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分析

小编: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各省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较难获得,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使用大规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较为罕见。通过搜集2003-2010年中国11个省级单位发布的权威大学生就业信息,使用面板数据,采用不同拟合方法构建了多个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了经济增长、教育支出以及国有经济比重的前提下,分析产业结构该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产值与大学生就业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产业产值系数在模型中不显著;教育支出、地区大学数量以及人均GDP的增长在模型中的系数均显著。最后就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众多研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自身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问题进行了关注。一方面,研究者在剖析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同时,从定性角度揭示了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联系;另一方面,研究者使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变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通过描述,可以发现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首先,现有文献中,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定性描述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较多,而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的研究提到了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却并未对此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其次,已有的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中,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描述性的分析过多,缺乏对问题的关联性及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最后,在少有的定量研究分析中,以某省数据为样本的研究较多,比如于成龙选取了浙江省:李彬选取了江苏省,而缺乏多省份、多时期的面板数据,无法从整体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全景描述和分析,因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变量及数据选取

研究的样本来自中国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涵盖了中国东、中、西部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关于模型变量的选取,参考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并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回顾:第一,政治因素。政府对教育的政策和政府的投入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投入以及教育的数量、质量,因而也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第二,经济因素。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如索洛模型和奥肯定律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一致性的变动关系做出了阐述。由于各个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同,因此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就业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所有制不同的企业对就业的吸纳也不同,特别是从一个地区的层面考察,一个地区企业的所有制即国有经济所占比例既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找寻难易程度;第三,教育因素。一个地区教育资源的丰富可以产生聚合效应,产生更多创新,更有可能创造出就业机会,如北京和上海,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得到的机会也相对较多。

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指数趋势的影响,对各地区人均GDP、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各地区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以及国企就业人数这五个变量取了对数。主要采用了LLC检验对所有模型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均GDP等七个变量检测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证明七个变量都不存在单位根,变量是平稳的。为了辨析七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协整关系,防止产生伪回归问题,同时对各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没有协整关系。因此设置回归模型是合适的。

2.讨论

第二产业产值这一变量在模型中不显著,显示大学生就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影响机制。有些研究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由于样本以及方法的不同,其结论也不尽相同。李彬以江苏为例,研究得出:第二产业的行业GDP比重和发展规模与就业数量比重的增长具有高的相关性。从我国经济结构现实情况看,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低,这是由于目前我国整体产业链多数仅占有加工制造环节,接纳大学生数量非常有限,甚至于造成大学生民工化的局面,若制造业自身内部结构转型,意味着传统制造业加快了升级步伐以及现代制造业的提速发展,即制造业本身所需的技术从业人员数量会增加。这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产值在模型中的系数显著且是正向的,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促进作用。一般而言,产业的生产率与技术构成相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效率要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人员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最高,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在产业分布中的主要特征。研究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是由众多服务性行业组成,相比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门类更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内部的一些行业,比如房地产业、金融业、卫生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涉及领域很广,并且能够与

一、二产业产生互动。很多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毛盛勇根据受高等教育人口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产业和行业分布、高等教育就业弹性等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不仅是一般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郝坤安等对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细分,其结论是现代服务、批发零售、仓储货运等部门属于关联性较强的行业,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因此就业效应更大。郑吉昌等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机制。认为其在乘数效应、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劳动力供需配对等四个方面具有带动就业的作用。

人均GDP的系数在模型中显著且为负,显示人均GDP的增长与大学生就业率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劳动力需求的多少,在动态层面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较大,就业岗位增多,失业率降低,著名的“奥肯定律”就证实了GDP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反向变化的关系。但是,奥肯定律失灵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Lee分析了16个OCED国家1955-1996年间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论是奥肯定律在这些国家是不稳定的,奥肯系数随样本、时间和估计方法而变化,在一些时期表现出了失灵的现象。

此外,人均GDP与大学生就业率之间的负向显著关系,也可能提示我们,在经济增长率之外,还有至少同等重要的因素影响失业率的变化或就业效果。例如:随着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进而引发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调整,高校扩招后,中国并没有出现象美国那样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共同上升的调整结果,而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高校扩招的十二年期间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有可能是由于与经济增长时期恰好相遇的高校扩招带来的,而不是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真实关系。因此这也提示我们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

高等教育学校数量这一变量在模型中的系数是显著且正向的,这显示一个地区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个地区高校数量多,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形成良性竞争,加速该地区高校的改革,促生出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形成技术竞争优势,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很多学者从高校发展模式角度指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如李彬和赖德胜等指出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引起了大学生失业问题。因此地区高校云集将有利于竞争,加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

其次,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要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行改革,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结构性失业,这是由于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供求错位原因引起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需要从战略发展角度做好全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高校也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专业设置方面,适当地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加大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市场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在教学模式方面,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状,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增加有关第三产业的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第三产业现状的了解,引导大学生选择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产业,这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最后,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新时代的就业观。总体来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知识人才仍有很大需求量。对于现代大学生自身,关键是要与时俱进,积极跟随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理性对待就业。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大学生应及时调整就业期望,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此同时,要积极完善自身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此外,大学生注意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是改变就业观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能够实现自我雇佣,而且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为从供给向有效需求的转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校党委全委会工作机制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给生病学生慰问信 写给生病的学生的一封安慰信(十篇) 2023年物业公司团队建设工作汇报(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