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小编:

摘要: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进程,并且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4类理论研究,分别为目标理论,期望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以及适应和应对理论,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理论;影响因素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以往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针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对乐观、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积极情绪,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为此有关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早期的积极心理学[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2]。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到20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至少780篇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文章。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列出专题讨论积极心理学,其主编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感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总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西方SWB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即描述阶段、理论建构和理论深化阶段。

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运用量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了一些测查,进入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 SWB的研究扩展到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我国研究者对SWB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探索,有研究者探讨了民间俗语中包含的幸福意蕴,在参考牛津幸福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型社区的调查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4],这类研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国人的幸福感,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2.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2.1 目标理论

目标是情感系统重要的参照标准,它影响情绪、影响主观愿望和快乐, 检验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我们用以达到目标的策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尽管有目标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有明确目标并努力工作从而成功地达到目标的人, 他们显示出的快乐超过了那些没有目标或达到目标时有困难的人。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5]。

2. 2 期望值理论

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时总是与一定的标准相对比, 其实这一标准就是个人的期望目标。若目标实现了, 则主观幸福感的值高, 反之则值低。但事实上, 过高的期望值对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是不利的。然而, 在决定主观幸福感时, 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测量被试期望目标的信心时, 对实现内在期望(个人发展) 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而达到外部期望(名誉、金钱) 的可能性估计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因此, 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指标, 而期望值、现实条件与个人外在资源(权力地位、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和内在资源(气质、外貌等) 是否一致, 可以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6]。

2.3 社会比较理论

早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 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 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7]。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 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 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 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 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2. 4 人格一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有些收养和双生子研究表明, 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但有研究者认为, 影响主观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因而主观幸福感既有类似特质的又有类似情景的特性[8]。因此, 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即基因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 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说人格因素不是主观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 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9]。人格特质对情绪的影响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强化,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Diener 等人提出三个主观幸福感交互作用模型网, 即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动力模型、人格影响情境从而增加或减少主观幸福感的模型[10]。

热点推荐

上一篇:爱情不是做慈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教育主题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互批意见建议精选5篇 烘焙课心得体会500字(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