人进入水东乡说起。

1.陕西茶商引入宗族模式

康熙三十三年(1694),陕西省泾阳县花池头余家村的商人韩辅臣、韩辅周及韩辅周的十四岁儿子韩琏三人来到雅安县水东乡上里五甲口场(今雨城区上里镇),竭力经商。韩琏娶了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辖境内的曹氏为妻。其后,韩氏入雅安县籍,韩琏的伯父和父亲均葬于水东乡。这段韩氏早期历史记载于韩琏长子韩绍宗的自撰墓碑碑记(1777)中。〔10〕

一、祠堂熟地一分,坐落名山体五甲宋家沟,四界有宗祠石椿为凭。

一、祠堂熟地二分,一坐落本里大沟头,一坐落石板路,四界俱有宗祠石椿为据。

一、祠堂山地四分,坐落一在大岩沟狮子岩,一在磨子岗,一在长沟,一在四窝茶。

一、祠堂水碾一座,坐落本场菜市。

一、祠堂店房二间,坐落后场。

一、祠堂瓦房三间,熟地一坪,坐落祠堂门首。

一、祠堂沙地一分,坐落五家湾口。

一、祠堂山地一分,坐落庙坪。

一、祠堂房基一坪,坐落河边。

一、祠堂熟地一方,坐落安定桥侧。

一、祠堂山地一分,坐落祠后元武山下。

一、祠堂田二丘一方,坐落总子窝。

一、祠堂尖田二丘,坐落祠外。〔14〕

关于韩氏宗族如何运转,《韩氏宗谱》“凡例”有二十一条之多的规定。其中有两方面最重要,即韩氏宗族设有“首事”和“族长”。首事主要管理祠堂公产。祠堂公产用于春秋祠堂祭祀、清明祖茔祭祀,祠堂日常油灯、住持生活开支以及培养族人读书考试入学。首事每年轮换,交接之时要在祖先神主牌位前举行“焚香秉烛、鸣钟伐鼓”〔15〕仪式,当着族众自发大誓,不得贪污私吞。族长则主要管理韩氏族人,维持族人之间的尊卑老幼秩序,调解人际纠纷,协调族中婚丧嫁 娶事宜,管理族内乏嗣承祧事宜,教育族内青年上进向善、安守本分,处理族内违法和有干伦常事件。

陕西韩氏商人从移民四川到建成宗族用了13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道光朝以来雅安县影响力最大的家族。

2.从寺庵到祠堂的转变

汉英上水田五丘,坐落岩骨田,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万顺户内推出,拨入新立之刘宗祠内完纳。发锐上水田二丘,坐落张家坝,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乾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明源户内推出,拨入刘宗祠户内永远完纳矣。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

老姓家族供养的“寺庵”与新式家族的“祠堂”、“宗祠”是有区别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寺庵庙宇一般建于山上或距离乡民居住房屋较远的位置,寺庵建筑物相对独立,其附近空旷而少有乡民居住。祠堂则建在家族聚居地的房屋聚落之中,附近人烟密集;从财产用途来看,各老姓家族施舍给寺庵的土地财产属于寺庵所有,其土地 收益用于寺庵供养佛像焚献和住持僧人日常开销;祠堂的土地财产属于宗支家族(祠堂)共同所有,其土地收益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培养族人子弟读书入学。因此,中里刘氏建修祠堂祭祀祖先,标志着水东乡老姓家族向新式家族形态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民国年间各老姓家族纷纷建修祠堂作出了示范。

四、余论

清代四川家族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进一步研究清代四川家族史以期更好理解四川地方历史需要持续探索。从研究的材料方面来看,族谱和方志是研究家族史的基本资料,但是如何验证族谱说法的真实性,却需要从纸质材料之外寻找证据。增加石碑和实物材料的运用应是四川家族史研究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家族墓地这一空间形态长期不受重视。家族墓地是家族文献资料保存相当丰富的地方,包括墓碑、坟墓规模、使用材质、外形图案以及墓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能多方面地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状况和时代特征。实地考察家族墓地有助于我们理解族谱资料和正确使用族谱资料。另外,如果从地域社会史的角度来考察四川家族史,则可以把明清两代作为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把本地居民和外省移民一同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这样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不结合家族所生存的地方历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单就家族谈家族,这样的家族研究很难看清楚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也很难把握家族发展变化的原因。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小学冬季作息时间调整通知(模板20篇) 阿克苏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