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与歌唱家并肩而行

与歌唱家并肩而行

小编:

就钢琴伴奏这个艺术门类而言,英国人吉拉德・摩尔(Gerald Moore)无疑是众口一辞能够擒获皇冠顶上珍珠的那个人。可是单单看钢琴伴奏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它都处于一个尴尬甚至有点“寒酸”的地位,摩尔干脆拿它与“高尔夫球的小弟”(即球童)作比喻,其受冷落的程度可见一斑。但是,钢琴伴奏的境界真的远逊于钢琴独奏,乃至歌唱家和其他器乐独奏家吗?在这本由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郑世文翻译的薄薄台版小书里,摩尔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们:真的未必。

好的伴奏家,有时需要比独奏家具备更多的才气与素质――他们对艺术歌曲等声乐作品的理解需要更深入。比如,伴奏者要忘记自己手指的存在,这样才能盯着歌唱家的旋律线,顾及到歌唱家面对长句子时的换气需求,安排妥当自己的分句(这一点,最好是他自己唱过才能心知肚明);同时,伴奏家一般还要有更谦逊随和的心态和随机应变的协作能力,同时对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具有更敏锐的听觉素质。比如在为弦乐伴奏时,技巧、音色与平衡等问题变得很微妙,摩尔希望学生反复不断地聆听弦乐器的发音,同时以“手指不完全抬离琴键”与圆滑的踏板功力尽可能地避免钢琴冷酷而平淡的敲击感。

想完成一次出色的伴奏任务,第一步便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也被摩尔视作伴奏工作的基石。伴奏的准备工作是形形色色的,伴奏家除了需要建立充足的乐谱收藏库之外,还必须掌握各种外语,这样才能充分了解艺术歌曲的涵义。摩尔甚至举了一个与中国歌唱家合作的例子,即在伴奏前特地咨询了一下中文歌词的含义,因为对他而言,了解歌词里的情绪变化是伴奏艺术的重中之重。另外,为了使自己的伴奏臻于完美,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意图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功课。比如,舒伯特在仅有四十八个小节的《野玫瑰》乐谱上用了一百五十三个休止符,倘若伴奏者忽略了这一点,那他弹出的《野玫瑰》就会大大背离舒伯特的原意。

其次,一个合格的伴奏家必须考量自己弹奏的音色与音量是否妥当,这无疑与对钢琴独奏者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钢琴伴奏的音色,摩尔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聆听自己的弹奏”,第二条是“聆听自己的弹奏”。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建议伴奏家使用前臂的力量,用手指的“肉球”处接触琴键,以便得到温暖如歌的音色。比如舒伯特《音乐颂》的右手三部和声,每当歌唱家唱完一节,伴奏者就要接着他在间奏部分里继续“唱”下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与歌声一样甜美。

而关于音量,摩尔说,每位演奏者都有可能掉进对自己音量误判的陷阱之中。比如乐谱中的弱,经由渐强,达到了强;然后又来一次渐强,达到了很强。但没有经验的钢琴伴奏者往往会在第一次渐强里强得太快,从而发现第二次渐强已经无法再加强了。反之,如果有两次渐弱,生手往往就会在第二次渐弱开始后再也没法继续弱下去了。所以摩尔建议钢琴伴奏者都要在心里设定一个音量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应该根据艺术歌曲的风格、主旨变得弹性化。此外,摩尔还提示人们不要忽略掉内声部音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和弦中最重要的音往往出现在那里,需要着力点出。

最后就要谈到正式的演出了。摩尔认为在实际演出中伴奏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平衡”二字。此话怎讲?半场休息时,很可能会有一部分观众来抱怨说:“你太抢风头了。”当面对红着脸、又累又气的歌唱家,你刚想减弱一点音量,又会有好朋友表示:“这场演出怎么没你什么声音?”对于这类困扰,摩尔表示,一个普通音量的女高音,远远要比超大音量的男低音更能对抗钢琴的大音量,所以针对不同声线的歌唱家与不同的歌曲,每次伴奏的音量都应该不同。此外,由于室内建筑结构的关系,练习室里的音量是一回事,上了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半满的音乐厅和全满的音乐厅音效都有差别,必须随时作出调整。至于那些出于对歌唱家的仁慈而弹得小心翼翼、有所顾忌的想法同样不对,因为一旦你抑制了自己的生命力与活力,那些(特别是很优秀的)歌唱家,必然会觉得少了一份陪伴与激励。对此,摩尔给出的药方是:尽可能多地与多位歌唱家合作。因为尝试得多了,各式诠释方法自然会应其情境,灵活地浮现在你眼前。

相比以上内容的大篇幅,关于实际演出当晚的临场心态指导,摩尔反而只使用了较少的篇幅,可见他更注重于日常的练习。不过,关于如何舒缓演出的紧张情绪,摩尔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拿问题去烦扰已经很疲惫的歌唱家,也千万不能喊累,只要进入了音乐厅,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坚持到底。一旦有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歌唱家记忆闪失,发生跳段……就要考验你对歌曲的熟悉程度了,这一类迅疾反应、跟着他跳过去的情形被摩尔幽默地形容为“接住他平安落地”。

在摩尔眼里,评论家们在演出后往往会陷入两种误区。第一是有人赞誉“伴奏者与歌唱家呼吸一致”,那完全是荒谬的,因为钢琴伴奏的呼吸不需要那么多,而且还要尽量用演奏去掩饰歌唱家的呼吸以弥补他在音乐进行中造成的缝隙。第二是夸赞“伴奏者跟得很好”。事实上,伴奏者切切不可“跟”,因为从本质上说,作曲家希望乐句的速度具有弹性,这儿快一点,那儿慢一点,并非僵化着一成不变,所以台上两个人真正完美的步调一致,就是随时合理地调整,“并肩而行”。

如今,老摩尔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尽管他职业生涯中几十张重要的歌曲录音、数十位顶尖声乐艺术家的赞誉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他那几如“伴奏泰斗”的地位,可是他本人却时常自我警醒:不要被“看似简单”的小歌曲所欺骗,因为它们其实并不容易――即使“高速疾驰的《魔王》你能应付,也不意味着《连祷》这样的小歌曲你就一定弹得好”,所以摩尔认为对任何一支曲子都应该心怀尊敬。合上这本小书,摩尔那句谦逊的自白仍停留在我的心间:“每一位认真的学生都渴望成为艺术家,而每一位认真的艺术家却还是学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所珍藏的节目单:1976-1980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军事基础心得体会报告(案例19篇) 有关自我评价价值观分析简短(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