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论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小编:毛海涛

摘 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文本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对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做详细分析,以此了解林语堂小说中中国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想象;具象;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01

不同于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总结的好面子、辛勤劳作、 漠视时间、 天性误解、因循守旧、遇事忍耐、麻木不仁、缺乏公众精神的丑陋中国人,也不同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中极力赞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温良本质。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智慧的特征,思维具有女性化特征,同时又是有情有理的形象。本论文从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探析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一、心灵德性之形象

林语堂小说中有百十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性格迥异。尽管这样,在小说中我们总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具有典型国民性格的人物。

如《朱门》里的杜柔安,坚毅、忍耐、勇敢的品质在她身上显露无遗。柔安,在父亲去世和未婚先孕这样祸不单行的情况下,被无情的叔父,以有辱家门败坏家风的名义,劝阻出门流落街头。柔安,坚毅地存活下去,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承受着父亡的伤痛和世俗的指点,背井离乡,去往兰州,等待那在新疆冒险采访的情郎李飞;《赖柏英》中赖柏英脸上总是挂着笑靥,手捧“含笑花”,传来阵阵清香。

坚韧、知足是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林语堂将其精准挖掘出来,赋予小说人物如此性格。一方面展现中国人的传统心灵与德性,另外一方面作者应对小说人物生活的大环境和自己生活的中国时乱,冷静分析与正确引导身处乱世的中国人该利用的传统心态。这样就得以塑造出现代“小自我”形象。

二、现实生活之形象

中国的人们都很知道生活的艺术。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不忘享受的乐趣,在林语堂小说里我们随意便可寻找到这些痕迹。

《京华烟云》第四章,讲述荪亚、木兰、曼娘、平亚、爱莲总是在念书之余,跑到花园里,在草丛内寻找善斗的蛐蛐,并为此兴高采烈,又黯然神伤。除了斗蛐蛐,中国人总爱喝茶,看京戏。就如《京华烟云》里,上至老爷,下至仆婢,没有不爱京戏的。姚太太经常带着珊瑚和孩子们去包厢看戏,丫鬟们随同伺候,给太太们倒茶,看守东西,装水烟袋。

当然,中国人民在新的西方潮流影响下,不少观念,也不断在更新。《京华烟云》里孔环儿、陈三、阿萱、肖夫,《风声鹤唳》里裘老太太、老彭、丹妮、博雅等等纷纷投入抗日的潮流当中,抛开了过去闲逸的生活,不再斗蛐蛐,嗑瓜子,而是果敢地踏上抗击的征程。他们不断变得开放起来,紧迫起来,团结起来。

三、理想信仰之形象

中国人是信仰中庸之道的,林语堂他本人亦是如此。他所信奉所推崇的“中庸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为中庸式人物,而这人物最明显的莫过于《朱门》里的梁孟嘉。梁孟嘉既有青春的狂热,又有中年的沉稳,既有坚定不移的执着,又有听之任之的随意。当青春美好的侄女红牡丹出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自己面前时,他仍旧克制不住内心的欲望,与牡丹陷入疯狂的爱恋。当恋爱已经成熟,他又以中年的沉稳,为他和牡丹的恋爱寻找一条符合人伦世道的出路。

其次,是中庸多元互补的小说人物性格塑造,就如姚木兰,是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她既有花木兰的勇毅豪爽;也有李清照的清风高雅;同时又有着/布衣菜饭, 可乐终生的陈芸的浪漫平易;还有着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的风骨侠义。林语堂把东方的女性美和西方的女性价值观有机的揉合在一起, 塑造了他独特的多元互补的女性理想,也体现一种创作的中庸之道,以此还在形式上强化了中国形象的中庸之道。

四、女性生活之形象

之所以把女性观与现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理想信仰列在一起,是因为女性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和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中国,女性有着特殊规范与要求,但他们由此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们在家族中,可以是一家之主脑。如《京华烟云》曾老太太,全家的主脑,她的地位是无人能比的。曾文璞写大批家眷回老家泰安时,见到曾老太太赶紧上台阶儿深深作了个大揖。并且每个女人都向前向老太太行礼。

她们也可以有着妻子的殊荣,正如《风声鹤唳》里丹妮叹道:“情妇只是司机,而妻子却是车主,不管情妇如何开始,汽车总是归妻子所有。不管怎样,妻子在中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受到大众的尊重的。”[1]

她们也有着母亲自豪权利。《唐人街》里汤姆注意到,在美国女性可以公开露乳,但却羞于公开哺育幼儿,在中国却不尽然,做母亲是最伟大最光荣的事情,因此她们总是自豪地袒乳喂奶。以孝为先的中国,母亲生育养育,总是无上光荣,好比金榜题名。

综上所述,林语堂立足中西文化之上,创造真实、不虚假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又保持住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从心灵德性、精神信仰等各方面予以精神内涵和生活现实全方位的角度,给世界人民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和了解中国。

注释: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297页.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2003年1月第1版.

[3]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陶常荔.论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创造[J].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5月.

[5]童珊.论《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文化[J].作家杂志,2009年3月.

热点推荐

上一篇: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内蒙古中蒙俄口岸物流发展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文具店年度工作总结(优质9篇) 关于党员大会会议记录汇总(6篇) 小学项目化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9篇)