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传统民居旅游驿站空间设计研究

传统民居旅游驿站空间设计研究

小编:孙庆华

摘 要:吐峪沟乡是游客在吐鲁番旅游当中重点参观的旅游景点,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朴素的自然风貌,以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最具特色。面对庞大的游客数量,吐鲁番的酒店接待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部分民居通过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成旅游驿站,不但能很好地解决部分游客的住宿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发挥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民居;空间;驿站;设计研究

本设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经过几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民居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以改善当地居住条件的需要和满足游客住宿和观光要求进行的设计研究。以吐峪沟乡为例,把民居原有的建筑空间作为依托进行综合的设计利用,在不改变建筑外部形状的情况下,合理划分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使民居在人们日常生活使用中更加合理方便。

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吐峪沟村落民居建筑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延续与重构的空间形态。从住户和游客的角度去规划设计,探讨如何在延续传统历史的过程中去塑造新的空间形态,以保持空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理解现有的居住形态,充分考虑村民和游客在空间使用上的合理性。要想更好地把人-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了解空间掌握规律。

一、民居建筑空间的构筑模式

建筑的结构是以功能为主,我们要考虑建筑的承重力和耐久性问题,还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等因素,这其中必定凝结了当地人适应环境的经验性内容。在建筑空间的构筑模式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减地模式。在原状土体上开挖,包括坑、穴、窖、井的挖掘,都以体积完整的原状土为条件,从地面下挖生土成型的建造方法,类似掏挖实体墙的建造方法,这类建筑多为地穴、半地穴、井等。建筑的墙面是自然生成的,形成大院套小院、一户连一户的格局。

(二)土拱窑式。作为一种承重结构,主要靠材料之间的压力支撑。其几何造型以半圆为主,利用拱顶造型可以取得理想的立面支撑,土拱需要用黏性较好的大块土坯垒制,以便在门洞上方与葡萄晾房相结合,组成骑墙建造的情形。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是下窑上屋,地面建筑与半穴居的土拱结合是原始穴居形态延续至今的建筑形式。

(三)筒拱式。筒拱是叠涩或发券的双向受力结构,在筒形顶内活动有一种深邃探秘的感觉,近似在石窟通道里往来。这种形式在施工时也可不用支模,而是以贴砌发券,即以楔形砖和条砖混合砌筑。因地制宜的技术使用,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吐峪沟地区带筒形顶的长形厅堂,以通风凉爽著称。

(四)梁柱模式

通过柱子支撑的大梁来确立主要空间,而后再填充墙体。柱上、下端都有榫头,上端顶在梁上,下端插在地梁上,加大梁的受减力面,增强梁的荷载能力。用这种结构来覆盖建筑空间,将周围处理成没有遮挡的开放空间,可以使建筑内部空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敞、通透,使顶部结构具有可靠的稳定性。

二、民居建筑空间的平面形式

民居建筑空间自成一体,外部含蓄收敛,内部丰富复杂。建筑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序,即室内外空间分隔,必须符合人伦道德、家庭地位等的差异,以及客人与家人的区别,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房与房之间简单串联,私密和公共的区域常常因为临时功用的改变而变换其空间性质。有序与无序相互交织,使得伦理与功能在吐峪沟地区民居住宅生活中找到了结合点。

按平面形式可以分为并列式、套间式、穿堂式、混合院落、前后院落。

并列式:由三间或多间土拱平房拼成一排或成曲尺形,成为生活的主要房屋。套间式:由一间大房间为主,穿套两三间或更多的房间,组成生活的主要用房。穿堂式:一间通长的土拱房屋居中,两侧垂直方向布置房间。混合院落:两层的主要房屋放在庭院地段主要方位的一侧或后部,附属房屋放在次要方位,共同与围墙组成一个完整院落。主要生活区和日常杂务区的功能明确,互不干扰。庭院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围墙围合而成,使庭院形成相应的半开敞性空间。前后院落:主要房屋为两层,建在院落的中部,将庭院分成前后两院。前院是主要生活区域,后院是日常杂务地段,兼附属房屋为一层或二层,有的从属于主要房间建造,有的按其需要单独设置。

三、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空间类型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吐峪沟地区的传统民居有极具特色的单体空间类型,如半地下室、高架棚等。这些具有特色的单体空间共同塑造了吐峪沟地区民居的独特景观风貌。

(一)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是吐峪沟地区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空间单体,是炎热的吐峪沟地区为求得一个凉爽的室内空间而采用的独特建筑方式之一。由于地下室的通风采光不好,因此半地下室的处理手法是当地村民喜欢采用的建筑方式。半地下室使室内上部的三分之一露于地面上,可对外开小窗,如此一来,通风采光的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高架棚。用木立柱、土坯砌筑或镂空花墙架起高出屋面檐部或借助房屋外墙直接架设,也可单独设立高架棚。它具有盖而不死、遮而不闭及视野开阔的优点,不仅具有舒适性、亲切感、安全感,而且使人感到无论是白天起居还是夜间就寝都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它的实际功能已经成为村民生活中的大起居室,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起居室和第二卧室。

(三)连廊。吐峪沟地区民居建筑中各个房间一般采取横向排列布局,为取得各室之间的联系又不至于露天来往,大都采用加建室外连廊的措施。这种连廊可以在一个院落中将所有的居住空间都串联在一条走廊之内。针对吐峪沟地区的特殊气候和日照情况,以及当地村民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习惯于在户外饮食起居及生产社会活动,连廊便成为当地村民户外生活的重要场所。

(四)门下空间。一般多指民居中利用土拱技术施工建造的一些大门。这些大门一般比较深远,与院落外的街道连接,起到个人私密空间和外部公共空间过渡的作用。于是,人们驻足聊天等社交活动多在这里进行。 (五)屋顶空间。村民对建筑的室外空间利用得比较充分,尤其可以从对屋顶的空间利用看出来。在夏季的夜晚,人们大多睡于屋顶上。这时,天为被屋顶为床,村民享受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民居驿站单体建筑设计方法

(一)庭院空间。院落空间是单体建筑设计的核心,通过对整个建筑空间的合理组织,将不同功能的房间围绕院落进行布置。在民居院落的角落处依次把厨房、卫生间和楼梯等进行布置,可以减小对其它室内空间的影响。在院落中种植一些植物,可以在夏季制造凉爽,降低庭院地面及建筑墙体表面的温度,增加湿度。这样的布局方式提高了室内和院内的舒适度,也满足了人们日常交流和沟通的需要。为了满足日常居住和游客的使用需求,民居建筑设计中增加了后院,为小户型单体建筑的组合形式提供了围合空间的概念中心。

(二)房顶空间。吐峪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沙大,平顶屋是一种较常见的屋顶样式,由此可在屋顶上种植草皮和设置廊架等。这样既可以实现村民晾晒衣物、粮食和夏季纳凉的需要,同时草皮又起到隔热、保温和改善民居微气候的作用。

(三)室内空间。民居建筑的一层和二层均设计有居室,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居住在向阳温暖的二楼,而在炎热的夏季,则可以居住在背阴凉爽的一楼,因此形成了有效的人追随气候的应变居住模式。根据当地民居的生活习惯,对室内进行传统设计和装饰,如墙面壁龛的设计,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不仅满足日常使用功能,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室内空间。房间内的这种设置形式,增添了民居特色,满足了游客体验民族特色的需求。

(四)材料运用。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一些现代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构筑及装饰使用大量的本土材料(如生土、木材、麦草等),极大地提高了墙体的承载能力、抗震能力,同时也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面貌,使房屋的空间布局更加灵活。

(五)细部处理。由于当地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考虑以设计较小的窗户为主,多为高窗的形式,窗户朝院落内部设置。这种设计模式有利于室内的采光和通风,进而有助于良好的庭院微气候环境的形成。民居建筑还使用具有地域特性的装饰材料,促进建筑文化历史的延续,并与传统聚落建筑形象保持完整和一致。

在民居空间形态研究考察上,总结得出当地民居建筑具有的特点:

1.建筑平面流线模糊、空间使用不明确、室内卫生环境较差。住户内部的设计,重点在完善居住的配套设施,如解决生活卫生、能源使用等。住户的外部空间仍然是独户独院设计,住宅样式以地域特色为主,融入一定的现代住宅元素。2.墙体内部多设计储藏空间,一方面可以展示主人的生活品味及素养,同时也可以节约室内空间,增加对生活物品的储存。3.棚架空间及庭院内安置的休息床是村民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区,增强家庭成员的感情及邻里关系。4.吐峪沟村民室内装饰简单独特,整个村落建筑色彩上大都以土黄色为主,在天然的木材上做门窗及廊的装饰。室内装饰色彩并不鲜艳,整体保持着传统朴素的生活状态,给人回归自然的感受。

五、结语

传统的居住空间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村民的物质条件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不断的增建新空间运用新材料,走向现代化城市特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居住空间的创新设计势在必行,既要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又要尊重当地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民居旅游驿站具有的生活性、民族性、艺术性以及体验性等特点,可以把吐峪沟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展示给国内外游客,这成为新疆文化旅游中的热点。

参考文献:

[1]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蔡五妹.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3]刘碧云.新疆吐峪沟居住社区空间形态研究及其在新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2.

热点推荐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会展道具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观看援鄂抗疫医疗队心得(汇总20篇) 2023年货代业务年终工作总结(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