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如何增强教学效果

如何增强教学效果

小编: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指出了只看学生考试成绩,不顾学生感受的教学是低效的;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教师对学科的兴趣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心理学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有效教学

从心理学讲,让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既是教学的艺术,又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这里的智慧就包含着师生心理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获得好成绩,往往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舍昼夜地潜入书海、题海中。在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没有学习兴趣作保障的情况下,这种超负荷教与学的做法,虽能让少数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却让学生的认识领域越走越窄,最终将失去学习能力与兴趣,结果得不偿失。因此,要强化教学效果,应搞好师生心理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成绩有效但绝不能让兴趣缺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完全符合心理学的观点,但如今正被“绝不能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替代。曾教过这么一位学生,初一、初二时,他每天都会自觉完成各科作业,还有时间与同学玩耍。可到了初三后,老师布置的作业由“小溪”变成了“大海”,针对这种情况,他就想方设法地去玩,作业总是一拖再拖,这时老师便对他施压,家长也由“业余”监护变成“专职”监护。我问他为何不主动完成任务,一向活泼开朗的学生告诉我:“以往完成作业还有空玩,可现在的作业‘全天候’也做不完,既然如此,还不如先玩了再说。”

从心理上来说,卸下包袱再玩,玩得质量肯定更高,内心也更踏实。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当作业超量之后,学生对学习态度有可能发生性质的变化,即失去学习的兴趣。“过”不仅导致“不及”,甚至就此堵住了孩子的学习之路。

这绝不是个例,这种为单纯追求成绩、一门心思地备战升学考试的教育方式,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成果有效但绝不能让教育目的缺失

教育者对学生的成绩好像永远也不满意,教学成果就像是灵魂一样自始至终主宰着教育者的思想,以至于把教育者弄得是非不明,甚至什么都不顾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可能是学习能力的增强过程,也可能是学习能力的透支过程。前者不但让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还能使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后者虽然提高了学习成绩,但却是以牺牲学习兴趣为代价的。虽然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谋取一些利益,但在学习兴趣被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再好的利益也是短暂的,无法体现更大的价值。相反,在学习兴趣保持与激活的情况下,哪怕稍微差一点的成绩,同样会造就学生的光明未来。

钱学森临终前同温家宝同志讲担心中国创新人才不能辈出。钱老的担心与我们的教学有效(学生考试成绩)而教育目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就拿我所教的初一学生来说,为了能让学生考个重点高中,教师(包括家长)让学生过度使用能力,我已看到一些学生对学业倦怠,度日如年,甚至对学习深恶痛绝,但没有办法,若不这样督促和命令的话,学生成绩、家长希望、学校声誉可能因学生成绩不佳而受到影响。从横向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的是成绩;从纵向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的却是学习的意志品质,而意志品质不单是对学习过程中吃苦耐劳的坚持,更为重要的是对学习兴趣的保护与学习乐趣的激发。

教学成果如何,从根本上讲,绝不能只看在校的成绩,因为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未来,甚至有可能和学生的未来背道而驰。真正有成果的教学,既包括考试成绩,更应包括学习兴趣与心理健康状况。做到这一点才真正做到了既让教学成果有效又不使教育目的缺失。有了这一点,学生将终身受益,国家就不愁培养不出让有用的创新人才。这不能不让我们做基础教育者的教师深思。

三、探索有效教学的科学之路

心理学观点认为:课堂教学艺术性并非完全体现在学科知识和传授技巧上,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整体设想和计划上,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兴趣与价值观的引导、感染与浸润上。我认为,要让课堂教学有效、有益、有利于兴趣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的高度之上分析问题。

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应看教师的点拨、传道能否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融会贯通;能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基于此,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意识,更要站在学科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要让自己陷入在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中。例如我在讲“水的力量”这一要点时,并非单纯讲水的“汹涌澎湃”与“洪水无情”,而是从水的品质上来探究问题,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能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能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能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挣脱学科的束缚,扩展思维领域。

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钻研,属于教学学科问题;对学科知识的表达,则属于教学艺术问题。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表达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关系极大。

单纯说教让学生毫无兴趣,甚至生厌。在讲解“保护环境重要性”这一问题时,我利用故事表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热带海洋里,有一种奇特的‘紫斑鱼’,它在攻击对手时用身上的毒刺做武器,它越‘愤怒’毒刺就越坚硬,毒性也越大,受攻击的对象伤害也越深。但本来能活七八岁的‘紫斑鱼’实际上活不过两岁。因为它越“愤怒”,毒刺攻击越狠,对外的伤害越深,而对自己的伤害也越深,它以怒火中烧毁别人的同时,也烧毁了自己。”接着,我帮助学生分析:自然生命在维持生存时,此种伤害是不得已的,而这种伤人在人类社会却经常上演,虽然其伤人的理由不像“紫斑鱼”那般为生存所逼,但结局是一样的,比如不顾后代利益过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就是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必然会招来自然界的惩罚。短短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们深深地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跳出教学看教育。

理解学科知识并以清晰、准确、艺术的方式传递学科知识是高效教师,但未必都被学生喜欢。对教师而言,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才是教学的真谛。

苏格拉底的故事或许对教学有点帮助。一次,柏拉图对苏格拉底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不怎样!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苏格拉底笑着说:“可我却觉得他这人不错,他对母亲孝顺;对老师尊敬;对朋友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对孩子友善;对穷人富有同情与怜悯……”“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孩子,问题就在这里,一个人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苏格拉底认真地说道。这件事告诉我们以一己之心看问题是看不到事情真相的,要正确、客观地看问题,就需要跳出自己小圈子来看问题,教学更是如此。

4.重视学生的学比教更重要。

学生本身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参与者、体验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我们衡量一节课好不好,是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必须是老师帮助解决的,我们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高效教学的本质。在课改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我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精读教材的方式,从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提出问题到现在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已经能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并主动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标记。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设计小组合作探究题,抽签做小组展示并自由质疑,可以达成共识也可以保留意见。从时间上看,从本学期开学到现在将近半学期的时间,学生已经基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效果给我的感受是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初中思品课是开卷检测,从学生的检测结果看,学生的分析、运用、牵移、再现能力都比往届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从初一新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我对学生今后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充满了信心,并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教师的教永远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老师的困惑是“我讲了多少遍了你们还不会,我纠正了多少遍了你们还出错。”,事实上,不管老师讲得怎样好,如何的幽默,深入浅出,分析论证怎样全面具体,其实都是老师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再现,很难转变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相得益彰。

总之,教师只看学生考试成绩,不顾学生感受的教学是低效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教师对学科的兴趣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浸润影响学生。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学,才会强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2]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06).

[4]李兴国,顾东晓,任元璞,顾佐佐.教学设计与氛围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4).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就业的演讲稿题目(模板14篇) 2023年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美篇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发言稿(八篇) 最新大学军训心得体会句子 大学军训心得体会(通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