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的再认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的再认识

小编:

【摘 要】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进行了再认识,认识到这一过程是个双向互动过程,是个由外入内的过程,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个显隐结合、双管齐下的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很容易让民众无所适从,出现思想困惑、信仰迷失和理想淡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这使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程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任务。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系统化理论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一般需要通过理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人物、大众传播、群众性理论活动等基本路径来实施,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需要对通过这些路径实施的大众化过程作进一步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 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自上而下”是指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实施教育宣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给大众,使之理解认同并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因此,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党的宣传思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自上而下展开,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而“自下而上”是指大众自身对于理论的学习、理解、认同与创造,从大众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丰富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有力武器。此路径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该理论体系是最具有实践性和大众性的理论体系,其大众化离不开广大人民大众的积极参与。该理论体系的诞生本身就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智慧,是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实行“大包干”,到华西村开创共同富裕的道路等,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普通大众不仅能以自己朴实的方式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同时还能从现实的社会实践需要出发,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继续发展,最终也是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因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对人民的经验加以总结。同时要运用制度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畅通、拓宽民意反馈渠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民众的诉求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应,这不仅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两条路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方面推动了人民群众对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丰富和发展着该理论体系,使之适应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是一种由外入内的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都要经历一个先从外部注入再到内在认同的过程。“外部注入”是指对大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传播,该理论体系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结着人民实践的智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是经过无数理论家的深化和凝练而成,具有抽象性。因此,它的大众化需要经历一个通俗化过程,即所谓外部注入的过程。“内在升华”是指人民群众在已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理论提升,自觉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民群众是不能自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充分肯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十分正确而且重要”,在批判“自发论”的基础上,他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注入的思想。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首先需要一个从外部注入的过程。江泽民也强调“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当然,从外部向人民大众注入理论,并不是填鸭式的硬塞硬灌,而是要采用多样化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与实施方式。有针对性、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在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疏导,帮助人民群众及时弄清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启发自觉,激发活力。

外部注入并不排斥人民大众自身内在的能动认识,相反,外部注入往往和内部升华共同影响着人民大众对该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接纳。在接受自外而内的理论灌输时,人民群众总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形成自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理解,发生一个内在升华的过程。

因此,在推进该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中,在从外部注入理论命题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主观能动性,承认其创造性理解的合法性,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注意从人民大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唤醒人民群众内心对于理论体系的情感亲和。这样,由外部注入的理论才能和人民大众的内在兴趣点相契合,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实现奠定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人民进行理论武装,还需要促进人民大众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提升。“理论武装”是指用该理论体系宣传教育人民,使其掌握理论体系,并转化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提升”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把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点滴认识进行提炼、升华,使之成为该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促进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理论武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系统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可以为民众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这是所有普及宣传路径中最集中、最稳定、最普遍的实施路径,占据主导性地位。它把各种零星、偶发、朴素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火花和知识观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并加以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人们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思想依据。在所有理论宣传教育路径中,课堂渠道是最为基本的渠道,无论是针对民众开展的宣讲活动,还是针对领导干部开展的专题学习活动,抑或是针对学生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是最根本的普及渠道,对于人们形成关于该理论体系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具有基础性奠基作用。当然,理论武装不同于学术研究,理论宣讲也不是单纯的逻辑思辨,其生命力更在于关注现实,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论武装只有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在具体问题上敢碰难点、善解疑点、不避热点,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理论解读,努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帮助群众在学习中掌握理论,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理论服务和理论教育。为增进理论武装的效果,应努力将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体系向生活与实践还原,将经过抽象形成的理论重新经由具体的实践和生活而进行理论教育。

实践提升使平面抽象的理论体系变得立体丰满且真实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伟大实践,离开实践,它就成了一种空洞、外在的、毫无说服力的抽象理论,而另一方面,脱离实践而开展的普及活动,也只能是一种无目的的、缺乏根基的普及活动。因此,实践活动路径是深化理论宣传教育路径的必要方式。毛泽东说:“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这就内在地要求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过程不能单纯局限于抽象单调的理论推演,而要引导和帮助人民大众在“亲身体验”、“日常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谛,在实践中感受这一理论体系的立体和丰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是显隐结合、双管齐下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渠道既包括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显性渠道,同时也包含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的隐性渠道。“显性渠道”是指党和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种显性活动;“隐性渠道”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所接受的教育活动,它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但依然对广大民众产生教育影响。显性渠道与隐性渠道只有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是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

显性渠道它具有明确公开、组织正式、影响直接、保障充分等优势,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明确公开性,它明确公布活动的目标、内容及进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育渠道。比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学校以显性方式直接开展的活动,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课程,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中虽然渗透着资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但他们从不敢公开承认其教育具有阶级性,与之相比,我国学校这一旗帜鲜明的显性渠道显然是一种更为光明正大的教育形式。因此显性渠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渠道。

与显性渠道具有全面系统、效果直接等优势相比,隐性渠道具有含而不露的特点和优势,能将理论渗透到大众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使他们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理论武装、理论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将其转化为自我理想、信念、行动和价值观的指导。所以隐性渠道显性渠道是相辅相成的。与显性渠道的组织性相比,隐性渠道具有非组织性,实施难度更大,需要更多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协调配合。其一,隐性渠道散落于人民大众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时空之中,这就需要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高度重视群众的思想导向,在专业课教学、业务工作开展和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一致,并力图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蕴涵与传递,切实保证以积极健康的内容贯穿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二,隐性渠道多需借力于文化战线,需要文化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广电总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强化文学著作、报纸期刊、电影电视、网络传媒、文艺演出等活动的主体对于该理论体系的普及传播意识。

如果把显性渠道比作普照大地的艳阳,那么隐性渠道便是润物无声的细雨,阳光加雨露便能促进思想之树茁壮成长。因此,在通过显性渠道对大众实施理论武装时,合理地辅之以隐性渠道,这样内外兼修、显隐结合,外部直接的政治导向与内在潜隐的价值舰渗透“双管齐下”,一定能够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进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的再认识,从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切实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并在多方努力齐抓共管之下,促进早日实现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化资本对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玻璃厂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8篇) 2023年年轻干部座谈会 年轻干部座谈会主持词集合(优秀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